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畫/溫京晶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曹雁平教授如是說。曹雁平認為,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熟悉了解千百種食品添加劑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諸如食品添加劑這樣的專業信息,都應該是在食品出廠時由政府相關部門嚴格檢查控制的內容。那些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食品就應該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如是說。樊代明認為,由于多年來形成的醫療體制等原因,國內醫院分科過細,導致醫生普遍缺乏整體觀,缺少病人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過分關注病灶而非病人,只關注于解決自己專業領域的疑難問題,卻不關心這種治療是否會給患者帶來其他的損害,往往能夠治好某一科的疑難雜癥,卻不能使病人徹底恢復健康,沒有起到醫生治病救人的作用,只能稱之為“專家”,卻算不得“醫生”。而要想避免這一情況繼續惡化,就要盡快提升醫生的整體觀。
——某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醫生不是機器,難免會出現偏差,很多醫療糾紛發生的關鍵不在于出現醫療事故,而在于醫療事故發生以后的處理辦法。現在有些醫院和醫生想憑借手術知情同意書來推卸責任,一旦病人或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了字,就認為所有責任都與醫院無關了,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不但會惡化醫患關系,而且會促使醫生喪失醫德,如果這種做法得到醫院和醫務工作者們的普遍認同,那么和諧的醫患關系就更無從談起了。
——全國政協委員范利如是說,范利認為,現在醫院以論文作為醫生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這種做法實在有失偏頗。這種重科研而輕臨床的做法,是導致臨床醫療質量產生滑坡、醫生隊伍不穩的重要原因。醫生本來是治病救人的,這種評級制度卻促使他們花大量時間去寫論文、做課題、做科研,在臨床上花的時間反而很少,造成了很多外科醫生不會開刀,內科醫生不會看病,使他們背離了醫生本來的職責,很難再稱之為醫生。
——某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嬰幼兒吃不到質量可靠的奶粉,就會影響到長大以后的身體素質,進而影響一個國家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為了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政府應出面與有關國家或地區交涉或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