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洪果
回顧大學作教師期間,我有過不少個體化的選擇和教學實踐的探索,聽聞最多的質疑聲就是:你何必標新立異、自找麻煩,好好完成你的教學任務不就得了?別的那么多優(yōu)秀老師都能“安分守己”,你為什么就要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作為?還有人甚至把這種質疑推到極致,說:假如人人都和你一樣,那豈不是亂套了嗎?
對于這些不同聲音,我當然都是歡迎并認真對待的。我更希望看到,學生老師們對大學校園里的所有問題,都能夠有公開發(fā)表批評意見并坦然進行對話溝通的平臺。不過,上述質疑包含著極大的誤會,即試圖以單一化思維來評判多樣化行為。對此我的回應也很簡單:“我就是我,我為什么要跟別人一樣呢?”把這一回答稍加普遍化,可以說:在大學生活中,在事關個性、風格、思想、觀念的問題上,不必強求一律,要學會包容差異。
我多少理解提出質疑者的心態(tài):他們心目中有某種行事為人之正確與錯誤的標準,并且不愿意這種標準受到沖擊。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時,便本能地想要反對。可惜的是,這些所謂的標準不過是預先刻入頭腦中的那些被格式化了的東西,是僵化的條框和模子。當然,每個人無論怎么轉變,自身看待人世的參照系總是存在的。所以,問題也許不是一個人是否該有自己的標準,而在于他能否強迫別人跟自己的標準一樣。更何況,尤其是在大學里,有關價值觀、生活方式、教學模式等,本來也不存在什么絕對正確的標準。
因此,允許自由地嘗試、實驗和創(chuàng)新,對于大學精神尤為重要。強調學術的自治、自由與獨立,并不意味著不同觀點之間的隔閡對立,而是重在反對以某種定于一尊的模式來囊括或取代多樣化的實踐。多元與差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多元與差異這一正常學術生態(tài)的莫名恐懼。
大學多樣化精神的萎靡,我在課堂上更是有真切的感受。許多人對于大學課堂的一元化想象根深蒂固,從而很難理解大學課堂的真正意義所在。長期填鴨和應試教育的結果,不僅使太多學生形成思維的惰性,只想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令他們對教師也有偏頗的期待,把其當作靈魂工程師或真理的化身。這樣所導致的傾向或風氣即是,課堂成為了照本宣科或自上而下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不再是師生共同探索真理的所在。學生因為沒有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所以在課堂上只是作為客體而存在。他們不是看重課堂上平等辯駁和思維訓練的過程,而是看重那微不足道的正確答案和學分成績。
如果我們秉持多樣化的態(tài)度,就會明白,課堂上老師具體持有怎樣的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提供的論證是否充分有力,他對問題的剖析是否深刻細致。這才是真正的教學價值中立。如果我們秉持多樣化的態(tài)度,也當明白,課堂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未完成時,老師要勇于接受學生的質疑,學生也要坦然適應老師的挑戰(zhàn)。課堂不需要煽動,也不需要迎合。如果我們秉持多樣化的態(tài)度,就應該認識到,學術無禁區(qū),這是實質性的要求,師生在課堂上自由思考的權利不受外在權力的干預;課堂有紀律,這是程序化的要求,師生應盡職本分,以寬容的心態(tài)平和理性地討論問題,允許自由批判,不打壓不同聲音。
我強調多樣化,更深沉的關懷在于,大學需要注入多元的力量,并讓這些力量之間保持平衡與張力,相互激發(fā)促進,活躍思想市場,提升精神境界。易言之,大學校園的每一分子,都有責任為大學貢獻自己那獨特一元。由于對多樣化精神隔膜,許多學生對于從小到大一直支配著他們身心的單一教育模式的危害習焉不察,卻對大學里出現(xiàn)的微弱而寶貴的多元嘗試機會感到憂懼。例如,我在大學里開設的有些課程(并非全部)注重對人文經典的精讀,也試圖傳達些許純粹的理想主義。在今天大學實用功利甚囂塵上的氛圍里,這顯然不過是非常稀缺的一元,其影響有限。但卻有人以為這種開闊思維視野的課程會讓學生變得盲從,使他們因為看重尊嚴個性而不適應社會等。這些無稽看法實在是不了解我的課堂容許學生平等自由批判的氛圍,也低估了多樣化環(huán)境下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當然,他們也不會真正理解,培養(yǎng)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生,才是一名教師真正榮耀的標志。
大學的多樣化精神還應當體現(xiàn)在大學與社會之間。與社會相對應,大學也必須捍衛(wèi)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今天中國大學的一大現(xiàn)實是,其對利益追逐和對權力崇拜的風氣,甚至比社會還要嚴重。大學誠然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這種服務功能并非對社會亦步亦趨,而應該引領社會風氣向文明的高度邁進。這是大學的重要使命。對學生而言,大學教育是其人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階段,學生今后當然要適應社會,但也要有改變社會的抱負。
這又回到了所謂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了。我想說的是,理想的高度決定了現(xiàn)實的寬度。大學不實現(xiàn)多樣化就沒有出路。同樣,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越來越走向多元。正因如此,學會多元開放的心態(tài),就非常重要。要在大學期間養(yǎng)成多樣化思維的習慣,坦然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做獨一無二的自己,同時拋棄自以為義或自以為是的偏見,尊重別人的獨一無二,這樣才能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tài)謙卑合作,共創(chuàng)未來,形成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好格局。多樣化選擇既是壓力,也是機遇,每個年輕人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多樣化進程中來。如果你不提供屬于自己的一元,你就把標準拱手相讓,把命運拱手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