高本光+黃錦英
學校時事教育簡單化、形式化和隨意化,多數學生知道學校有開展時事教育活動,但印象不深刻。
老師講授、觀看電視,是小學生獲取時事資訊的兩個主要渠道,小學生獲取時事的渠道有性別和年級差異。
小學生對時事學習的興趣低于日常印象,且興趣程度到六年級降到最低,缺乏自主學習時事的能力和習慣。
任課教師對現有時事教育的滿意度不高,農村教師的滿意度低于城區教師。教師對有效實施時事教育的認識有誤區,對學校、學生等因素依賴性大。
一、問題與方法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時事教育的意見(教基一廳[2012]4號)》已經頒布兩年多了。為全面了解我省小學3-6年級時事教育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小學時事教育的重要因素,2014年5月至6月期間,對我省5所小學(農村小學一所、城區小學四所)的3-6年級學生和13所小學(農村小學五所、城區小學八所)的《品德與社會》任課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
本調查問卷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學生方面,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習條件、學生的學習和對學習時事知識的認識等四方面;二是老師方面,包括從事教學工作的時間、時事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時事教育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關系以及對目前小學時事教育現狀的滿意程度等五方面。
本調查共發放學生問卷1000份,回收900份,有效問卷857份,有效率達95.22﹪;發放教師問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問卷190份(其中農村教師54人,城區教師136人),有效率達95.0﹪。調查基本能夠反映當前我省小學3-6年級時事教育的狀態。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組織教師對相關數據進行了搜集、統計、整理、分析,力求展現小學時事教育的真實現狀,并以此為依據,探尋提高小學時事教育有效性的科學對策,促進時事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健康、有序開展,充分發揮時事教育的作用。
二、結果與分析
當代小學生成長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越來越關心國內外發生的事件。許多小學生強烈渴望了解社會,渴望老師能站在時代前沿,用有說服力的理論和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解除心中的疑問。引導廣大小學生深入了解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本質,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目前形勢下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但是從學生和教師的問卷和訪談中發現,小學時事教育仍處于一種“有意識、缺行動、低實效”的現狀。
(一)時事教育簡單化、形式化和隨意化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許多學校對時事教育不重視,只看成是走過場,完成任務而已。問卷中第3題“你知道學校有開展時事教育活動嗎”,只有69.9﹪的學生知道學校開展時事教育活動。其中六年級學生對學校時事教育的印象最不深刻,只有53.7﹪的學生知道學校開展時事教育活動,低于平均數12.2百分點。
在調查問卷中,有關“你知道學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進行時事教育”一題,學生回答不一(見圖1)。通過訪談發現,許多學校的時事教育活動表現為“為講時事而講時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在課堂上作“標題新聞”的發布,這種做法更多停留在“讀”的階段,僅僅使學生懂得國內外發生了哪些大事,只擺事例不講道理,更沒有回答學生關心的問題,而且隨意性大,參與面不廣,最后常常堅持了不久,對學生的時事素養的真正提升幫助不大,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獲取時事的渠道有性別和年級差異
目前小學階段學校開展的時事教育活動主要是:國旗下的講話、班會課和教師課堂上穿插講解,很少有系統的時事教育課或活動。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小學生在學校獲取時事資訊的最主要渠道是聽取老師的講授,說明同學們學習時政還是比較被動的。在獲取時事教育的各種渠道中,諸如觀看電視、依賴老師、收聽廣播、閱讀報紙、上網查詢等,依賴老師獲取時事資料高達35.7%,。并且,男生比女生更希望通過上網查詢獲取時事資料,女生從傳統教育形式(課堂講授)中獲取時事資訊的比例高于男生。
(三)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時事的能力和習慣
心理學告訴我們,某事物對人誘惑力的大小,取決于該事物對人的價值,即有用性。人們對于認識對象的關心及掌握程度與該對象與其自身需要的滿足程度成正比關系。目前的小學時事教育偏重于知識及事件的現象和結論,與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社會實際和學生心理需要有距離,造成學生對時事教育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
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能認識到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非常有好處,但學習時事的興趣不高,并且學習時事政策知識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年下降。問卷中“你對于時事政策知識的學習”,選擇“很有興趣”的三年級學生高達62.2﹪,四、五年級學生分別是41.9﹪和41.1﹪,六年級學生只有36.1﹪,達到最低點。通過訪談發現,造成這種現狀的重要原因是在時事教育過程中,教師不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沒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主動學習時事的精神被抹殺;時事教育活動往往成為學生被動聽,教師“一言堂”的結局;學生沒有建立真正的興趣,隨著小升初考試的壓力,學習興趣隨著年級增長逐漸減弱。
(四)任課教師對現有時事教育的滿意度不高
趨向真理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當人獲得了真理,就會感到踏實、愉快。而調查結果顯示,任課教師對時事教育的總體滿意度不夠高,尤其是農村教師明顯低于農村教師(見圖2)。因此,農村教師對自己平時開展的時事教育活動效果心中更加沒有底氣??梢?,加強對城鄉小學教師的時事教育培訓工作,應該列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的日程。
(五)任課教師對有效實施時事教育的認識有偏差
調查結果顯示,任課教師對時事教育的有效實施條件認識有偏差,只看到學校、學生等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忽視教師的內在因素。教師對于“要將時事教育開展好,可能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請您在下面的選項中按重要程度排一下順序”一題的回答中,前三位分別是學校、老師和學生,把學校、學生等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比例高達54.8﹪。不難看出,在追求時事教育的有效實施上,教師將自己作為最重要條件這一比例不夠高。這一方面表明,開展小學時事教育,學校、學生等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任課教師的自我反思不夠。
三、對策與建議
(一)立足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
當代小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眼界大為開闊,小學生渴望通過學科課堂了解時事,希望時事教育能常態化開展。立足《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途徑成為必然的選擇。
學科教材一般是相對穩定的,而時事材料則時時更新。在學科教學中,恰當使用時事材料,開展時事教學,猶如為課堂教學注入涓涓清泉,能有效彌補教材的相對滯后性。因此,課內滲透時事教育可以著重注意學科教學內容與時事教育的整合。
第一,科學利用時事新聞,設計有效的導課環節。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中,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最佳。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新聞本身的時代性、新穎性等,在導課中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提升整堂的學習效率。
第二,結合時事熱點,設計問題情境。知識建構需要情境支撐,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相關的時事內容,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動探索。
第三,開發時事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需要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學科教學與時事教育的整合,是課堂教學保持蓬勃生機的源頭活水,同時也寓時事教育于無痕處。
(二)挖掘校園文化資源,拓展時事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因此,時事教育的常態化開展也必須有一個時事教育的氛圍。校園墻體、廣播電視等顯性資源在時事教育中都有無窮的感染力,為時事教育營造良好的顯性文化氛圍。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報刊閱覽欄,建立廣播、電視收聽、收看制度,開展時事社團活動這些形式的活動,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時事教育氛圍,學生可以利用課間、午間瀏覽天下事。即使對時事不感興趣的學生,經過視覺、聽覺綜合感官的外部強化作用,對時事也會產生感情上的認同。
(三)多渠道,提高任課教師的時事教育能力
任課教師是時事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小學時事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針對任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狀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解決。
第一,豐富教師的時事知識底蘊。在時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國家社會動態和時事雜志,不斷豐富時事知識底蘊,不應等待資料,而是積極向時事尋找信息,不斷提升時事教育能力。
第二,提高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時事教育能否實現其育人價值,主要取決于教師的選擇、分析加工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及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
第三,發展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時事教育必須面對小學生紛繁復雜的思想問題。小學生對時事問題的看法越來越多樣化,學生對一系列問題看法存在巨大差異。這要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滿足學生需求。
(四)共同協作,形成小學時事教育的合力
小學時事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品德與社會》教師承擔,但時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參與。
第一,學校領導多給力。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時事教育的重要性,要將時事教育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有人負責,有實施辦法。
第二,專家和教研員多出力。時事教育需要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小學時事教育的理論研究工作需要有關專家、各級教研員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
第三,家長社會多支持?,F有條件下,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可支配的課余時間不多。這就需要家長走出時事資料收集是不務正業的誤區,努力在家里營造一個關注時事的氛圍,讓時事教育能真正發揮它多方的合力作用。
第四,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小學時事教育的督導檢查,形成制度,要將小學開展時事教育教學工作情況作為督導評估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部門對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的指標體系,從而改變時事教育有名無實的狀況。
【高本光,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高級教師;黃錦英,廈門市翔安區新店中心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肖茂紅
三、對策與建議
(一)立足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
當代小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眼界大為開闊,小學生渴望通過學科課堂了解時事,希望時事教育能常態化開展。立足《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途徑成為必然的選擇。
學科教材一般是相對穩定的,而時事材料則時時更新。在學科教學中,恰當使用時事材料,開展時事教學,猶如為課堂教學注入涓涓清泉,能有效彌補教材的相對滯后性。因此,課內滲透時事教育可以著重注意學科教學內容與時事教育的整合。
第一,科學利用時事新聞,設計有效的導課環節。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中,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最佳。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新聞本身的時代性、新穎性等,在導課中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提升整堂的學習效率。
第二,結合時事熱點,設計問題情境。知識建構需要情境支撐,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相關的時事內容,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動探索。
第三,開發時事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需要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學科教學與時事教育的整合,是課堂教學保持蓬勃生機的源頭活水,同時也寓時事教育于無痕處。
(二)挖掘校園文化資源,拓展時事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因此,時事教育的常態化開展也必須有一個時事教育的氛圍。校園墻體、廣播電視等顯性資源在時事教育中都有無窮的感染力,為時事教育營造良好的顯性文化氛圍。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報刊閱覽欄,建立廣播、電視收聽、收看制度,開展時事社團活動這些形式的活動,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時事教育氛圍,學生可以利用課間、午間瀏覽天下事。即使對時事不感興趣的學生,經過視覺、聽覺綜合感官的外部強化作用,對時事也會產生感情上的認同。
(三)多渠道,提高任課教師的時事教育能力
任課教師是時事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小學時事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針對任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狀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解決。
第一,豐富教師的時事知識底蘊。在時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國家社會動態和時事雜志,不斷豐富時事知識底蘊,不應等待資料,而是積極向時事尋找信息,不斷提升時事教育能力。
第二,提高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時事教育能否實現其育人價值,主要取決于教師的選擇、分析加工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及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
第三,發展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時事教育必須面對小學生紛繁復雜的思想問題。小學生對時事問題的看法越來越多樣化,學生對一系列問題看法存在巨大差異。這要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滿足學生需求。
(四)共同協作,形成小學時事教育的合力
小學時事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品德與社會》教師承擔,但時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參與。
第一,學校領導多給力。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時事教育的重要性,要將時事教育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有人負責,有實施辦法。
第二,專家和教研員多出力。時事教育需要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小學時事教育的理論研究工作需要有關專家、各級教研員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
第三,家長社會多支持。現有條件下,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可支配的課余時間不多。這就需要家長走出時事資料收集是不務正業的誤區,努力在家里營造一個關注時事的氛圍,讓時事教育能真正發揮它多方的合力作用。
第四,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小學時事教育的督導檢查,形成制度,要將小學開展時事教育教學工作情況作為督導評估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部門對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的指標體系,從而改變時事教育有名無實的狀況。
【高本光,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高級教師;黃錦英,廈門市翔安區新店中心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肖茂紅
三、對策與建議
(一)立足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
當代小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眼界大為開闊,小學生渴望通過學科課堂了解時事,希望時事教育能常態化開展。立足《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時事教育的整合途徑成為必然的選擇。
學科教材一般是相對穩定的,而時事材料則時時更新。在學科教學中,恰當使用時事材料,開展時事教學,猶如為課堂教學注入涓涓清泉,能有效彌補教材的相對滯后性。因此,課內滲透時事教育可以著重注意學科教學內容與時事教育的整合。
第一,科學利用時事新聞,設計有效的導課環節。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中,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最佳。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新聞本身的時代性、新穎性等,在導課中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提升整堂的學習效率。
第二,結合時事熱點,設計問題情境。知識建構需要情境支撐,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相關的時事內容,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動探索。
第三,開發時事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需要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學科教學與時事教育的整合,是課堂教學保持蓬勃生機的源頭活水,同時也寓時事教育于無痕處。
(二)挖掘校園文化資源,拓展時事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因此,時事教育的常態化開展也必須有一個時事教育的氛圍。校園墻體、廣播電視等顯性資源在時事教育中都有無窮的感染力,為時事教育營造良好的顯性文化氛圍。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報刊閱覽欄,建立廣播、電視收聽、收看制度,開展時事社團活動這些形式的活動,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時事教育氛圍,學生可以利用課間、午間瀏覽天下事。即使對時事不感興趣的學生,經過視覺、聽覺綜合感官的外部強化作用,對時事也會產生感情上的認同。
(三)多渠道,提高任課教師的時事教育能力
任課教師是時事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小學時事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針對任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狀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解決。
第一,豐富教師的時事知識底蘊。在時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國家社會動態和時事雜志,不斷豐富時事知識底蘊,不應等待資料,而是積極向時事尋找信息,不斷提升時事教育能力。
第二,提高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時事教育能否實現其育人價值,主要取決于教師的選擇、分析加工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及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時事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
第三,發展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時事教育必須面對小學生紛繁復雜的思想問題。小學生對時事問題的看法越來越多樣化,學生對一系列問題看法存在巨大差異。這要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滿足學生需求。
(四)共同協作,形成小學時事教育的合力
小學時事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品德與社會》教師承擔,但時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參與。
第一,學校領導多給力。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時事教育的重要性,要將時事教育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有人負責,有實施辦法。
第二,專家和教研員多出力。時事教育需要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小學時事教育的理論研究工作需要有關專家、各級教研員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
第三,家長社會多支持。現有條件下,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可支配的課余時間不多。這就需要家長走出時事資料收集是不務正業的誤區,努力在家里營造一個關注時事的氛圍,讓時事教育能真正發揮它多方的合力作用。
第四,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小學時事教育的督導檢查,形成制度,要將小學開展時事教育教學工作情況作為督導評估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部門對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的指標體系,從而改變時事教育有名無實的狀況。
【高本光,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高級教師;黃錦英,廈門市翔安區新店中心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