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波,吳生康,方以群,姚 健,付國舉
冬季在我國北方,大多數的水面都會結冰,冰面常與岸邊凍連在一起封住了整個水面,所以大多數的冰下潛水是在大面積的冰面上進行。在冰層較薄,估計難以承受設備、人員重量的冰封水域開展潛水作業時,應采用破冰后的水面作業法,作業水域面積必須滿足潛水安全要求,且在潛水作業過程中,需另安排輔助船只防止水面重新結冰封凍。而在漂移的冰面上或破碎的冰面上開展潛水作業,存在供氣軟管、信號繩與入水繩被冰塊碰撞切割或磨損的可能,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得進行潛水。筆者根據冰下潛水時的作業特點探討在作業保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潛水監督必須確定每個潛水員均接受過系統的冰下潛水技術培訓和體能訓練[1]。有心理障礙(焦慮、幽閉恐懼和魯莽)的潛水員,不能進行冰下潛水。執行冰下潛水的潛水員,潛水前必須充分休息,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禁止飲酒。潛水前不宜刮臉,刮臉會破壞對皮膚起保護作用的油脂,容易誘發凍傷[2]。
主要根據潛水目的和環境條件(冰厚、冰面狀況等),選擇潛水入水口和逃生口,另外應考慮庇護所位置、應急逃生口和水面保障設備與人員的安置等因素。
1.2.1 潛水入水口 根據作業任務,選擇避風及冰層較薄處作入水口。如在堅冰封凍的冰下開展潛水,首先應在冰上鉆孔以確定冰層厚度和水深,了解水流速度和底質。具體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冰下潛水作業點布置示意圖
潛水入水口應保持一定的面積,最小也必須能保證3名全副著裝的潛水員同時出入水,一般開鑿成邊長2.5 m的三角形,也可開鑿成邊長2 m的正方形或直徑2.5 m的圓形。根據水下作業活動范圍,在適當位置開鑿出數個應急出水口,并應撈凈破碎的浮冰并防止重新結冰封口。以潛水入水口為中心,應鋪設面積為4 m×4 m的木制潛水作業平臺(木板厚度不小于3 cm,木材密度不宜過大),這有助于潛水員出水,也有利于防止其他作業人員滑倒落水和防止冰面破裂,在木制潛水作業平臺與庇護所之間鋪設防滑地毯。當冰面上有積雪存在,而且能見度較好時,也可將冰面上積雪進行輻射狀清除(冰面上無積雪時可輻射狀放置黑色布條)。當冰雪厚度<60 cm時,冰下潛水員能看到以入水口為中心的輻射狀陰影,輻射圈直徑至少需要20 m。潛水結束后,為防止人員落水,入水口必須有鮮明的警示標志,可將碎冰放回入水口以加快重新凍結。
1.2.2 逃生口 逃生口可作為備用出口和便于失蹤潛水員的搜救。在河流和有潮流的海灣作業時,逃生口應在潛水入水口下游鑿制。
1.2.3 庇護所 庇護所的位置應盡量靠近潛水作業點,這有利于降低人員凍傷和設備凍結的可能。最理想的庇護所是具備取暖措施的帳篷,但必須將帳篷搭建在足夠堅固的冰層上。庇護所內應搭制面積不小于10 m2的木制平臺。此外,還需備有充氣橡皮艇,以防冰面破碎。
在冰水中,單管調節器一級減壓器和二級減壓器的自由通氣位置數分鐘內就可凍結。調節器在水下凍結的可能性低于水面,因此,潛水前,單管調節器需置于溫暖環境中,在溫暖環境中調試后,開始先不要使用,進入水中后才使用。返回水面后,潛水員同樣要停止使用呼吸器,等重新入水后才可繼續使用。潛水員應盡量縮短水面上的時間。
在水下調節器只要停止自由通氣5 s,就能發生凍結,因此,潛水員應盡量避免在水下使用按鈕吹出二級減壓器積水,只可用嘴吹出積水。為防單管調節器凍結,需要配備防凍罩、特殊潤滑劑和干燥呼吸氣。防凍罩裝配在單管調節器的一級減壓器上,防凍罩內裝填液體硅酮。使用特殊的潤滑劑也利于防止凍結。更重要的是,使用無濕氣的呼吸氣[3](保持自攜式潛水氣瓶內干燥),調節器在使用前也應保持干燥。呼吸器上的閥箱應事先烤干,戴上呼吸器后迅速到入水處下潛,以防呼出氣中的水蒸氣在閥箱中凍結;產氧劑對CO2的吸收率會因結冰而降低[4],因此,下潛前必須將產氧罐烘暖后再裝產氧劑。
冰下潛水時必須在入水口設置加強的入水繩,并設置照度較大的照明燈,其作用是引導潛水員出水時辨別位置。入水繩兩端固定必須絕對牢靠,水面上一端不得固定在可移動的物體上(如潛水裝具箱、急救藥箱),而必須固定在入水口處的冰面上(入水繩先綁扎在結實的木棍上,然后將木棍放進離入水口一定距離的小冰洞內)。潛水員在水下行動時不得離開行動繩(行動繩一端的彈簧鉤連接于入水繩)。
由于冰層覆蓋,光線散射,因此冰下能見度極差。水面工作人員也無法有效觀察冰下潛水員的行動。所以,要求電話員應經常詢問冰下潛水員的感覺,并從潛水員的呼吸節律及排氣情況判斷潛水員的在冰下的狀況。冰下潛水員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將安全繩解除。每個冰下潛水員應有一名照料員負責著裝和協助出入水,只要還有潛水員在冰下,潛水工作平臺上必須配備1名著裝好的應急潛水員。
冰下或寒冷水中潛水時,容易發生需要結伴潛水員協助的情況,如潛水服故障、呼吸器凍結等問題,必須采用結伴潛水方式,作業前潛水員需進行結伴潛水呼吸訓練。每個潛水員分別需要獨立的信號員,而且必須全程照管。
冰下潛水時,必須配備備用潛水員和救護潛水員,在待命時,可能進入庇護所保暖。為方便搜救,救護潛水員必須額外攜帶腳蹼、面罩和氣瓶,安全繩的長度為普通安全繩的2倍。這些器材也要處于備用狀態。
如遇突發情況,丟失行動繩,無法找到入水繩時,潛水員應立即上升,丟棄壓鉛帶,保持正浮力,借助潛水刀刺入冰內,保持直立體位,并盡量放松,盡量減少耗氣量,等待救援,切不可盲目尋找入水口。
潛水員在水下時,水面供氣人員應特別注意供氣狀況,仔細觀察供氣壓力表指針變化,隨時注意供氣軟管是否結冰阻塞。水下潛水員如發現供氣流量減小時,應立即報告水面。一旦供氣軟管結冰阻塞,在迅速采取解凍措施的同時,應立即離底上升,直至出水。
(1)盡快脫下所有濕衣服,迅速用熱水沖洗后,換上溫暖干衣,有利于恢復體溫。(2)使用取暖設備給潛水員提供一個舒適、干燥和溫暖的環境,也可進行適當的、輕度的體育活動有助于復暖。(3)準備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以及無酒精的熱飲料[5]。
(1)極端寒冷會削弱人的判斷力,因此水下操作步驟必須簡單明了。(2)干式潛水服進水,無論程度如何,均應立即上升出水。(3)如果潛水員出現寒戰或操作障礙,應立即終止潛水。(4)重復低溫對機體有累積效應,連續數日低溫潛水會導致疲勞,影響操作能力。漸進性低體溫可導致體核溫度降低。(5)酒無益于復暖,相反會使外周血管擴張,加速體熱散失。
[1] 龔錦涵.潛水醫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372.
[2] 劉安堂,張輝,楊德恭,等.安全潛水作業手冊[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68.
[3] HJB 189-1998.空氣常規潛水醫學保障規程[S] .
[4] 楊德恭,龔國川,郭春麗.科學技術潛水手冊[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