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兆揚
《敵軍前線》沒有描述正面戰場的戰斗,而是二戰時期德國占領區下抵抗組織的殊死抗爭。游戲中依次展現法國、挪威、波蘭等國的抵抗組織反抗納粹、爭取解放的戰斗歷程。其中,波蘭戰役是濃墨重彩渲染的重頭戲:玩家作為波蘭救國軍戰士,將與納粹展開懸殊較量,并親身參與著名的華沙起義。游戲的結局也并沒有以二戰的勝利收場,而是華沙遭到納粹的血腥鎮壓,起義最終徹底失敗,主角在逃到安全地帶后面對已成一片火海的華沙失聲痛哭——戰爭的慘烈和無情表露無遺,帶給玩家巨大的心理震撼。
除了華沙起義,游戲中也穿插了一些二戰時期的經典戰斗,如玩家將跟隨英軍突襲并破壞納粹位于挪威的重水工廠,摧毀納粹的核計劃。戰爭后期還跟隨盟軍搜尋、摧毀納粹的V2火箭發射基地等等。基本上玩家在游戲中都是面對敵強我弱、敵我懸殊的局面。抵抗組織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裝備上,相比德軍都處于絕對劣勢,因此玩家的任務當然不是與敵軍展開正面較量,而是進行滲透、破壞、情報搜集、人員營救、伏擊作戰等非常規作戰。玩家不可能感受到橫掃千軍的快感,相反,小心謹慎、高度警惕才是游戲中需要做的:小心翼翼地滲透、暗殺,如履薄冰的執行各種危險任務等等,考驗著玩家的戰術水平與毅力。

游戲的主線劇情是固定的,但是分支任務可以自行選擇,在從抵抗組織戰士手中獲得武器時也可以選擇使用何種武器。
由于《敵軍前線》主旨是描繪抵抗組織的堅韌抗爭,而非正面戰場作戰,因此,其并不純粹依靠宏大的畫面與火爆的戰斗來吸引眼球。應該說,《敵軍前線》設計非常貼合游戲定位:游戲配樂壓抑且低沉,充分展現了抵抗組織所處的艱苦環境,尤其是每個關卡開始前的定格畫面,總會給人以極強的戰場沉浸感。以教堂、地下據點、偏僻鄉村為依托的抵抗組織頑強地與納粹進行戰斗,游戲畫面表現的戰火中的城市與鄉鎮,戰火中滿目瘡痍的華沙城非常逼真,戰爭對于華沙的破壞令人震撼。游戲中用了大量篇幅表現波蘭救國軍以及華沙起義的情景,之前同類游戲很少涉及這一方面。


武器裝備上,游戲遵循了二戰的歷史背景,沒有出現穿越或者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武器:MP40沖鋒槍、G43半自動步槍、毛瑟98k步槍、MP44突擊步槍、MG42機槍、盧格手槍等德制武器悉數亮相,其他國家武器則有美國湯姆遜沖鋒槍、勃朗寧BAR自動步槍、M1911手槍以及司登沖鋒槍、蘇聯SVT40半自動步槍等等。總的來說,游戲中出現的基本上是德制和美制武器。此外游戲中還出現了兩支二戰中裝備量很少、極為少見的微聲槍械:一支是德利爾卡賓槍,另一支為威爾洛德微聲手槍,均為英國槍械。這兩支消聲武器射速很低,但射擊精度較高,非常適宜滲透及暗殺使用。狙擊步槍方面,游戲中毛瑟98k步槍和蘇制SVT40步槍都有狙擊型號供玩家使用。
爆炸物方面,有手榴彈、定時炸彈、燃燒瓶供使用,但定時炸彈與炸藥包往往玩家并不直接持有,需要到敵人手里奪取才能獲得,較為麻煩。相比而言,槍彈的獲得就非常簡單,玩家完全不用為槍彈擔心,幾乎到處都有彈藥箱或補給站,只要靠近就會自動補充,往往玩家還沒有用完手中的槍彈就可以立即補滿。游戲中很多德軍士兵都背著鐵拳火箭筒,符合二戰后期德軍的裝備。在游戲中玩家也的確非常需要鐵拳,對付德軍的坦克或裝甲車輛,鐵拳往往是不二選擇,燃燒瓶雖然也能摧毀坦克,卻要靠得很近且多次命中才有效果,對于玩家而言非常容易喪命。游戲中有大量的油桶,玩家要充分利用。射爆油桶往往可以摧毀車輛,殺死站在油桶周圍的敵人,但是要注意自己不能靠得太近。
游戲中,主角進行狙殺時會以慢動作進行重演播放,而且瞄準鏡中也會有一個輔助的紅點(當然中、低難度的級別中才有),幫助玩家修正瞄準點,準確射殺目標。玩家可以投出石塊吸引敵人注意或引開敵人等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戲的難度。在主角破門而入突入室內時游戲也會以慢動作進行,給玩家充分的時間射殺敵人同時避免誤傷人質。

但是,游戲始終沒有脫離抵抗組織這一定位,玩家所要面對的是難以想像的兇猛敵人:天空中,斯圖卡轟炸機、戰斗機猛烈地轟炸和攻擊著抵抗組織藏身的據點;地面上,德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對抵抗組織形成了強大的攻勢。玩家所在的團隊想與德軍進行正面硬拼根本無法想像,往往在取得一場勝利后就要立刻轉移,在打擊對手時要時刻面對敵人源源不斷的援軍和火力支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抵抗組織是在何種惡劣的環境下開展行動。
游戲拋開了正面戰場而以另一個視角展現二戰,給玩家帶來了一種獨特且深刻的心靈感悟。雖然游戲的硬件設計不算拔尖,但游戲的內容與內涵足夠出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