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委,韓曉龍,張 帥
(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山東青島 266042)
碳材料制備成本低、比表面積大、熱化學穩定等特點在作催化劑載體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但是活性炭所具有的大量微孔(孔徑<2 nm)占據很大比例,這些微孔無法被大分子反應物有效利用,不利于傳質且易發生堵塞。因此,比表面積大,孔徑分布適中的介孔碳成為更理想的催化劑載體。
Gao等[1]采用原位軟模板法制備了Ru-OMC催化劑,通過肉桂醛加氫反應考察催化性能,發現催化劑對肉桂醛加氫反應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遠高于普通浸漬法制備的Ru/AC催化劑。Guo等[2]考察了有序介孔碳負載Pd催化劑的手性腈加氫反應活性,發現介孔碳上高分散的Pd納米粒子有利于氰加氫,其催化活性高于Pd/AC的催化活性。Liu等[3]合成的Pt-OMC催化材料在氫氧燃料電池的氧化還原反應中,表現出較好催化活性和耐久性,他們發現這種較好催化活性和耐久性是由于Pt納米粒子與介孔碳之間強作用力可有效避免Pt納米粒子在介孔碳載體上遷移或團聚而致??梢酝茢郟t/MC比Pt/C有更好的加氫催化效果。
本文擬在防老劑4020合成工藝中比較Pt/MC和Pt/C的催化效果,并以催化效果好的催化劑在合成工藝條件進行了優化篩選。
RT培司(≥99.9%)、甲基異丁基甲酮、p123、正硅酸乙酯、氫氟酸、硼氫化鈉均為分析純;氯鉑酸(Pt含量≥38.09%);Pt/C催化劑、Pt/OMC催化劑均為自制;氫氣(≥99.9%);氮氣(≥99.9%)。
HS-312型超聲洗滌器;KSY-D-16管式爐;GCF-0.5型自控高壓反應釜;1970氣相色譜儀。
1.2.1 Pt/C 的制備 采用 HCHO 還原法[4]制備Pt/C催化劑。依次取1 g活性炭粉,用水超聲分散30 min,制成碳漿。室溫下滴加計算量的H2PtCl6前驅體,攪拌2 h。加 NaOH調 pH至9,加入過量HCHO溶液,80℃攪拌2 h。降溫,用去離子水洗滌至無Cl-(AgNO3檢驗)。分別得到1%,2%和3%的Pt/C催化劑(記為Pt/C-1、Pt/C-2和Pt/C-3)。
1.2.2 Pt/MC 的制備
1.2.2.1 SBA-15 的制備[5]將 1 g 嵌段共聚物p123、7.5 g水與30 g 2 mol/L的鹽酸混合,40 ℃水浴攪拌,加入2.08 g正硅酸乙酯,繼續攪拌24 h?;旌先芤涸?00℃烘箱中水熱反應48 h,550℃下焙燒6 h,得到SBA-15。
1.2.2.2 CMK-3 的制備 將 1 g SBA-15,1.25 g 蔗糖,0.14 g硫酸、5 g水,強力超聲 20 min,然后100℃烘6 h,再160℃烘6 h。將得到的黑褐色物質研磨,在管式爐中氮氣氣氛下分別600,700,800,900℃焙燒6 h。最后用10%氫氟酸浸潤洗去二氧化硅模板,得到介孔碳CMK-3。
1.2.2.3 Pt/MC 的制備[6]取 1 g介孔碳粉末,加入到50 mL異丙醇水溶液中,超聲分散。加入計算量的氯鉑酸溶液,浸漬攪拌30 min,用NaOH調節pH為中性,升溫到80℃,滴加30 mL 0.02 mol/L硼氫化鈉還原,去離子水沖洗若干次,干燥,即得介孔碳負載鉑催化劑1%,2%和3%的Pt/MC催化劑(記為 Pt/MC-1、Pt/MC-2和 Pt/MC-3)。
將原料RT培司和甲基異丁基甲酮(MIBK)按照一定配比投入500 mL高壓釜中,投入催化劑,密封高壓釜,氫氣置換5~6次后,通入氫氣至設定壓力,低速攪拌,升溫至所需溫度提高攪拌速度開始反應,恒溫恒壓條件下反應一段時間。
加氫反應條件均設置為:反應溫度100℃,攪拌轉速400 r/min,反應壓力3.0 MPa,RT培司加入量為60 g,催化劑加入量為培司質量1.5%,MIBK加入量為98 g。
加氫結束后,降溫、泄壓、出料,得到加氫液(含催化劑)。用G4砂芯漏斗抽濾,催化劑用少量溶劑(乙醇)沖洗后回收套用。濾液進行氣相色譜分析并進行常壓蒸餾,采出溶劑(甲基異丁基甲酮),當溫度較高時切換減壓蒸餾,至無餾分采出,殘留液即為產品4020。蒸餾過程采用氮氣保護,直至冷卻到一定溫度。
6種催化劑加氫反應的結果見表1。

表1 加氫反應結果Table1 The result of hydrogenation reaction
由表1可知,相同鉑負載量的兩種載體催化劑,介孔碳的反應時間短、培司殘余量低且4020含量高,1%負載量的Pt/MC與3%的Pt/C具有相當的催化效果,介孔碳作載體具有優勢,這可能與介孔碳上金屬較高分散度和反應物較低擴散阻力有關[7]。
比較Pt/MC-1、Pt/MC-2和 Pt/MC-3的反應情況來看,鉑負載量的增多有效縮短了反應時間,但是產出的4020含量并沒有太大提升??紤]催化劑成本,因此選擇2%含量的Pt/MC用于防老劑4020合成工藝中,考察最優工藝條件。
反應溫度100℃,反應壓力3.0 MPa,RT培司60 g,MIBK 98 g,酮胺摩爾比 3.0∶1,攪拌轉速400 r/min,考察催化劑用量對加氫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催化劑加入量的影響Fig.1 The effect of catalyst amount on hydrogenation
由圖1可知,隨著催化劑加入量的增多,4020含量上升,加入量達1.5%時4020含量上升平緩,在2.5%時有下降,推斷是由于催化劑過多,加劇了副反應。催化劑加入量超過1.5%以后,反應時間縮短效果并不明顯,同時基于成本的考慮,催化劑加入量在1.5%合適。
催化劑投入量為RT培司質量的1.5%,反應溫度100℃,反應壓力3.0 MPa,攪拌轉速400 r/min,RT培司投料量為60 g,考察MIBK的加入量對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酮胺摩爾比的影響Fig.2 The effect of ketone amine ratio on hydrogenation
由圖2可知,隨著甲酮量的增加,4020含量提升,并在3.0∶1時達到最高,之后已經沒有太大提升,此時反而會增加溶劑回收的難度和成本,所以,酮胺摩爾比最佳配比應在3.0∶1左右。
由圖3可知,4020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提升,在100℃達到最高,110℃時反而下降,推斷是由于高溫引起的副反應加劇所致。反應時間在100℃之后沒有明顯縮短,所以反應溫度控制在100℃最佳。

圖3 溫度的影響Fig.3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催化劑投入量為RT培司質量的1.5%,反應溫度為100℃,RT培司加入量為60 g,MIBK加入量為98 g,攪拌轉速為400 r/min,反應壓力的影響見圖4。

圖4 壓力的影響Fig.4 The effect of pressure
由圖4可知,加氫壓力在3.5 MPa時4020的含量達到最高,之后保持平緩,在4.5 MPa時下降,可以推斷加氫壓力過大會加劇副反應,從而影響4020的含量。所以,反應壓力控制在3.5 MPa比較合適。
催化劑投入量為RT培司質量的1%,反應溫度為100℃,RT培司加入量為60 g,MIBK加入量為98 g,反應壓力為3.5 MPa,攪拌轉速的影響見圖5。
由圖5可知,隨轉速提高,培司轉化率和4020產率都增加,轉速達到400 r/min之后,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反應時間也無明顯提升??紤]到高轉速帶來的能耗及對催化劑的機械損傷,因此選擇攪拌轉速在400 r/min為最佳。

圖5 攪拌轉速的影響Fig.5 The effect of stir speed on hydrogenation
(1)介孔碳載體催化劑催化效果明顯高于同負載量的活性炭載體催化劑。
(2)以介孔碳作載體的催化劑應用于4020合成工藝中,較優工藝條件為:催化劑投入量為RT培司的 1.5%,酮胺摩爾比為 3.0∶1,反應溫度為100℃,加氫壓力控制在 3.5 MPa,攪拌轉速在400 r/min,即可得到較高產率的4020。
[1] Gao P,Wang A Q,Wang X,et al.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highly ordered Ru-containing mesoporous carbons fo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J].Catal Lett,2008,125(3/4):289-295.
[2] Guo X F,Kom Y S,Kim G J.Hydrogenation of chiral nitrile on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upported Pd catalysts[J].Catal Today,2010,150(1/2):22-27.
[3] Liu SH,Chiang C C,Wu M T,et al.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odered mesoporous carbon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35(15):8149-8154.
[4] Zhou W J,Zhou B,Li W Z,et al.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low-temperature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with different anode catalyst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4,126:16-22.
[5] Zhao D Y,Feng J L,Huo Q S,et al.Triblock copolymer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 with periodic 50 to 30 angstrom pores[J].Science,1998,279:548-552.
[6] Jun S,Joo SH,Ryoo R,et al.Synthesis of new,nanoporous carbon with hexagonally ordered mesostructure[J].JAm Chem Soc,2000,122:10712-10713.
[7] 王海燕,嚴新煥,李瑛.介孔碳材料及其負載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應用研究進展[J].工業催化,2011,1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