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仲軍 張保臣 薛國強 任登鵬 朱家寶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壁的局限性囊性擴張,患者通常在勞累或激動時突然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或部分意識障礙,嚴重的話會因動脈瘤破裂而造成腦出血,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彈簧圈栓塞手術的方法是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維的微導管放在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通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并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進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本研究對彈簧圈栓塞技術和開顱動脈瘤夾閉技術的治療進行比較,現將其觀察的臨床療效的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60例,根據手術類型不同,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 (55.6±3.8)歲,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手術治療;對照組30例,女20例,男10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 (56.8±3.2)歲,采用開顱動脈瘤夾閉技術手術治療。這60例患者在入院前均診斷為顱內動脈瘤,60例患者在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將60例患者保守治療,待病情穩定后進行手術治療。實驗組進行全身麻醉后,采用置管Seldinger技術在股動脈進行,在頸內動脈和椎動脈行DSA選擇性的放入6F/8F導管,要求出血部位明確。對于寬頸動脈瘤將enterprise支架專用微導管用0.014in微導絲引入載瘤動脈,當導管越過動脈瘤頸10~20mm時撤出導絲。將支架位置調節好。將另一微導管用同樣的方法放入動脈瘤囊內。對血管進行造影,對疾病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的結果進行手術,首先把支架放入,接著填塞放入彈簧圈;對于窄頸動脈瘤則不放置支架,術后進行常規的治療。對照組采用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術后進行常規的處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造影顯示顱內脈瘤內沒有造影劑的殘留;有效:造影顯示顱內脈瘤頸部有造影劑的殘留;無效:造影顯示顱內脈瘤囊內和頸部均有造影劑的殘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 術后觀察分析,實驗組的總有效率 (96.6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 (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療效情況進行比較[例 (%)]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對比分析 手術后,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腦梗死,腦積水,認知功能障礙,動脈瘤出血等。實驗組的患者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6.67%),對照組出現11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36.67%)。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顱內動脈瘤患者,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只有少數人,由于動脈瘤會影響到鄰近的腦部結構進而產生特殊的臨床表現。其發病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和腦血栓,居第三位,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數好發于40至60歲中老年女性。動脈瘤的發病機制為,動脈瘤發生后會進一步的發展,進而使動脈瘤擴大,導致動脈瘤慢慢擴大的重要因素是高血壓[3]。動脈瘤的破裂實際上是瘤壁的滲血,這種情況下常常出血十分洶涌,危險極大,患者在短時間內陷入昏迷,因腦干受損而迅速死亡[4]。顱內動脈瘤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別,一般在0.5~2cm。動脈瘤的破裂與其大小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認為較大的容易破裂,較小的不容易破裂。隨著科技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以及介入技術、材料的發展和影像學的成熟,介入血管內栓塞技術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重要手段。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球囊擴張過程中微導管導絲扎破血管,彈簧圈脫出與血栓形成等。有研究顯示[5],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可以拓展顱內動脈瘤的適應癥,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臨床療效。
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前的準備為:①因為微導管比較軟,所以依賴導引導管的有效支撐,為了防止微導管在血管內過度的彎曲,應將導引導管插入顱底。②根據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角度和距離,將微導管頭端塑成不同的形狀。③在微導絲的配合下,將微導管經動脈瘤開口載入瘤腔,微導管頭端保持在近瘤頸的1/3~1/2處,較小動脈瘤可放在動脈瘤頸部,這樣阻力較小而有利于彈簧圈的纏繞。彈簧圈栓塞技術減少了血液對動脈瘤壁的沖擊,大部分血流的方向改變了,降低了動脈瘤的破裂機會,使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了。觀察結果表明,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的總有效率 (96.66%)明顯高于采用開顱動脈瘤夾閉技術總有效率 (73.33%),且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6.67%)明顯低于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 (3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對于治療顱內動脈瘤采用彈簧圈栓塞技術更安全,更有效,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劉科峰,王有剛,王健,等.彈簧圈栓塞治療破裂前循環動脈瘤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3):51-53.
[2]翟德忠,王建偉,王文學.電解可脫卸彈簧圈聯合多種介入方法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及安全性[J].山東醫藥,2012,52(41):79-80.
[3]曾少建,舒航,陳光忠,等.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大型動脈瘤[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2):167-170.
[4]文波,崔立山,宿鵬飛,等.老年顱內動脈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內栓塞治療[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0,30(8):1043-1045.
[5]張全斌,孫繼平,張翔,等.Micrus彈簧圈治療急性破裂顱內動脈瘤的初步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7):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