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珍 姚家樹
1.遼寧省本港總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遼寧 沈陽 110032
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伴銀屑病的慢性、炎性關節病,有銀屑病皮疹并伴有關節和周圍軟組織疼痛、壓痛、腫脹、僵硬和運動障礙。其發病與家族遺傳、環境、感染等因素相關,好發于30~55歲人群。其皮疹好發于四肢伸側及頭頸部,也常見于胸腹及后背等處,多數為紅色或粉紅色丘疹,上覆有白色鱗屑。因其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后期可導致患者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風濕科門診就診,且符合標準的銀屑病關節炎患者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齡35~63歲,平均年齡(51.23±11.21)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病程 (2.97±1.74)年。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及部位銀屑病皮疹。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1.2 隨機分組 納入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對照組2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
1.3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1]:①至少有一個關節炎并持續3月以上;②至少有銀屑病皮疹和/或20個以上頂針樣凹陷的指趾甲或甲剝離;③血清IgM型RF(-)(滴度<1:80)。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②半年內未服用其它藥物;③無合并其它免疫性疾病;④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無甲氨蝶呤用藥禁忌者。
1.5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重癥高血壓患者;②肝腎功能不全;③未經處理的氣胸患者;④胸骨骨折或胸部開放性損傷;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⑥病情較重,無法對療效及安全性做出判斷者。
2.1 治療方法 予對照組21例患者甲氨蝶呤5mg每周一次口服,每周加量2.5mg,至10mg后維持該劑量口服。治療組22例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高壓氧艙治療,選擇壓力2.0ATA,每日一次,10天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天后繼續下一個療程。
2.2 評價方法 采用銀屑病皮疹面積及嚴重程度評分法(PASI)[2]對43例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評估,治療7個療程后觀察并計算兩組間差異。
2.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均值±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的PASI評分比較采用樣本均數的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間PASI評分比較,具體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間PASI評分比較
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以銀屑病皮疹伴中軸關節或外周關節炎癥的一種疾病,患者基數大,且不易根治,長期困擾著廣大患者及臨床醫務人員?,F階段的治療較依賴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劑,而生物制劑在本病的應用尚無明確的療效評價。長期應用甲氨蝶呤對本病關節癥狀及皮疹的緩解有著較為明確的療效,但因其副作用較大,起效緩慢,始終為人詬病。而多種免疫抑制劑合用又有著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同時由于糖皮質激素可引起本病的皮疹爆發,急性期發作無法通過糖皮質激素迅速緩解病情。
祖國醫學上將本病歸于“白庇”、“痹證”的范疇,亦有“干癬”、“頑癬”之稱,強調其遷延難愈,《諸病源候論》中曰:“白癬之狀,白色硿硿然而癢,此亦是腠理虛受風,風與氣并,血澀而不能榮肌肉故也。”由此可見,中醫上認為瘀血與血虛風燥為本病的基本病因?,F階段研究表明,銀屑病皮疹的主要病機為真皮乳頭及乳頭下血管增生、擴張、迂曲、滲透性增加,真皮淺層血流過慢[3],這與中醫上瘀血、血虛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高壓氧技術可收縮人體內已擴張的毛細血管,改善血液通透性;同時可通過提高血管血氧張力及含量,促進皮損部位的細胞、血管與組織再生,起到修復皮疹的作用[4]。高壓氧治療與甲氨蝶呤合用治療銀屑病關節炎,不僅可以迅速緩解部分患者嚴重的皮疹癥狀,同時不良反應較少,可縮短病程,適合長期應用。另外,高壓氧治療還可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肝損傷,使得本法更加適合在長期應用甲氨蝶呤治療本病的患者中推廣。但目前此種方法仍然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研究,因此,應盡快開展更加嚴謹、更加多層次的大樣本量實驗,使這種治療方式早日廣泛應用于臨床,為銀屑病關節炎的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J].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2.
[2]KerkhofPC.Th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verity:persisting areas of confusion [J].Br J Dermatol,1997,137(4):661-662.
[3]齊莫寒,崔紅艷 高壓氧治療銀屑病療效觀察[M].中國傷殘醫學,2011,19(8):97.
[4]吳鐘琪,高壓氧臨床醫學[M].1版.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