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內科 512100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冠心病之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僅轉變為穩定型心絞痛,嚴重者甚至發展形成急性心肌梗死[1]。血清CRP與血漿腦鈉肽與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脈病變程度與患者的臨床預后密切相關[2]。通過監測兩者水平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可明顯增強臨床護理效果、改善護理質量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文探討血清CRP和腦鈉肽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40例,經臨床、血液學檢查、心電圖和血管照影檢查確診,納入標準:全部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不穩定心絞痛診斷標準[4],具有缺血性胸骨后疼痛的臨床表現,病程大于4周,無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和心肌炎等疾病的患者納入研究;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惡性腫瘤,治療前應用了炎癥抑制藥物等患者排除在外。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6.31±6.57)歲,入院后根據血清CRP和腦鈉肽水水平分為三組,A組(50例)為CRP和腦鈉肽均升高,B組(40例)為CRP和腦鈉肽均降低,C組(50例)為兩項指標之一升高,科研開展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例數。
1.2 護理方法 B組僅給予常規護理,A組和C組給予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預見性避免誘發心絞痛發作的因素:囑咐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戶外活動,調整飲食習慣,提倡低鹽低脂飲食,避免大便體位的突然改變,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情緒波動,避免其他不良因素的刺激。
1.2.2 預見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定時定期進行健康宣教活動,建議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屏氣用力,避免吸煙飲酒,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多與患者進行溝通,消除患者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鼓勵支持和關心患者,使患者調整至最佳狀態以配合治療。
1.2.3 預見性判斷病情:增加對患者的巡視,了解每位患者心絞痛發作特點、發作部位、發作持續時間和有效緩解疼痛的方法,一旦心絞痛發作即刻給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3 觀察指標
1.3.1 護理效果判斷標準:(1)顯效:患者胸骨后疼痛癥狀完全緩解,且疼痛持續小于2min,心電圖恢復正常;(2)有效:疼痛緩解,持續時間2~10min,心電圖改善;(3)無效:治療和護理后癥狀無改善,疼痛在休息時也反復發作。
1.3.2 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判斷: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對患者行冠脈造影檢查,觀察冠脈病變的支數,并計算Gensini積分[5]對造影結果進行定量評定。
1.3.3 護理質量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價:治療4周后,患者填寫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評價護理質量滿意度,采用SAQ(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各項評分(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作、心絞痛穩定狀態、疾病認識程度及治療滿意度)等進行評分,判斷預后。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多組間的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組組間比較采用Q檢驗,用(±s)表示,多組間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經Pearson相關分析血清CRP、腦鈉肽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的關系,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護理效果比較 A、C組患者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護理效果比較
2.2 組間護理滿意度比較 A、C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B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組間護理滿意度比較
2.3 組間SAQ評分評估生活質量評分 A、C組患者的護理前后SAQ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A、C組患者SAQ評分明顯高于B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組間SAQ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3 組間SAQ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后比較A組 50 50.31±6.25 85.62±8.03 t=6.31,P<0.05 0.05 B組 40 51.03±7.01 54.21±7.41 t=2.31,P>0.05 C組 50 50.94±7.22 86.31±9.02 t=7.01,P<0.05 F 2.21 5.72 P>0.05 <
2.4 血清CRP和腦鈉肽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和Gensini評分的關系 血清CRP和腦鈉肽水平均升高的A組患者Gensini評分為(52.31±6.27),腦鈉肽升高患者 Gensini評分為(35.31±4.33),CRP升高患者 Gensini評分為(36.01±3.99),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血清CRP與冠脈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r=0.43、0.48,P<0.05),腦鈉肽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r=0.52、0.54,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常見類型,其主要發病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病理改變。多數研究證實:炎癥因子與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情發生與發展緊密相關,且隨著不穩定型心絞痛病情的發展,不穩定型心絞痛發展可導致心功能不全,血漿腦鈉肽(BNP)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診斷和臨床預后的判斷。血清C反應蛋白與血漿腦鈉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大量分泌與合成,兩者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增加而逐漸升高[6]。有研究證實:正常體檢者的血清CRP與血漿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冠脈病變患者[7]。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常常出現炎癥性改變,血清CRP是機體對炎癥性改變或感染性疾病較敏感的指標,研究也同樣證實了血清CRP與冠脈損傷的發生具有正相關,大量炎癥細胞積聚,導致冠脈局部內皮細胞受損。因此,CRP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心肌局部缺血性改變的征象[7]。因此,血清CRP與血漿腦鈉肽水平對不穩定型心絞痛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而且對患者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如不進行及時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干預則病情可加重形成穩定型心絞痛。大量研究提示及時臨床治療可明顯降低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血清CRP和(或)血漿腦鈉肽水平,臨床治療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8],但關于針對性預防性護理干預在不穩定型心絞痛血清CRP和(或)血漿腦鈉肽水平升高患者中價值研究少。本文顯示: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使患者護理有效率和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后患者SAQ評分明顯改善優于常規護理患者,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血清CRP、腦鈉肽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和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本文揭示了:對于血清CRP、腦鈉肽水平升高的患者采用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因此,對于冠脈病變程度較嚴重的患者采取預見性避免誘發心絞痛發作的因素、預見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預見性判斷病情等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有效避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進一步加重,與相關文獻提示的結果相近[9]。因此,通過持續監測血清CRP、腦鈉肽兩者水平進行護理干預在改善不穩定心絞痛病情發展或加重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血清CRP和腦鈉肽水平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脈病變程度具有預測價值,預見性針對護理干預有效改善護理效果及滿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Mehra MR,Maisel A.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heart failure:diagnostic,prognostic,and therapeutic use〔J〕.Crit Pathw Cardiol,2005,4(1):10-20.
[2]Forman MB,Stone GW,Jackson EK.Role of adenosine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diovasc Drug Rev,2006,24(2):116-147.
[3]馮逸平,謝惠英.肌鈣蛋白I、腦鈉肽和C-反應蛋白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6):122-125.
[4]康金鎖,張春玲,等.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和 NT-proBNP水平的變化〔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9,32(3):300-304.
[5]陳建軍,董蘇,朱棋.腦鈉肽及CRP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J〕.醫學研究雜志,2012,41(2):155-157.
[6]劉麗梅.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8):5-6.
[7]劉湘林,龔燕飛,方谷芬.Hs-CRP、Hcy和 Cystatin C與冠心病相關性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928-930.
[8]Hamer M,Chida Y,Stamatakis E.Util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for ca1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across three age groups in subjects without exis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Am J Cardiol,2009,104(4):538-542.
[9]張曉剛,陳玉琴.預見性護理程序在住院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1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