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武
我對柏格理和石門坎關注有四年時間了。柏格理是真正能夠感動我們靈魂的人物。今天我想重點說兩個問題:第一,一百多年來,柏格理精神像燈和光,是如何傳承下來的?第二,今天我們討論柏格理精神,對當下社會有什么意義?
我把一百多年以來,柏格理精神在石門坎的傳承描繪為四個核心人物。第一是柏格理本人,他就是一個普羅米修斯,一個種火者,他把現代文明的火種帶給苗人;第二個代表人物是朱煥章,他是柏格理用基督精神所培養的苗人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第三個是費尼波,他是澳大利亞人;第四個是卞淑美。
從1904年柏格理來到貴州苗疆石門坎,到1915年他去世,在這十年間,他給石門坎帶來了什么?首先,他幫苗人發明了文字,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柏格理剛到花苗的時候,那里的花苗是化外之地,兩千多年來的儒家文明,沒有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他們刀耕火種,結繩記事,一個村子里能夠從一數到十的只有一兩個人。苗文的發明就使得苗人獲得了族群認同。其次,柏格理在石門坎移風易俗。在他剛到的時候,這個地區早婚非常普遍,女孩子十三四歲就已經結婚生子,性關系也比較混亂,比如耍花山。柏格理明確規定男22歲、女18歲才能結婚,建立穩定的家庭和性的倫理關系。他用學校、醫院、足球場、游泳池、農民運動會取代苗人那種原始的生活方式,讓他們進入現代文明生活。他用基督教的平等精神對待苗人,使苗人擺脫農奴狀態。伯格理的奉獻精神獲得了苗人的尊敬,被苗人稱為“苗王”。
第二個人物是朱煥章。如果說柏格理在用他的生命愛中國,他點燃了苗人,讓苗人走向現代文明狀態,這個苗人代表就是朱煥章。朱煥章家庭貧窮,沒有錢讀書,是教會資助他讀書,16歲才讀小學一年級。他品學兼優,教會又把他送到成都的華西大學學習。他在華西大學畢業的時候,因成績優秀,人格完美,被推為全校的學生代表,在畢業嘉年華上發表演說。他的演說非常動人,感動了剛好坐在臺下的蔣介石和宋美齡。蔣介石招到朱煥章,希望他留在國民政府,為少數民族事務服務。朱煥章拒絕了,他說他要聽從老師的遺愿,回石門坎為苗人服務。在柏格理時代石門坎只有小學,朱煥章回去以后,創立了第一所中學,自任校長,這所中學一直開辦到1952年。1946年他到南京,蔣介石又親自接見他,希望他任國民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長,朱煥章再次拒絕。
第三個人物是澳大利亞人費尼波。1985年,澳大利亞人費尼波,任凱爾國際駐中國首席代表,到海拔1700米的石門坎推廣高寒草種的培育,到這里扶貧。后來他又作為香港樂施會駐中國首席代表,在石門坎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提供小額信貸,幫助每家挖井蓄水,從經濟上改變了石門坎。我們曾經看到一組數字,在1987年的時候,石門坎的1.98萬人當中,有98%的人需要救助,失學率88%,文盲率92%,費尼波去了以后,幫助了當地經濟發展。1995年,他也死在石門坎,埋葬在這個地方。今天石門坎這里有三座墓碑,分別是柏格理、朱煥章、費尼波,分別代表三個不同時期柏格理精神的傳承。
第四個人物是卞淑美校長。她到石門坎新中小學當校長的時候,她的女兒只有9歲,她和她的丈夫在石門坎支教九年,一直到去年才離開石門坎。卞淑美老師是當今這個年代傳承柏格理精神的又一個標志性人物。卞淑美老師和他的丈夫克服了非常非常多的困難,為苗人建立了一所學校。
我們可以看到柏格理精神沒有消亡,它像火種一樣一代代傳播,在卞淑美老師后面,還會有更多的人一步一步走向石門坎。
第二,我們今天為什么要紀念柏格理,一個一百一十年前的人物,對我們今天有什么意義?我覺得,雖然中國的經濟在不斷增長,但也要看到社會一些領域的危機狀態。我們生存環境在出現危機;一些官員貪腐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貧富差別在持續擴大;社會暴力傾向在一些地方越來越常見。這是一個普遍焦慮、縱欲的時代,而在這些危機背后,核心問題是信仰危機。而導致信仰喪失的關鍵是我們中國文化傳承的斷裂。歸根結蒂,中國當下面臨的重大問題,是社會價值觀的重建。而重建價值觀的核心是重建精神信仰。所以,石門坎的意義就是救贖的意義。我們今天來追溯柏格理,紀念柏格理,討論石門坎,就是討論石門坎所代表的精神價值,在當今社會的救贖意義,這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研究員、石門坎后援團發起人、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