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一茗 本報記者 楊沙沙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數據顯示,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創4年來最低升幅,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8%,延續其兩年半以來的下降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1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對中國來說,9月CPI創新低是好事也是壞事。一方面說明通貨膨脹很低,意味著政府的政策調控空間很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經濟有通縮的危險,未來政府需要積極干預。路透社15日報道稱,中國CPI上漲放緩,首先受到去年翹尾因素的影響;其次,受節假日錯峰加之今年的天氣因素,導致蔬菜和豬肉價格下降,對整體食品價格下拉了不少;第三,消費中的煙酒價格和交通中的成品油價格也是下降的,基本上本次CPI同比漲幅再次重返“1時代”就是受這些因素影響。澳新銀行也在15日的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物價上漲走勢變緩,很大程度上是中國政府持續反腐敗和政府減少公共消費的結果。以中國最為流行的兩種禮品——香煙和高檔白酒價格較2013年9月大幅下降作為依據,可以看出反腐敗風暴已經顯著地減輕了物價上漲的壓力。據法新社15日報道,最新的CPI數據已經遠低于中國政府今年3月份制定的3.5%的年度指標,這可能表明中國經濟通貨緊縮的壓力在上升。法新社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將惠及普通消費者,鼓勵他們在價格上揚前購買商品;與之相反,緊縮帶來的價格不斷下跌,只會刺激消費者推遲消費、企業擱置投資計劃,這兩者都會給經濟帶來重壓。對于PPI數據,《華爾街日報》15日分析稱,由于住宅銷售和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活動整體陷入了停滯,PPI下降反映了企業間交易的趨冷。法新社也指出,最近的一次PPI增長出現在兩年多前的2012年1月,增長為0.7個百分點。雖然中國進出口貿易數值在9月份出現超預期的增長,海關周一發布的數據釋放積極信號,但眾多分析人士依然認為經濟基本面依然較弱。▲
環球時報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