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杰 姜 楊 劉 富 高 音 李 濤
1.齊齊哈爾醫學院解剖教研室,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2.齊齊哈爾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近年來,國家把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來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鼓勵高等學校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設,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大幅度提升各類人才的整體素質……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1]。”
為適應新形勢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建立符合21世紀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完整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解剖學是醫學生接觸的第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對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其他醫學課程的學習。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齊齊哈爾醫學院近幾年,采用現代教學理念對解剖學教學進行多方面的改革探索,旨在將教與學有機結合,盡可能發揮作為教學過程中學習主體的學生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注重能力的培養[2]。
教育觀念變革是教學改革的前提,而轉變教師觀念則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轉變教師觀念即轉變教師對教學改革的態度和教師對改革實施的價值取向。當今大學,教學改革已成為適應大眾高等教育的需要,是重能力、重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思想決定行動,擁有什么樣的思想和觀念,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活動。教師上的每節課,都是一次教育思想和觀念的實踐。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乃至決定教學改革的程度和效果。通過解剖學教學改革,讓學生不僅“學會”正常人體結構,更重要的是“會學”如何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如何理解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把教學理念從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基礎”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3]。通過轉變傳統觀念,不斷反思和調整自我意識,適應并達到自己所處環境和能力范圍所能達到的對教學改革理念和實踐要求的最好狀態,讓教育者最終成為改革的責任人、主動者和志愿者[4]。
實踐育人特別是實踐教學目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卻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一種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深化。通過縮短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意識的,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解剖學實踐教學創新,構建基于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為重要[5]。
在個別人數較少的班級(主要是課程整合后的班級)積極開展PBL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師角色、評估標準、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都與傳統教學明顯不同。以理論知識為引導、以臨床案例討論相輔助、以發現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得到了師生的廣泛支持[6]。
在多數班級探索新型教學方式,開展評價式教學,利用課堂測試和即時評價的方式改變原來傳統教學方法。在開展過程中隨時調整和修改教學策略,爭取更好地為學生考慮,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設計整體教學方案,包括實施方案、課程進度計劃表、試卷、成績單等。教學計劃如下:授課前制訂教學計劃;準備測試試題;確定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給予評價;調整授課內容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①理論講授:扼要提出下次課的內容,難點和重點予以指出,要求學生課下自學為主。②課下自學:學生及時復習理論內容,否則考核評價時就答不上來,學生互相評卷時會很沒面子。③課上測試:即每次課用20~30 min的時間以試卷形式考查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掌握,試題經過參與授課的全體教師集體備課、詳細分工形成。④相互評價:測試結束后當堂課同學互相進行評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換試卷,展開討論,小組或個人可以提出異議,教師給出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學生相互批閱,上交試卷。每次評價試卷的分值很小,旨在督促學生自學,培養學習習慣。⑤課堂指導:針對錯誤過多的試題由師生共同探討解決,課堂上不遺留疑問。教師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有效利用課上時間培養學生逐漸向學會學習到會學習方向轉變。
2.3.1 系統解剖學 學生主要通過充足的塑化標本(每個實驗室有全身大體血管、神經和肌肉各一具)、自制手摸標本(涵蓋全身各個系統、器官)、完整的骨骼等自主觀察學習。
2.3.2 局部解剖學 認真進行尸體解剖操作,是學習局部解剖學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7]。尸體來源雖然極為困難(學校重視遺體捐獻工作,以此補充尸源),多年來一直堅持實行小班、小組方式進行尸體解剖教學,每50名左右的自然班平均分成兩組,在不同的實驗室由不同的教師分別進行理論和實驗教學,每次課4學時(2學時理論和2學時實驗)連上,學生動手進行尸體操作,保證每個實驗室每次課學生能有1~2具尸體可進行實驗操作。
利用2010~2012年中央支持地方財政專項資金將現有解剖實驗室全部建成多媒體實驗室。解剖學的研究對象是正常人體,其教學過程是以觀察和認識人體形態結構特征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適合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從而形象地演示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人體形態結構特征,使學習效果和興趣有所提高[8]。
開放實驗室是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需要,打破了傳統的教學中只強調共性發展而忽視個性發展、重視理論教學而實踐環節薄弱的封閉狀態,增強了學生的技能訓練,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充分利用局部解剖學實驗課用后的尸體材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強化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常年對學生進行開放解剖實驗室及形態學標本陳列館,起到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更好地為廣大學生學習服務,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深受學生歡迎[9]。
實驗室開放最終實現有利于資源共享,有利于實驗教學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實驗室是完成這個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實驗室開放、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醫學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
在有限的理論授課時間里,既緊扣教學大綱要求,又使課堂生動有趣、師生積極互動交流、教學效果好,是每一位解剖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和任務。解剖學結構復雜、新名詞多,只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把抽象復雜的解剖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不斷探索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內容多、“滿堂灌”的現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10]。
結合學校新修訂的培養方案,重新修訂教學大綱,使教學內容由“廣而博”轉向“少而精”,增加學生自學時間,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自我組建知識、發展個人學習興趣愛好和能力的機會,培養學生會學習的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改變傳統的填鴨式、封閉式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式、病例式、雙語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把傳授知識與培養科研意識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使教與學達到最佳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11]。
3.2.1 案例式教學 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案例版《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衛生部規劃教材英文版案例分析《解剖學》為參考教材,選用合適的案例引導學生發現概念、解決實際問題。自制案例式教學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揭示“關鍵詞”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積極思維的設計,把時間盡量讓給學生,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教會學生自己歸納、概括知識信息,經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總結概念、探索新問題。在講述一個新知識點之前先以臨床病例的形式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老師總結點評。通過相同教學內容在不同班級實施的不同教學方式比較分析,建構“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模式,在反思中進行教學活動。過程:解決上次課給出的案例問題進行新的教學活動(以問題為主)熟悉新的臨床案例提出問題總結。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能力。根據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自我發現概念和運用概念解決案例的不同情況,隨時機智地作必要調整,結合學生專業的特點,進一步精選和優化案例,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案例教學。
3.2.2 網絡教學 集文本、圖像、圖形、音頻、視頻和動畫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有效彌補理論授課不能與學生有效互動的局限。發揮了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其備課及授課是真正意義的教學設計和創造過程,它既不離開教學內容,又融入了教師的個性、思想、觀念、方法甚至情感,擴展了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12]。
醫學教育應重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和“改革考試方法,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所以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以推進醫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多年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一直秉承應試教育,單一的期末終結性考試存在許多弊端,無法正常發揮考試的“指揮棒”的功能。為避免“一考定終身”,近幾年我們嘗試開展多種形式的考核,增加實驗考核和平時考核成績,解決“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
為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在每學期解剖學實驗課結束后進行。選取制作精良、結構清楚、易于辨認的學生實驗所解剖的尸體標本,分別安排在4~6個實驗室進行,每個實驗室放置5~7具尸體標本,每具尸體標本選取2~3個結構,共計10~15個結構,各實驗室所設置標本結構難易程度基本相同,按順序編號,統一發放答題紙,學生在試卷相應編號后寫出該編號所對應的結構名稱,各班考試順序在考試前隨機抽號決定,隨機進入一個實驗室進行考試,開考前把每個班級的學生先安排在待考區(實驗室),門口有老師按照學號的順序檢查考試證,然后一個接一個地到鄰近的實驗室即考場答題,每考完1~2個班級,更換標本(試題),以防露題,保證考試的公平性。學生考完后即上交答題紙,由考場主考教師當場判閱試卷,每個標本標簽2~3分,共20~30分,占總成績的20%~30%。
主要采用上課提問、互考、出題測驗、PBL學習等的模式進行循環式教學,增大日常學習時的評分比例,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和壓力,基本做到隨學隨會,加強日常學習時的理解和消化,實現中長期記憶[13]。
在人數少課程整合后的班級打破以往單一標本考試的傳統,由2名教師擔任考官,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可以得到及時的指點和考核結果的反饋,以便指導以后的學習。
在上實驗課時進行10~20次不等的測驗,學生經歷學習→測驗→評價(學生+教師)→指導教學→再學習的教學循環。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改善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誤區,達到評價促進教學和學習的目的。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在個別班級進行網上測試。
終結性考核即理論考核只占總成績的一部分,避免“一考定終身”。
近兩年在生源基本相同,課程相同,授課教師基本沒有變動的情況下,傳統教學(對照組):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改革實施后(實驗組):教師轉變觀念,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手段先進。實驗組學生考核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見表 1。

表1 近兩年系統解剖學在實施教學改革前后學生考核情況的比較(人)
我校解剖學教學通過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使教師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打破教師“滿堂灌”模式,為學生營造理性思辨的空氣,在知識獲取過程中,將掌握、熟悉、了解、記憶、理解、解決問題6個方面真正有機融合到一起,激發學生發現、分析、綜合和討論等探究式學習的能力[14]。為提高我校醫學生以“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素質培養,強化育人的根本性、專業的適應性、方法的有效性,積極發揮學習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能夠在臨床工作中提出問題并能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的卓越醫生而不斷探索[15]。
[1]花慧,陳怡,楊璐,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0-12.
[2]周贛秀,賴英俊.淺談解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4):42-43.
[3]李輝,鄒昌旭,李云慶.解剖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7(4):353-354.
[4]羅羽婷.教師觀念需先行——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J].科教導刊,2014,2:66-141.
[5]張志丹,田芳謠,羅香麗,等.淺談改進實驗教學方法促進高校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9:217-218.
[6]董煒疆,王唯析,錢亦華,等.PBL教學模式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探索和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3):220-222.
[7]彭裕文.局部解剖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
[8]劉海英,王靈戰,王立群,等.多媒體技術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13(2):101-102.
[9]姚立杰,劉冰華,李永濤,等.解剖學實驗室開放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體系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8):7-8.
[10]陳玉英,謝永芳.優化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解剖生理學》理論教學改革幾點策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7):709-710.
[11]李曼,劉殿武,田慶寶,等.護理專業護理研究的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55-56.
[12]史二栓,樊兵,毛軍,等.人體解剖學網絡教學研究初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6,22(4):452-453.
[13]崔洪雨.關于高等醫學院校課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12(1):24-26.
[14]柏樹令,王軍.解剖學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解剖學雜志,2006,29(1):130-132.
[15]劉曉黎,王曉玉,王遠,等.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的途徑[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7):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