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金秋的空氣里彌漫著懷戀的氣息。翻開這期《華聲》雜志,這道氣息撲面而來:習大大高調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并講話,這是“為了忘卻的紀念”;李娜意外告別網壇,引發一片嗟嘆,這是依依不舍的留戀;而對兩位“過氣名人”——薛飛和杜憲的翻曬,則充滿了對那個激情和理想恣意飛翔的時代的艷羨和懷念。
我想說的,也是一個以激情和理想為標簽的故事——吳曉波和廖廠長25年前和25年后的今天的故事。雖然我們的美眉編輯已經在“開卷”欄目(P06)里給予了詩意的推介,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嘀咕幾句。
故事的來龍去脈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且不贅述。這是一個感恩的故事,更是一個超越了個人情感、烙上了深深時代印記的故事。一群新聞專業的復旦學子發動的一次南中國田野調查,得到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小企業家的慷慨資助,這固然令人感動和欽敬,但若沒有“理工男”思索“中國向何處去”、研讀“《走向未來》叢書”并夢想出版《馬克斯韋伯全集》等橋段,也可能會淹沒于普通的愛心故事中。而正是這些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特質,才讓以報道和評論中國政治經濟而知名、具有濃郁家國情結和理想主義情懷的財經作家吳曉波念念不忘,以致微信尋人,引出一段動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之所以得到廣泛的關注和呼應,也正是因為當今時代理想和信仰的匱乏,“只有廖廠長是個例外”。
理想主義、精神信仰、家國情懷,其實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特產,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出了最精當的概述。習近平為什么要高調紀念孔子?除了本期P78同名文章所闡述的理由外,也是因為孔子身上閃爍著理想情懷的光芒。夫子以回歸“周公之治”為畢生追求,懷抱“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信念,四處奔走,傳道授業,播撒精神和文化種子。“周公”不但時刻掛在他嘴邊,也常常闖入他夢里,以致晚年許久沒夢見周公,就哀嘆“甚矣吾衰矣”。這種心系天下、殫精竭慮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孔子精神”,經由屈杜、曾左等薪火相傳,成就了中國獨特的“士大夫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然而,這份遺產到今天卻幾近失傳了。人們鄙薄理想,缺失信仰,一心拜金,狗茍蠅營。是故,廖廠長才會作為一個“例外”被吳曉波懷念和尋找,被我們驚奇和感喟,也必然要被這個時代所供奉。
其實,不論是孔夫子這樣的圣人,還是廖廠長這樣的百姓,我們身上從來就不缺少理想和情懷的血液,這是龍的傳人千年不息的奔涌。只是我們不幸迷了路,就像《草帽歌》里唱的那樣,“媽媽,你可曾記得,你送給我的那頂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既然那頂“草帽”“是我珍愛的無價之寶,就像你給我的生命”,那我們就必須披荊斬棘,上窮碧落下黃泉,把它找回來!
告別“空心”,重塑信仰。請自分享廖廠長的故事開始!請自緬懷孔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