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如煙,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劉潤生,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技參考研究室負責人,主要從事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
公共研究是許多技術創新的源泉,其成果商業化是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商業化渠道正在不斷拓展。政策制定者們還需要加深認識,進一步探索加強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新方法。
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從事的公共研究是當今很多技術創新的源泉,包括從DNA重組、全球定位系統、MP3到蘋果的Siri語音識別技術。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正備受各國政府重視,但是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的專利量、許可量、創建公司數的增速近年來總體放緩,這使得決策者和企業家開始質疑商業化政策和技術轉移實踐的有效性,并激發人們關注科學成果商業化的新方法以及測度公共研究機構與商業界之間知識和技術雙向流動的新指標。
專利是測度預期商業化的指標。總體來看,經合組織國家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的專利申請增長速度在減緩,2001-2005年,大學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1.8%,而2006-2010年,增速降至1.3%,而公共研究機構更是從5.3%降至-1.3%。按每十億美元GDP的大學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來看,以色列遙遙領先(0.8),之后是韓國、丹麥、愛爾蘭、比利時、美國、瑞士、日本和法國,中國僅為0.03,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從機構層面看,在專利申請世界前50強大學中,美國占30所,日本和韓國以7所位居其后。
發明披露可以反映研究人員開展商業化的意愿。2008-2011年,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和澳大利亞每億美元研究經費的發明披露數量較2004-2007年停滯不前甚至輕微下降,美國的這一數值在35左右,加拿大為35~40,歐洲約為25。
盡管受到不斷的政策支持,大學衍生公司數量卻沒有顯著增加。2011年,在美國157所大學中,平均每所大學每年僅誕生4家衍生公司。2008年,主要經合組織國家每億美元研究經費所產生的衍生公司數量少,2009-2011年的水平與2008年之前相當,美國大約為1,歐洲約為2.5,加拿大在1-1.5之間。
源于公共研究的許可收入在經合組織國家保持相對穩定,但是絕大部分的許可收入是由少數大學創造的。美國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2011年的數據表明,西北大學和加州大學占美國大學公共研究許可收入總額的20%。歐洲技術轉移辦公室的一項調查顯示,歐洲10%的大學約占許可收入總額的85%。
專利、許可和衍生公司仍是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重要渠道,而其他一些渠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合作研究、學生和教師的流動、委托研究、教師咨詢、學生創業等。經合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促進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政策呈現如下新特點。
一是更為開放的公共研究和企業創新正在拓寬商業化渠道。許多國家政府激勵企業加入創新聯盟,開展合作研究。科研資助機構正采取措施擴大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和數據向公眾開放。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于2013年要求,研究經費達1億美元的聯邦機構應使其研究結果和科學數據更易于公眾獲取。歐盟委員會要求“第七框架計劃”和“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的研究成果向公眾開放。新西蘭和西班牙也要求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以數字格式發表在開放獲取知識庫中。
二是技術轉移辦公室在不斷探索更有效的運作模式。長期以來,技術轉移辦公室一直是大學和政府促進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關鍵部門。很多大學已經在努力改革技術轉移辦公室,或創建新模式,例如,建立區域輻射型技術轉移辦公室,服務于多家研究機構,這一趨勢在一些經合組織國家日益顯著。此外,一些大學也在探索新的知識產權擁有方式,例如,大學在擁有知識產權所有權的同時會把一些權力授予學術發明者。
三是注重運用知識產權工具和基金促進產學研合作。源自公共研究成果的專利很大一部分未被商業化。喚醒“沉睡專利”的辦法之一是允許優惠使用這些專利。例如,美國能源部設立的“美國新一代能源創新者”計劃支持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優惠使用該部下屬國家實驗室尚未對外許可的技術發明。制定標準的專利使用權轉讓許可協議也是流行的政策工具,以解決許可協議談判麻煩的問題。專利池、知識產權交易、政府支持的專利基金、知識產權共享協議等機制也有助于創造新的商業機遇。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已經開始資助設立專門針對公共研究機構的專利基金,其商業模式是開展專利收購并實現專利價值。
四是資助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新方法也在大量涌現。許多國家對大學的初創公司給予資助,如德國的EXIST計劃、奧地利的種子資助計劃、荷蘭的技術伙伴種子基金、美國的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英國的大學挑戰項目和科學創業挑戰項目、加拿大的創意至創新補助金。同時,許多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也通過建立自己的概念驗證基金和種子基金支持初創公司。2011年,美國有70所大學設立了內部的缺口資助計劃。歐洲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設立了73支種子基金和48支概念驗證基金。其他資金,如知識產權抵押資金、企業創業投資活動、天使基金和眾籌資金,也促進了對研究和商業化活動的資金支持。
五是學生創業已成為促進知識轉移和商業化的關注重點。只關注資金缺口,而不解決管理技能、經驗、商業社會資本缺乏問題的創業培育方式極有可能使創業點子難以如愿。因此,許多機構利用創業培訓項目鼓勵學生和教員創辦公司。調查顯示,歐洲71%的學生可以接觸到創業教育。創業教育顯著增加,許多大學正在支持新的創業教育項目。許多政府部門和資助機構也已經支持創業教育培訓項目,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創新軍團”項目。商業環境、創業文化和機構稟賦對于創業極為重要。例如,斯坦福大學的創業環境極為優越,其校友共發展了3.99萬家活躍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全球年收入達2.7萬億美元。
近年來,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領域正在經歷許多變化,開展許多試驗。與此同時,由于技術復雜、技術融合、公共研究機構融入區域創新集群和全球創新網絡,商業化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鑒于許多國家政府和相關部門正在制訂促進公共研究機構有效履行使命、參與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政策,經合組織建議:
第一,需要深入理解技術轉移障礙。傳統的技術轉移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例如,過于關注發明人、自然科學和專利申請及許可,公共部門的知識供給存在明顯的供需失配,新企業融資難,用以評估變化、機構對標、開展國際對比的證據和指標有限,這些都阻礙了不同層面的相關參與者及計劃之間的良好互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范圍的擴大可能使傳統的技術轉移方式受到制約。因此,要定期評估和深入理解這些障礙和變化。
第二,政府應制定適宜的制度框架。針對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制定適宜的國家政策是非常復雜的。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能夠反映公眾利益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框架,并針對企業、公共研究人員和公共研究機構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決策者們還要認識到,不同類型的公共研究機構需要采用不同的商業化道路。
第三,政府需與各界加強協調與合作。大學、專業組織、政府和私營部門應加強協調,密切合作,以制定一套更加均衡的政策,提高對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過程及績效的認識,避免存在相互沖突的政策目標和激勵措施。政府行動,包括資助合作網絡和論壇、提高商業化意識,將有助于改進國家政策和機構政策的實施。提升意識的策略不僅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要促進公共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并鼓勵其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制度試驗。
第四,政策要切合自身需要、資源和目標。一種環境下的成功政策在另一種環境下并不一定可行,歷史、社會和政治因素都會發生作用。美國的體系在其他國家就很難復制,因為它在非正式互動、大學面向地方和產業需求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國家創新體系及其內在聯系的復雜性也會使國家政策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甚了解創新體系中各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情況,推行“結構性創新”政策就可能會走入歧途。
第五,發揮激勵機制的根本性作用。決策者面臨的總體挑戰是,使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基本操守,同時發揮商業化潛能,并找到把教學、研究和商業化聯系起來的有效制度安排。科研資助機構和政府部門在制定關鍵激勵政策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研究成果、數據和科研儀器的獲取、意識提升、培訓、公共研究機構與企業聯系的建立。特別是,要確保創意者和發明人獲得激勵和協助,促進其研究成果共享、披露、認定、開發和應用。
第六,需要探索新的績效評價指標。政策制定者對技術轉移和商業化的影響日益關注,在各層面開展政策評估的努力越來越大,但是還沒有標準方法。未來,評價指標還需要重視科研產出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對研究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