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清
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北京 102286
膽汁酸(TBA)是膽固醇在肝臟中的代謝產物,TBA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成結合型膽汁酸后被肝細胞分泌入膽汁,TBA隨膽汁至腸道后,在腸道內細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離型膽汁酸,97%被腸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臟再循環,從而使TBA發揮最大生理效應,并防止TBA大量進入循環中對其他組織細胞的毒害(TBA的PH值非常低)。健康人的周圍血液中血清TBA含量極微,當肝細胞損害或肝內、外阻塞時,TBA代謝就會出現異常,TBA就會升高。它的調控是肝臟的一個主要功能,TBA代謝和排泄功能的改變可反映肝功能的異常。TBA主要反映肝實質的損傷,一旦肝細胞發生病變,血液中的TBA濃度馬上就會升高。測定血清TBA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放射免疫法及循環酶法等。其中,循環酶法利用膽汁酸與3α-羥基類固醇脫氫酶(3α-HSD)及氧化型β-硫代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Thio-NAD)發生反應,生成3-酮膽汁酸和還原型β-硫代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Thio-NADH),3-酮膽汁酸在 3α-HSD和NADH作用下,還原生成膽汁酸和NAD+。測定生成物Thio-NADH在405 nm的吸光度的變化率,與樣本中TBA濃度成正比。此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目前被各臨床實驗室廣泛使用。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常常伴有血清TBA水平升高等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清TBA的測定是否可以作為臨床上監測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非常值得關注。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檢驗科生化室使用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TBA測定試劑盒對我院200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體檢的人群進行了血清TBA的測定,旨在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TBA的表達及臨床意義,以指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用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精神病分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精神分裂癥組),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 116 例,女 84 例,平均年齡(45.2±18.6)歲,平均住院時間(13.6±10.3)年,平均病程(25.3±11.0)年,排除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隨機選取100例健康體檢者(健康體檢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42.4±16.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氯丙嗪從25 mg,bid開始,根據病情逐漸加量,2周后增至 300~450 mg,bid,維持治療;氯氮平從 25 mg,bid開始,根據病情逐漸加量,2周后增至100~150 mg,bid,維持治療;觀察療程均為12個月。
兩組清晨空腹抽血3 mL行血清TBA和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測定,標本于3 h內測定。使用循環酶法測定血清TBA的濃度,TBA測定試劑盒(循環酶法)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在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Unicel Dx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按說明書進行操作。TBA含量以μmol/L表示,血清ALT、AST活性單位以U/L表示。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進行正態分布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精神分裂組TBA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LT和AS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總膽汁酸、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總膽汁酸、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水平比較(±s)
注: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TBA:總膽汁酸
組別 例數 TBA(μmol/L) ALT(U/L) AST(U/L)精神分裂癥組健康體檢組200 100 t值 P值13.3±4.2 5.2±2.3 4.863<0.05 33.8±8.5 29.8±7.8 1.285>0.05 34.4±8.7 30.4±8.1 1.457>0.05
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男、女兩組間TBA、ALT、AST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組不同性別血清TBA、ALT和AST測定結果比較(±s)

表2 精神分裂癥組不同性別血清TBA、ALT和AST測定結果比較(±s)
注: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TBA:總膽汁酸
性別 例數 TBA(μmol/L) ALT(U/L) AST(U/L)男 女 t值 P值116 84 13.2±4.1 13.7±4.4 1.066>0.05 35.6±8.8 31.5±8.1 0.904>0.05 37.2±9.0 30.8±7.9 1.358>0.05
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用藥前和用藥后TBA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前后ALT和AS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精神分裂癥組治療前后血清TBA、ALT、AST水平比較(±s)

表3 精神分裂癥組治療前后血清TBA、ALT、AST水平比較(±s)
注: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TBA:總膽汁酸
時間 例數 TBA(μmol/L) ALT(U/L) AST(U/L)用藥前用藥后200 200 t值 P值13.3±4.2 18.2±5.2 2.769<0.05 33.8±8.5 34.2±8.6 1.386>0.05 34.4±8.7 36.5±8.9 1.525>0.05
肝臟是機體重要的代謝器官,是脂肪、蛋白質、糖類合成代謝的場所,肝臟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TBA的代謝[1]。已有研究表明,正常人體內TBA為1.5~4.0 g,這些膽汁酸每天要進行十幾次肝腸循環,其中超過75%的膽汁酸在進入門靜脈后首次通過肝臟時被重吸收[2-3]。因而,臨床上可以通過測定血清TBA來分析患者肝臟損害程度。例如,肝硬化患者優于存在側支循環,因而富含TBA的門脈血可以不經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從而引起機體TBA含量增高,提示肝硬化側支循環的存在[4]。血清TBA水平可為肝膽系統疾病提供重要信息,當肝臟細胞損傷時會導致TBA的代謝障礙,引起血清TBA含量升高,檢測TBA水平對了解患者肝臟功能狀態、病情及判斷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6]。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尚無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或儀器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為了排除一些伴發疾病,常規需要做一些輔助檢查,如心電圖、胸部X線、腹部超聲、肝功能、腦電圖、頭顱CT或MRI等。本文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TBA的測定及臨床應用[7-8]。從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健康體檢者血清TBA的測定值與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9],而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TBA值與健康體檢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和神經遞質的平衡失調等因素所引起的[10],但也不能排除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有關。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男女患者間血清TBA值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3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前和用藥后兩組之間TBA水平有顯著差異(P<0.05),而兩組之間的ALT和AST沒有顯著差異(P>0.05)。同時,筆者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臨床上加大抗精神病藥物的給藥量后,其血清TBA值明顯升高,降低給藥量后,而TBA則逐漸下降。大量的研究證實,血清中是唯一可同時反映肝臟分泌狀態、肝臟合成與代謝、肝細胞損傷3個方面的血清學指標[11],一旦各種原因引起肝細胞有病變,很容易引起血中膽汁酸升高。因此,TBA是一項相當有實用價值的肝功能檢驗指標,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另據文獻報道,高脂血癥患者血清中的TBA含量與三酰甘油和膽固醇的含量呈正相關[12],由于血脂水平可直接影響膽汁中的膽固醇水平,高脂血癥亦可加速膽汁中膽固醇的飽和,而膽汁酸是內源性膽固醇的主要代謝去路,因此當高脂血癥患者血清中的三酰甘油和膽固醇的含量升高時,通過膽汁酸與膽固醇兩者之間反饋調節,從而使得高脂血癥患者血清中的膽汁酸的含量相應升高。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常伴有血脂代謝的異常[13-15],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清TBA水平升高,是否與血脂代謝的異常有關,也值得關注。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是以基本個性,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目前,臨床上,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還是以經典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主,如氯丙嗪、氯氮平等,而這些藥物對肝臟都有明顯的毒副作用。為此,筆者認為血清TBA的測定可以作為臨床上監測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以便克服盲目地追求大劑量給藥,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故測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清TBA水平對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毒副反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至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TBA水平的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單一的藥物因素,還是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代謝因素等,或者是多種因素協同引起的,還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情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458-460.
[2]金梅,余海鷹.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對心血管和代謝的影響[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31(1):13-15.
[3]陶黎嵐,王清云.血清總膽汁酸在測定肝臟疾病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淮海醫藥,2005,23(2):119-120.
[4]劉強,李秀玲.高脂血癥病人血清總膽汁酸含量的測定[J].齊魯醫學雜志,2004,19(6):536.
[5]曾憲茂,張華江.奎硫平對體質量及脂代謝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8,18(5):304.
[6]彭樂存,諸惠萍,鄔春華,等.73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血脂情況調查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10,23(4):231-232.
[7]段正軍,段生壽,徐杰,等.血清總膽汁酸與肝臟功能酶學指標聯合檢測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5):612-613.
[8]張素艷.血清總膽汁酸檢測在妊娠期監測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6):766-767.
[9]賀立春.血清總膽汁酸和前清蛋白測定在不同肝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8):56-57.
[10]倪偉平,黃東標.血清總膽汁酸檢測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預后評估中的意義[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1):1641-1642.
[11]張強,溫春陽,王愛平,等.聯合檢測血清總膽汁酸、前白蛋白、膽堿酯酶對肝硬化及其分級的臨床價值[J].現代預防醫學,2013,12(7):1372-1374.
[12]劉巖.血清總膽汁酸與肝臟功能酶學指標聯合檢測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4(13):227-227,229.
[13]彭海燕.抗精神病藥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及谷丙轉氨酶變化的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4,16(6):359.
[14]馮磊光,徐兆珍,郭欣,等.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及相關性化指標在肝臟疾病變化分析[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1,35(5):367.
[15]梁耀榮,謝國強.生化試劑對循環酶法測定血清總膽汁酸的干擾因素分析和改進措施[J].現代醫院,2012,12(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