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澤,林 暢,覃 濱
三峽大學,湖北宜昌 443002
當下中國有兩個熱門的詞:“中國夢”和“正能量”,然而,在中國現代社會,受金錢至上等不良思潮的影響,正能量這股暖流正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現代人所淡漠。為了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傳播正能量、實現中國夢”的號召,課題組開展了關于“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調查研究,旨在了解當前大學生利用網絡媒體傳播正能量的現狀,從而給出相關的建議以及對策。
國內外論文中大多數都是關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很少有人研究“關于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問題。我們延用傳統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并且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來解決此問題,由此為研究“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更好的服務。
本次問卷在問卷設計上參考了大量國內外已有的相關資料,采用自編問卷的形式。問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個人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大學生使用媒介的情況;第三部分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情況,涉及到網絡媒介素養的五個方面[1];第四部分為主觀題。
在調查上我們采用隨機的方法,在三峽大學,湖北民族學院兩個學校投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17%。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別構成:男生人數183人,占35%;女生人數340人,占65%。
2)年級構成:大一年級250人,占47.8%;大二年級117人,占22.4%;大三年級140人,占26.8%;大四年級16人,占3.0%。
3)政治面貌構成:黨員60人,占11.5%,團員448人,占85.7%,群眾15人,占2.8%。
4)大學生使用媒介情況:電視廣播47人;紙媒28人,網絡444人;其他4人。
以上數據顯示:在當今時代,網絡的普及率已達到82%,這是研究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前提。
我們為各指標的相關題目設置了梯度(從A到D梯度依次增大,數值大小代表各等級得分相對大小),如下表所示。

表1 各級指標的關系與梯度設置
(其中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分別表示:對媒介內容的了解程度,接觸時間平均值(單位:年),接觸頻率平均值(單位:小時),媒介接觸動機,媒介接觸內容 ,對舞弊事件的看法,更新話題并參與討論的情況,對待微媒體負面信息的態度,對待微媒體正面信息的態度,對華師大開放體育館避暑的做法態度,對“釣魚島事件”游行示威信息的做法的態度,對同濟大學踩踏事件做法的態度。)
上文已經綜合相關文獻給出了影響正能量傳播情況的有關五個因素,即認知層面、接觸消費層面、理解領會層面、質疑批判層面、評估判斷層面。那么這五個層面是如何影響正能量傳播情況的呢?
由于傳統的方法主觀因素太強(例如: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可信度不高。而熵權法[5]能夠避免由于主觀賦權造成的人為誤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采用熵權法來確定各因素在此過程中所占的權重。以下為熵權法的原理。
設有m個樣本,n項評價指標,形成原始數據,分以下四步進行。
3)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為:dj=1-ej。
利用熵權法對問卷中的523個樣本,12項評價指標形成的原始矩陣進行求解。通過數據標準化,計算信息熵,計算信息效用值,計算熵權四個步驟,并且利用MATLAB軟件求得結果如下。
各影響因素所占的權重,認知層面,權重16.7%;接觸消費層面,權重31.3%;理解領會層面,權重7.7%;質疑批判層面,權重17.1%;評估判斷層面權重27.2%。
影響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因素:接觸消費層面,評估判斷層面,質疑批判層面,認知層面,理解領會層面,它們所占的權重依次減小。由此可見,接觸消費層面和評估判斷層面對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影響最大,質疑批判層面和認知層面居中,而理解領會層面在所調查的群體中幾乎對傳播正能量無影響。它從側面反映:大學生的接觸消費能力和評估判斷能力差異較大,而他們對網絡的理解領會能力相差不大。
通過媒介素養的各個層面的數據統計,得到如下結論。
1)當代大學生對時事新聞關注度不高,對微媒體上的重要信息知曉程度比較低。在回答以下重要新聞事件問題時,調查顯示,“鐘祥高考圍攻監考老師”、“華師大開放體育館避暑人”、“微博打拐微”、“微博募捐”、“郭美美事件”、“貝克漢姆訪問同濟大學踩踏事件”、“微博反腐”的知曉百分比分別為:42.7%、42.1%、18.9%、27.9%、55.2%、36.3%、30.4%。 可 見只有“郭美美事件”的知曉程度超過了50%,而其他的均在50%以下,大學生對新聞的敏感度不高,這樣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認知層面。
2)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網絡媒體,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使用微媒體時間年限在“3年以上”占44%,“1-3年的”占38%,“1年及1年以下的占18%”,絕大多數的人上網年限都在2年左右;對于每天接觸微媒體時間,“1-3小時”的人數占54%,“3-5小時”的人數占20%,但“1小時左右”的占16%,“5小時以上”的只占10%,多數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控制在3小時左右,但仍然有少數大學生控制不住自己的網癮,平均時間竟然超過了5個小時。誠然,多數大學生會受益于網絡的使用,網絡媒介構建的虛擬空間擴大了交往空間,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傳播渠道;但當網絡使用變成濫用的時候,部分大學生就可能會出現病理性的行為問題,如網絡成癮、網絡依賴[6]等。故而,我們應注意科學而合理的使用網絡資源。
然而,他們對于媒體內容選擇方面分布比較均勻。數據表明,在選擇媒體內容傾向時,人數最多的是時政新聞,但所占比例也不大,只有28%,其次是民生熱點所占比例為25%,選擇人文地理、娛樂八卦和勵志文學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別是11%、19% 和 17%。
3)大部分人鼓勵利用網絡傳播積極思想,但還有一些人只是對其抱漠不關心的態度,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現狀不容樂觀。在回答“對網絡舞弊事件看法”問題時,其中65.5%的人選擇了“鼓勵大家反省自己,舞弊可恥”,21.0%的人選擇了“自己不管他人,能抄就抄”,與此同時,10.3%的人選擇了“鼓勵大家能抄就抄,不被抓最好”,3.2%選擇了“揭發舞弊的老師和學生”。大部分人能夠對媒體內容正確領會,只有少數人能夠既能站在正義一邊又能給出實際行動。還有部分學生采取消極的態度,不能正確理解媒體的內容。
4)對于網絡信息,大學生基本上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對于負面消息的態度,其中41%的采取不理會態度,14%的采取轉發并抱有質疑,26%到網上找真實信息,19%轉發并留下自己的辯證觀點。對于正面信息的態度其中17%只是來看看,26%轉發并收藏,39%有所啟發并分享給身邊的人,18%隨心情,其中真正能停下來思考并理性對待的人不多。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質疑批判能力還欠佳。
5)多數大學生的評估判斷能力較強,他們能夠采取積極態度來面對,希望在微媒體上積極傳播正能量。對華師大避暑事件的態度,大部分人選擇了“支持高校這種做法”;對“釣魚島事件”游行示威信息的做法的態度,絕大部分人選擇“發布理性愛國這樣的信息”;對同濟大學踩踏事件做法的態度,多數人選擇了“發布號召大家反省追星態度之類的信息”。
通過上面的調查和分析研究,凸顯了當前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筆者認為,提高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能力主要從培養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知能力、接觸消費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五個方面入手,教會他們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的識別,樹立起批判意識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使之成為媒介的主人。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
1)從家庭教育出發。隨著網絡的發展,家庭教育也需要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化方式轉變。卜衛指出“一個新媒體出現了,同時,當我們還不太了解它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種情形將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它將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孩子的學習方法,改變家庭文化及國際關系等。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和他們一起成長”[7]。對于網絡技術,家長可能不如自己的孩子,但我們在傳統道德、接觸行為和自我控制能力、安全意識等方面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而這些品質也是網絡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們應盡可能的學會使用網絡,借助現代化的傳輸方式,結合自己傳統觀念的優勢,循循善誘,與孩子一起提高媒介素養。
2)從學校教育出發。“目前高校傳統的網絡素養培育課程主要是文獻檢索課和現代信息技術科,其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課程要求與現代網絡素養培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已不再適應。高校必須根據網絡社會的客觀要求,加大信息教育課程的改革,建立健全與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相適應課程”[8]。針對接觸消費能力對“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這一現象,學校可以考慮適當增添相關的網絡基礎知識課程,例如:將網絡知識課程列為全校公共選修課。從而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的網絡消費觀以及對媒體內容的慎重接觸,使得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有利于自身的媒體信息,為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作鋪墊。
3)從社會教育出發。一方面,國家可以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給網絡論壇、貼吧的管理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使網民們在各抒己見時能夠遵循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如此大學生才能從中真正看到社會的正面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適當的發揮教化作用,通過各種途徑來增加網絡正能量的宣傳力度,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微媒體上信息的篩選以及理解領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當代大學生利用好微媒體,用媒體來傳播社會正能量。
4)從大學生自身出發。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在利用網絡資源方面上能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其次,在具備良好認知能力的前提下,大學生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要隨波逐流,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價值觀;然后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質疑批判能力與評估能力;最后要學會好好利用網絡,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傳播正能量,引導社會的走向。
總而言之,只有有機地結合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大學生利用媒介素養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的能力,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基礎。
本文利用一種定量分析權重的方法——熵權法,解決了影響大學生利用微媒體傳播正能量因素的權重問題,同時也為人文社科類研究提供了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我們的調查問卷只限于湖北省宜昌市和恩施市兩個區域,研究結果難免存在區域的局限性,有待更進一步的完善。
[1]劉佳.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
[2]孟昭春.大學生利用網絡媒體的現狀及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3(12):4-7.
[3]趙虹.南京和徐州兩市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4).
[4]呂占海.基于熵權法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研究[J].經濟管理.
[5]孫琳琳.大學生網絡利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1(11):100-102.
[6]嚴峰,卜衛.生活在網絡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肖立新.大學生網絡素養及其培育問題研究——以張家口市五所高校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1.
[8]龍啟福.宜春市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現狀調查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0(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