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炎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實現“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目標,一直是教學改革的熱點與難點問題。這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教師能否依據該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特點,創設讓學生獲得實踐體驗的機會。這同“在水中學游泳”的道理是一樣的,無論如何細致觀摩,如果沒有親自下水實踐摸索,游泳是永遠學不會的。因此,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教學過程必須貼近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再去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從而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一、教學目標要基于學生的發展水平
沒有目標的教學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教學活動是低效的。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必須堅持“以品德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的預期水平”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背景和個性差異,把握住教學的基點和訓練的梯度,使具體教學目標既反映課程標準關于本課所規定的教學要求,也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并獲得充分發展。正如指導游泳,不會游泳的人可以讓其在淺水池戲水,經過系統訓練后,逐漸游向深水池。而會游泳的人則可以在深水池提高自己的泳技,以備將來可以在大海中搏擊。
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均要以達成教學目標為導向,要明確活動目的是什么,活動價值在哪里,活動與教學目標相關性如何,活動是否能達成教學目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達成教學目標,活動是否必需,是否發揮了教育價值等。例如,《家鄉的風味小吃》(教科版三年級上冊)這一主題,教材呈現的是“臭豆腐”“辣椒蘿卜”等地方小吃。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而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經驗,但對社會的認識較淺,對當地特色小吃的認知也各不相同。據此,教師可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了解家鄉一些風味小吃的特點和做法,知道家鄉的飲食文化特色,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并培養收集信息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可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設計以下活動環節。
(1)課前讓學生查找家鄉風味小吃的資料,學做一樣家鄉小吃。
(2)點評自帶的家鄉小吃,交流制作時的體會。
(3)說說有關風味小吃的來歷或典故。
(4)小組合作設計包裝或廣告,為自帶的家鄉小吃作模擬廣告宣傳。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每項活動都基于學生的生活背景,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都能得到發展,目標指向也非常明確。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對家鄉風味小吃的認知水平,又讓他們受到家鄉民俗文化的熏陶,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
兒童的生活經歷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如果沒有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其思想品德的社會性發展便不可達成,正如杜威所說:“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是簡單地從課程標準、教材到課堂,而是建立在了解兒童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從兒童的現實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價值的現象生成主題,引導兒童向課程目標的方向發展。如有教師在教學《坐、立、走有精神》(教科版二年級上冊)一課時,課前拍攝了實際生活場景中學生正確和不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并通過課堂上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姿勢好壞與人的精神面貌的關系。由于錄像來自學生生活,學生普遍感到親切可信。再通過教師提出坐、立、走姿勢的明確要求及個別學生的示范練習,使學生很快掌握生活規范的行為要領,最后組織全體學生在課內操練,自我展示。這一課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中的知行統一。
從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入手,讓他們在自身活動中獲得體驗與反思,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在課前調查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讓學生在“準真實生活”中感悟和體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三、教學活動要指向學生的實踐體驗
練習游泳需要下到水中,品德養成也需要個體的實踐體驗。一個人知道再多的游泳理論,卻不下水實踐,他是不可能學會游泳的。同理,一個人知道再多的道德知識,沒有生活的實際體驗,也是不可能得到社會性發展。學生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離不開反復的實踐。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把教學活動的設計指向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學中,教材和課堂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教學活動的結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結束,教師要善于鏈接課堂內外的生活,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生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課上的認知內容,并通過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質。
教師在教學《家鄉的打工族》(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去社區工廠了解打工族的生活、勞動狀況及他們為家鄉所作的貢獻,聽聽他們的心聲,從而關心、理解、尊重他們。在上《社會生活有規則》(教科版五年級下冊)一課后,可引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看看,或者查查有關的資料,找一找生活中的規則,如家庭生活中的規則、學校生活中的規則、生活小區的規則,讓學生根據自己調查的情況進行交流,體會生活中各種規則對人們所提出的要求,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類似這種富含生活性的體驗活動,體現了品德教學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基本理念,將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督導室)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