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齊樹波,侯正松,駱星九
隨著海軍的戰略轉型和維護海洋權益任務的日益繁重,海軍艦艇遠洋航行日趨常態化?,F代海戰由于高新武器的大量使用,戰斗減員具有傷員大批量發生,傷情復雜,休克、多處傷和燒沖復合傷多,減員率、死亡率高的特點。針對戰斗減員的特點,海軍艦艇加強了艦船醫療功能建設,逐步配備了技術含量高、功能復雜、保養要求高、針對性強的先進醫療設備。一方面這些先進的醫療設備極大地提高了艦艇上傷病診治能力,另一方面對艦艇軍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軍艦艇根據作戰使命、排水量、衛勤功能定位的不同,列裝的醫療設備的類別也不相同。艦艇配置的醫療設備主要分為五大類:一是急救類醫療設備,主要包括除顫起搏監護儀、心肺復蘇機、心電圖機、輸液泵、監護儀等。主要用于心臟驟停、呼吸停止、急性心率失常、心動過緩或過速等急救過程中現場搶救、輸液以及生命體征監護。二是手術類設備,主要包括手術器械、高頻電刀、多功能呼吸機、麻醉呼吸機、手術沖吸機、注射泵、氧氣瓶等,主要用于手術過程中的組織切割、呼吸支持、生命特征監護、實施麻醉、傷口沖洗、異物吸引。三是影像類設備,主要包括超聲診斷設備、X線設備,主要用于心臟及腹部器官、骨科以及軟組織損傷的診斷。四是檢驗類設備,主要包括血球計數儀、血氣/電解質分析儀、尿液分析儀、顯微鏡以及生化分析儀,主要用于臨床生化、血液常規、電解質、血氧等指標的檢查,用于輔助醫生診斷。五是理療類設備,主要包括紅外線燈、電腦中頻治療儀、針灸電麻儀等,用于治療大強度作業過程中的肌肉損傷。其中大型艦船的醫務中心基本裝備了急救、手術、影像、檢驗類和理療類設備,作戰艦艇的醫務中心主要裝備部分急救類設備和手術類設備,小型艦船上主要裝備急救類設備。
1.2.1 設備利用率低 目前艦艇上的醫療設備使用率大多比較低,尤其是手術類、檢驗類和影像類設備。理療類設備的利用率較高,主要是由于官兵平時作業和訓練強度大,容易導致肌肉損傷。其他設備使用率偏低的原因有三:一是官兵的健康保障模式。艦船人員平時常規檢查和治療等工作都在靠岸后由岸基醫療衛生機構保障,導致艦船上配備的先進醫療設備基本上都處于封存狀態,執行任務前進行保養和維護。在出海執行任務和訓練期間,疾病譜主要是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疾病,發生戰斗損傷情況少,導致先進的醫療設備很少使用。二是醫務人員業務能力受限,不會使用部分醫療設備。三是勤務定位。艦船配置的醫療設備主要面向戰時發生批量傷病員時的急救和救治,和平時期醫療設備使用率相對較低。
1.2.2 缺乏定期的維護保養 艦船上醫療設備尤其是手術類設備、檢驗類設備和X線機缺乏定期的維護保養。醫療設備為精密儀器,缺乏定期的設備維護保養以及受到海洋潮濕、鹽度大等環境影響,導致部分醫療設備損壞嚴重。大部分醫療設備缺乏必要的定期檢查和維護保養[1],甚至部分醫療設備從配置至更新換代都未曾做過任何保養。醫療設備缺乏定期維護保養的主要原因一是醫療設備使用率低。二是維護成本高。醫療設備為精密儀器,保養所需要的試劑、耗材、配件價格昂貴。三是醫療設備維護需要專業人員進行。
1.2.3 醫務人員操作設備能力不足 主要原因一是配備醫療設備多,醫務人員數量相對較少。在小、中型作戰艦艇上配備醫療設備可達20余種,但是醫務人員僅有1名軍醫和幾名衛生員。同時由于醫療設備操作需要嚴格的規程,導致醫務人員無法熟練操作每種設備。二是目前海軍艦船上的平時醫療救治基本上依托岸基保障。艦艇出海執行任務期間發生疾病的艦員,少部分在艦艇上完成治療,大部分需要在任務結束后在岸基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診療,這將導致艦船軍醫和衛生員等對醫療設備的實際操作機會少,培訓少,難以形成“操作—培訓—操作”的良性循環。
1.2.4 醫療設備維修困難 醫療設備維修專業性強,需要獲得專業證書的人員才能夠完成維修。艦船軍醫及機電部門工作人員即使經過專門的培訓也難以完成醫療設備的維修。由于艦船未編制醫療設備專業維修人員[2],因此在艦船靠岸期間,醫療設備的維修工作主要由岸基醫療衛生機構完成,而艦船在出海執行任務期間,基本無法完成醫療設備的維修工作。一旦醫療設備發生故障,將會嚴重影響海上醫療救護工作的正常進行。
1.2.5 管理渠道不暢 目前艦艇醫療設備施行歸口管理,大部分醫療設備在艦船建造過程中由海裝部門配備,部分海供品醫療設備由后勤部門直接配發。但是醫療設備的使用和維護屬艦隊衛生部門管理。這種管理機制導致配備部門保障至保修期結束,管理部門無后期維護經費,海供品醫療設備與原有設備不配套,存在上艦安裝困難等問題。
大型艦船靠岸后體檢人員高度集中,對岸勤保障醫院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常規檢查和部分疾病應擺脫過去依賴岸基保障的理念。根據艦船配備的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等資源,能夠在艦船上完成的常規項目檢查和診治的疾病盡量在艦船上完成。同時可在岸勤醫院增派人員和部分裝備協助下,適當擴大醫療救治范圍,從而提高艦船配備的醫療設備的使用率。
建議艦艇配備的移動醫療設備集中到岸勤醫院統一管理,平時由醫院使用,并進行統一的維護保養。在艦艇出海執行任務時,根據任務需求由醫院調撥醫療設備和專業維修人員進行遂行保障,這樣既可以降低設備的故障率,也可解決設備的維護問題[3]。不同來源的設備也可由衛生部門交給醫院統一管理,后期維護費用也由相應衛生管理部門承擔,醫療設備的專業安裝也由醫院器械部門配合,保證設備的完整和性能最佳。
醫療設備常規維修,建議由岸勤醫院承擔,從而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建議由醫院器械管理部門對醫務人員和艦艇機電部門進行醫療設備維修培訓,保證任務執行期間常見故障能夠得到及時排除,一些重要且需要專業維修的設備應配備備份設備。對于大型遠航任務,應由軍隊專門維修部門派遣人員隨任務出行。
目前海軍艦艇醫務人員主要由軍醫學院畢業的學員擔任,由于學員在學校期間主要進行知識的積累,治療水平有限。治療水平的提高主要靠門診經驗的積累,由于臨床經驗不足,導致艦艇醫務人員業務水平難以有效提高,嚴重影響艦艇傷病員的救治能力,同時醫務人員也無法安心本職工作。為提高艦艇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建議作戰艦艇配備的專職醫務人員由岸勤醫院統一管理和培訓,平時在岸勤醫院工作。航行任務期間,醫院派遣業務骨干隨艦艇出航,這樣既可以實現艦艇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升,也提高艦艇傷病員救治能力,并將解決醫療設備操作的問題。表1給出了提出的對策對存在問題的解決能力。

表1 對策對醫療設備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能力
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經略海洋成為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戰略,艦艇醫療設備將是實現遠海條件下醫療與士兵同在的醫學保障。醫療設備管理對提高艦艇傷病員救治能力、海上衛勤保障能力和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加強醫療設備管理,充分發揮設備應有的作用,促進艦艇醫學保障能力,將能顯著提高艦艇的傷病員救護能力,確保部隊戰斗力。
[1] 呂文忠.論新時期部隊醫院的裝備管理[J] .中國衛生士官雜志,2011,6(3):23-25.
[2] 李冬玉.基層部隊衛生裝備使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 .中國衛生士官雜志,2010,6(3):23-25.
[3] 徐曉紅,李善林,張明海.淺談如何進一步加強部隊衛生裝備維修管理[J] .醫療衛生裝備,2010,31(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