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韓毓海+李明+馮剛
潘 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治理的有效舉措
當前,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社會治理的有效舉措。
嚴復在其《憲法大義》中有句名言:“制無美惡,期于適時。變無遲速,要在當可。”古今中外,無論號稱實行什么“體制”,治國之道無非下述四種基本方法。第一,通過以暴力為基礎的執法來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第二,通過代表強大社會集團的利益來穩定社會大局;第三,通過領導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來平衡不同的利益(部分與整體、眼下與將來、變與不變),保障社會和睦;第四,通過宣揚社會核心價值觀維系社會,聚攏貧富尊卑。所有時代的所有國家都綜合使用上述四種治理方法,但因各國條件不同而各有側重,就呈現出不同“體制”。國家興衰不同步,就給人以體制“先進或落后”的錯覺。
價值觀能塑造利益。有人安于簡樸,有人追求奢華,是不同價值觀的結果。“社會價值觀”不是一般的價值觀,而是關于“社會關系”的價值觀。社會關系中的“公正”是社會價值觀的核心。社會核心價值觀是關于社會關系公正的社會主流判斷,既非個人的價值觀,亦非部分人的價值觀,更非政體或者政策。
欲使某個社會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流,需要滿足全部下述四個要求。第一,表達簡潔。社會核心價值觀只能有若干核心詞,比如歐洲的“民主”、美國的“自由”等。單個詞不僅能讓公眾牢記,更體現社會價值觀的統一、不混亂。第二,官民一體。官民各表的社會價值觀會導致官民分裂甚至流于虛偽。第三,本國特色。有文化特色的表述方能在獨特的文明中生根發芽。第四,國際接受。若某社會價值觀遭各國群起攻擊就很難成為任何國家的社會主流。
西方的是非觀源自寺廟宗教,中華的是非觀源自血緣倫理。來自家庭血緣關系的“孝悌”是中國社會道德之根。不同于“行政社區”,我國的“自然社區”指中國人最基層的社區,即數十人或戶組成的、天然的居住社區和工作社區。以自然社區為依托,中國百姓的血緣和虛擬血緣關系組成了龐大的、由近及遠的社會同心圓,成就了家國同構的獨特大國。迄今中國社會的人際稱謂依舊流行血緣稱謂,如爺奶叔姨和兄弟姐妹。因此,自然社區成為中國社會公德的基礎。百姓依托自己的組織守望相助,在社區內部依天理人情而非國法平衡利益,解決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矛盾,獲得社會關系里的倫理公正。自血緣社區而虛擬血緣社區,從自然社區到行政社區,家國同構,故中國歷朝皆稱“以孝治天下”,即“以德治國”——德即是倫理的孝悌、孝義。
自然社區解體導致四大后果。第一,行政社區喪失根基,形同虛設,無力在國法之外調節利益,人們只好自保、自私自利。社會成了一盤散沙,就難以治理。第二,人人自私自利,社會公德就崩潰了。無人信仰社會關系里存在公正,四處就都是憤怒。第三,遍地自私無賴的人,政府也只好用無賴手段去應付。古今中外一盤散沙的人民均不可能獲得廉潔有效的政府。第四,沒了自然社區就沒有社區認同,就缺乏愛國主義。不愛社區和家鄉怎可能愛自己的國家?
“人民當家作主”,是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自然社區事務中有發言權和集體決策權,即參與權。有國家大事的名義參與權,卻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事上沒有參與權,群眾就會感覺自己從“主人”變成了“屌絲”。數以億計的個人去找政府解決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公正問題,公正就成了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政府科層體系乃應辦大事的需求而生,是專業化和法治化的機構,天然不適合辦小事。百姓間發生的所有小事都跨法規、跨部門。小事要由扁平組織來辦,由自然社區辦。于是,由政府“覆蓋”還是由人民“參與”?這是我國社會治理中的基本認識問題。個人不是人民。組織起來才有人民,才有人民的權力和權利,才可能有日常生活的公正,才可能出現廉潔有效的政府。因此,以民為本,重新把分散的個人組織起來,強調社區與社會,強調大家庭,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大家庭一詞簡潔并有感染力,上接“社會主義”新風,下續“以孝治天下”的地氣,應是我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自古以來,愛民如愛子也是我國的政府倫理。大家庭觀念由近及遠,退可守社區一家,進可號召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一家,其博愛的倫理核心是人類普適的,會得到世界各國的敬重。
韓毓海:核心價值觀重在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
我認為其意思是說: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是翻書本、摳字眼、拍腦袋求出來的,不是通過“拿來主義”就可以解決的。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形成的,是對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實踐的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于如何“踐行”,而不在怎么念誦。
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價值觀問題。中國的近代遭逢,之所以被稱為“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便是指近代中國所面臨的雙重困境:非但在“實力”上打不過西方列強,而且面對“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面對蒸蒸日上的“西方文明”,古老的中華文明似乎在“道理”上也陷入了理屈詞窮,在“道路”上仿佛已日暮窮途。非但“實力”不足,而且“道理”不通,這乃是中華文明自周秦奠基以來,從未遭遇過的全面之挑戰。這是國家、民族的大劫難,更是文明的大劫難。必須深刻認識到,在這場空前的劫難中,西方所瓦解的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和國力,同時也摧殘著中國人的精神和信心,沉重地沖擊和瓦解著中國的價值體系。
一切價值觀和價值體系都不可能憑空存在。任何價值觀和價值體系都必須附著于特定的社會組織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舊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瓦解,乃是與舊的社會組織體系的崩潰、瓦解聯系在一起的。而這就是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所沉痛寫道的:“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依憑,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消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療救之局。”
我們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首先是指在精神、思想和價值觀上站起來,是指國家自主性和人民自信心的重生。而且,我們同樣必須認識到:中國現代價值觀的重建過程,是與我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斷增加社會凝聚力的實踐過程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今天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相適應,并建立在這種組織能力的不斷加強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乃是表里合一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處在最為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在清醒意識到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新問題、新挑戰的同時,必須警覺:國內外敵對勢力,正處心積慮地把瓦解中國的社會凝聚力作為其伎倆,以期從內部搞垮我們,使中國重回“一盤散沙”的局面。我們更要認識到,社會價值觀上所產生的一切混亂,都是社會組織能力渙散的集中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價值觀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有著13多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就在于加強全社會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共同體認同,而加強集體主義意識和共同體認同,關鍵則在于健全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組織。因為只有具備了、夯實了勞動者的職業操守、組織能力、工作規范、組織紀律乃至集體人格這個堅實的基礎,價值觀的踐行和倡導才算有了切實的抓手。
現代社會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勞動者的職業組織為單位的,因此,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分工——合作的有機整體。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只要每一個部分代表一種社會分工職能,社會生活就可以分成若干部分,但同時又能夠在協同合作上保持高度的完整和目標一致。或者說,既保持了活力和自由,又保持了堅定的道德品格和組織規范。這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高低。”“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靠勞動來創造。”只有堅持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不斷弘揚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集體主義精神、主人翁意識,只有在分工——合作的勞動者職業團體的基礎上,只有在創造美好生活的辛勤勞動中,才能形成不同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和組織紀律。只有在這種不同的規范、準則和紀律的基礎上,一種全社會遵守的核心價值觀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歷史證明,為了塑造我們共同的社會目標,當然沒有必要人為地恢復過時的、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生活表面的社會形態,但更沒有必要憑空創造和想象全新的、歷史上沒有過的社會形態。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偉大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去尋找新生活的萌芽,不斷去尋找社會團結的方式,為實現我們共同的中國夢而奮斗。
李 明:掌握三觀總鑰匙 扣好人生衣扣子
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重要講話,言說入理透徹,話語樸實親切,深刻指明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基本內容和根本路徑,是當代青年奮發進取的行動指南,是全國人民踐行先進價值的正確指引。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當代大學生是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當代青年要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習近平總書記既對當代青年給予高度評價熱情贊揚,也對當代青年激勵鞭策寄寓厚望,同時標示青年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為青年人生指明了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是廣大青年要堅守和踐行的核心價值。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既是歷經95載風雨洗禮和歲月磨礪的歷史命題,也是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前赴后繼的理想真理,更是今天堅守踐行的核心價值。其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影響成為體現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流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洪流里,激蕩在當代青年實現中國夢奮發有為的追求中。總書記情深意長回顧五四運動的歷史榮光,深刻闡釋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熱情激勵當代青年把握五四精神深厚內涵,汲取五四精神豐富養分,高舉五四運動精神旗幟,弘揚五四精神光榮傳統,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創造精彩人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歷史眼光,上下五千年,溯源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和價值演進史,深刻闡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礎。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作支撐。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要自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形象地用扣扣子的比喻,深刻說明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社會發展和青年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所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意蘊深厚地指出了青年人生真諦: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是青年核心價值觀養成和實現“四有”人生的正確途徑和根本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博采中外人生修為之眾長,融會古今思想道德之精華,高度凝練又極其精彩地概括和總結了青年人生修養的“八字箴言”,勤學是人生發展進步的前提,修德是人生成才成功的首要,明辨是走好人生道路的關鍵,篤實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指明青年核心價值觀養成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同時,把當代青年崇德修身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四可”青年先鋒,成就“四有”寶貴人生。習近平總書記哲思飛揚寓意深刻的講話,是當代的《勸學篇》,是精辟的《人生論》,是青年人生發展進步的指示燈,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座右銘。
馮 剛:在落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上下功夫
“勤學、修德、明辨、篤實”這8個字,來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特征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我們要準確把握這8個字的內在邏輯,從落細、落小、落實入手,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在青年學生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勤學是前提。“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青年正處于學知識、長本領的黃金時期。廣大青年學生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有下得真功夫、求得真學問。大學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是知識的淵藪,是科學真理生長的園地,科學真理從產生那天起就肩負改造世界,實現人類夢想的重任。作為當代青年學生,求是求真就是要做到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揭示客觀規律,用科學的思想方式觀察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如饑似渴地去學習,既扎實打牢知識基礎又及時更新知識,既刻苦鉆研理論又積極掌握技能,自覺運用科學于社會實踐。要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把個人成才和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把成長動力建立在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和高度責任感之上,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學習。
在青年學生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修德是基礎。“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要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以大德為方向,把祖國的利益、人民的要求、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崇德修身的目標和方向,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走得更正、走得更寬、走得更遠,走出充實而無悔的青春。要以小善為基礎,做好小事、管好小節,以高尚品德為積淀,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立意高遠,方能胸懷天下,志在四方,成就大業;立足平實,方能腳踏實地,始于小善,終成大德。
在青年學生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辨是保障。“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面對深刻變化的社會、豐富多樣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要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把握青春奮斗與奉獻的航向,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要從實際出發,在對科學理論理性認同、歷史規律正確認識、基本國情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中洞察真諦,正確認識各種社會思潮,既能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能夠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要把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結合起來,以開放的視野和胸襟,增進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自信不自滿、堅守不自封。
在青年學生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篤實是關鍵。“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要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以求是篤實為做人為學創業的行動指南,在腳踏實地、堅忍不拔的奮斗中,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要發揮艱苦奮斗的精神,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礪自己意志和能力的人生機遇,在挫折和困難面前迎難而上,自覺經受社會實踐的歷練和困難環境的磨礪。要馳而不息地奮斗,勇于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分別為: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明,中國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教授;馮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