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鎮鎮



一百年前,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游歷中國、印度和日本之后,認定這三國中,中國必將勝出。他的理由是:西方人不能掠奪走中國的內在本質。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也是中國崛起的原動力。
中國歷史上有道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如西漢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那時朝廷推崇黃老之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從上到下推崇簡樸自然的生活,人人自愛而畏犯法,國富民康。從宋朝的文藝復興亦可知道,道家功不可沒,其所推崇的自然、自由放任民眾的經濟觀和后來亞當斯密的重商主義經濟理念基本相同。這種重視工商業貿易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使得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即使后面出現的日不落帝國的成就也無法與之匹敵。
英國學者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東方來源》中指出:“魁奈思想當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無為概念譯成法文laissez-faire(自由放任)。”但是,道家與自由主義有一點不同,前者是遵從自然規律,強調人不能無限擴張,而后者卻是給整個世界帶來極大的破壞。
宋朝的科技更不用說了,數學、醫藥學、天文學、化學、物理學、礦物學、機械制造和交通工具制適、農業技術、紛織技術、生物學、兵器技術、地理學、土木技術等科技的雛形開始出現。
宋朝之所以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其實軍事也不弱,缺少馬匹是致命的問題,但那時主要是因為沒有大規模養馬的),表是儒家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這個工具導致權力無法制約,歷代皇朝包括民國都在內斗),但在整個社會中卻出現對道家思想的發展,因為思想的散發,人追求自由的向往不是儒家那種壓制人的思想可以做到的。
對于文化傳承,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哲學,在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自然觀浸潤到美學和文學、藝術領域,“自然”便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核心范疇,其豐富的美學內涵對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不論是書學理論還是書法實踐,也都深受“自然”影響,都以“自然”為尚,藝術貴于自然,自然即真。因此“自然”,成了中國書法的傳統審美理想。
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文化之魂。人們常說,儒家重禮樂,道家貴自然。可見,“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自然”具有“道”本體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道家在哲學上以“自然”為理法,表現在審美觀上,便是對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對浮華矯飾的反對。
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是老子美學意蘊的主要源泉。在“自然”的基礎上,老子又生發出“素”、“樸”、“淡”、“拙”等幾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并把它們歸結為“道”的品格。這些美學范疇反映到書法審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樸自然和反對雕飾、姿媚書風的精神依據。宋代以“平淡”為美的審美觀、黃庭堅“偉要拙多于巧”的創作觀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書學觀,于此都不無關系。
莊子在繼承了老子美學觀的基礎上,對道家的美學理論作出了重要的發展。從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發,他提出了“大美”和“貴真”等重要的審美范疇。“大美”雖是“不言”的,但它卻表現出“白”、“無為”、“天成”的特點。因而,在莊子看來,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標準和尺度,這也是歷代書論在進行書法品評時,為何把“自然”作為最高藝術品位的依據。
道家崇尚“靜”、“慈”、“柔”、“虛”、“無為”等,表現在書法美學中,就是傾向于通過書法藝術表現線條的陰柔之美。后漢蔡邕《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所謂“肌膚之麗”就是陰柔之美。衛夫人《筆陣圖》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若乎銀鉤。”“銀鉤”所意象的也是飽含力度的柔性一面。美是陰陽互動平衡的結果,所以在魏晉書論中陽剛之美雖然占據著審美的主導地位,如“陸斷犀象、萬歲枯藤、百鈞弩發、崩浪雷奔、狀如龍蛇、壯士佩劍、深林之喬木、曲折如鋼鉤”即是陽剛的一面,但也不乏“婦女纖麗”之形容。
時至今日,道家思想再次對中國的社會轉型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中國到了再次呼喚道家的關鍵時刻。這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道家一貫反對腐敗與奢侈,主張去掉貪婪回到“懷素抱樸”的狀態。腐敗現象的本質特征是欲望無限膨脹,積累個人財富而不知滿足。對此老子指出 “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對貪婪者提出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警告。腐敗是社會風氣的反應,又反過來惡化民風。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樸”,如果社會風氣從渴望財富與名利轉變成崇尚樸素與貢獻,貪腐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第二,在世界所有哲學中,道家最主張保護自然環境。環境污染是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環顧塞北江南,霧霾彌漫,放眼神州大地,凈水難覓。照此下去,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將付諸東流。道家思想以自然為中心,堅持人只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就是要人們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低碳綠色的慢生活。道家的中心思想“無為”要求人類尊重生態平衡,敬畏、欣賞與利用自然而不是狂妄地向往“征服自然”。
第三,道家以追求身心健康為己任。當代中國多數人的身心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工作之勞、子女之累、物欲之誘把人緊緊纏住。我們有必要在當代喧鬧之中傾聽2500年前智者的空谷足音,發掘古人的養生、養心、養性之道。道家的開闊豁達的人生觀以及太極拳、冥想、氣功、健康飲食和享受自然之美等理念都有助于全民身心健康。道家舍得大量的時間欣賞自然和文化歷史的美,不斷檢討端正自己在宇宙社會的位置,追求健康合理的身心生活。
第四,道家思想是對外交流中的強大軟實力。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諧的道家思想對當代西方人來說是東方傳來的天籟之音,是中國振聾發聵的軟實力。二十多年來,我在美國卡爾頓學院開設一門道家課程,選修人數年年名列全校第一。課上學生讀《道德經》、練太極拳、舞太極劍,師生相得,其樂融融。看到各國學生炯炯發光的眼睛,我意識到,道家不會過時,它屬于全世界。
結語:繼承道家傳統不是原地打轉,而要去偽存真,把古老的道家思想和新時代新實踐結合起來,開創兼容并蓄的新道家。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里的“正”就是堅持理想,“奇”就是創新進取,“無事”就是從容和諧。掌握這三件法寶的中國將不只是世界經濟強國,還將是全球精神圣地、文化圣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