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條微博,它這樣告訴孩子什么更重要:1、旅行比上課重要;2、主見比順從重要;3、興趣比成績重要;4、良知比對錯重要;5、幸福比完美重要;6、信仰比崇拜重要;7、成長比贏輸重要;8、察己比律人重要。
這條微博轉載很多,很多人都認同。尤其是一些家長,都認為這八條,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這里,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一下這八句話。
旅行比上課重要。這一句話,初看起來很好,但說得有些片面。旅行自然很好,看風景,長見識,而且還能夠開闊心胸。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有限。另外,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做一次旅行要花費一筆不小的開支,可能承擔起來很困難。因此,旅行即使比上課還重要,對很多家庭來說,做不到,或很難做到。但上學讀書,接受課堂教育,接受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可輕視學校教育,也不可低估課堂學習。
主見比順從重要。這句話,可以這樣來理解。一個人一定要有主見,但當別人的見解是對的,或當別的建議和方案是可行的時候,我們如果要與別人好好合作,就得順從。順從自然不是一味地屈從,而是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之上,做出正確選擇之后的順從。不要簡單地否定順從,在一個家庭里,一個集體里,總需要有一定的行動的一致性,否則的話,就會是一盤散沙,大家無所不為,無所適從,都會亂套。
興趣比成績重要。沒有興趣,學習就難以進入狀況,而且很難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重視孩子興趣的培養。但是,在學校學習,成績的確不可小視。等我們進入社會,做任何一件事、一項工作,也都有成績的判斷。做得好,成績突出,同事和領導就會肯定你、認可你。所以,我們既要重視興趣的培養,還要爭取把學習抓好,把工作做好,以優秀的成績贏得別人的尊敬。現在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成績,讓一些家長比較反感,而且孩子們為了成績而學習,也覺得很累,但這并不意味著興趣比成績重要。
良知比對錯重要。這句話,也要好好理解。不然的話,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對錯并不重要。其實,一個人要有良知,就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就不會輕易做出有悖常理、違法道德和公共規則的事。可能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教會學生認識對與錯時,標準有偏差,那是教育本身的方式和內涵有問題。但善于判斷對與錯,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生常識。需要反思的是,在家庭教育里,很多父母總是以自己的判斷來強迫孩子做出判斷。在學校里,有時候老師按照統一的規則來約束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一定要堅持從善,遵從良知。
幸福比完美重要。在以上八句話里,我最認可的是這一句。一個人即使不完美,也要追求幸福。過得幸福,活得開心,人生樂觀、豁達、超然一些,會獲得更多的機會。當然,幸福也是相對的,并不是家里堆滿了金銀財寶就會幸福。幸福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知足常樂,是一種不苛刻,不苛求,不怨艾,不歹毒。幸福是一種寬容,是一種信心,是一種自我調解,是一種不斷豐富自我的快樂。
信仰比崇拜重要。一個人一定要有信仰。但對孩子來說,信仰的建立先是需要父母熏染,當然,不能單靠家庭環境,還要學校和社會來推動。我的理解,信仰比崇拜要高一個階段。過去,我們的教育會教孩子們去崇拜某位領袖,后來經濟發展了,又有些人崇拜金錢和權利,這些都是畸形的心理,是精神殘缺不全的表現。一個人有信仰,說明他變得成熟和理智了。但信仰什么,也是值得思考的。人生的信仰一定是使人向善向美的,如果你有某種堅定的信仰,卻不顧他人利益,甚至傷害他人,可能你信仰的是某種邪教了。有高風亮節,才算是有真正的信仰。
成長比贏輸重要。我很贊同一句話。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急躁,很功利,自己懶惰不努力,不以親子教育實踐來探索可行的方式方法,卻迷信一些毫無科學根據的所謂“0歲方案”和“天才教育”。還有些人很相信那種“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謬論。其實,一個孩子只要父母給了他足夠的關愛,在學校里得到了老師良好的指導,而且社會環境也給他一定的安全感,他一定不會變差變壞的。孩子是成長的生命,在他的童年、少年階段,父母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要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同時,學校要充分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讓學生在書香校園里得到熏染,受到激發,從而變得智慧和豐富。
察己比律人重要。這句話也值得我們思考。察己,就是要自我反思,敢于自省。律人,就是對別人有要求。在集體生活中,既要察己,又要律人。尤其是領導干部,更要在察己的基礎上去律人,其身不正,焉能律人?但對普通群眾來說,主要是要察己,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校里的孩子,最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嚴以律己。無論是學習,還是參加校園文藝活動,都要盡量遵守紀律,尊重規則。
人的成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的成長,即生理的成長。二是心靈的成長,即精神的成長。只有這兩個成長任務都完成了,才算是真正完善的人。以上這八句話,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們,在心靈成長階段,最重要的是什么。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