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
海南農墾現有的國有膠園是建國初期執行國家沖破帝國主義封鎖戰略的產物。雖然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但這種產權格局至今一直沒有改變。筆者認為,作為實施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投資種植橡膠的行動不可非議。反之,正是國家投資的持續支持,才能在海南建立起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在國家投資農墾建設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同時,充分發揮國營農場示范帶動“三農”的作用,使海南島目前橡膠種植面積達到54萬hm2,產量達到42萬t,成為我國名符其實的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橡膠的國有產權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很難繼續維持下去,正如基層發出這樣一種聲音:“如果不進行產權改革,生產失序的國有膠園前景令人十分擔憂”。
橡膠國有產權實行了半個多世紀,前期人們總是以擁有國有產權而感到有強烈的優越感,起碼農墾有兩代人崇尚國有產權,并為之長期堅持無私奉獻,按等級得到的勞動報酬盡管十分微薄,但廣大膠工都感到心安理得沒有任何奢侈之求,更不會有越軌之舉。然而,從后期實踐看,隨著各式各樣承包制度的深入展開,產權已經成為承包的關鍵要素被推到前臺,目前國有膠園普遍推行的職工家庭長期承包,由于產權仍然歸國家所有,分配問題一直成為成敗的關鍵。一方面由于橡膠產權屬于國家,承包者只有勞作和按規定拿取勞務收入的權利,而沒有擁有橡膠的產權和實際經營權,名義上是長期承包,但很難真正當好橡膠的主人。實踐證明,雇傭式的投入所能調動的積極性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是分配問題長期得不到合理解決,顧了國家就損虧了承包者,在分配問題上始終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點,特別是管理機關推行的薪酬制度改革,多年形成相對合理的按各自等級分配制度被嚴重扭曲了,造成收入差距擴大,導致一線膠工思想上接受不了,干一輩子膠工還比不上一個普通高管1年的收入;三是膠價的波動度高達8倍之多,膠價下跌收入減少時,承包者為了生計,只好鋌而走險私自偷賣膠,而且內外勾結醞釀成一種特殊的社會問題,現在已經發展到價格上漲同樣偷賣,甚至違反技術規程加刀加藥,趁著價格好多割多賣中飽私囊。有人把偷賣膠的違法行為稱之為割膠生產的道德風險,似乎用詞上好聽容易敷衍一些,但實際上20%產品給承包者私下賣掉了,這是農業企業無法承受的慘重損失。南部農場有一位科長壯著膽子對我說:“現在的橡膠生產已經發展到沒有什么規程可講的無序地步,長此下去,國有膠園的延續時間已經屈指可數了”。筆者認為,農場科長這種擔心是有根據的,正是當前國有膠園普遍面臨的困境。從實踐看,挽救的辦法就是用土地換就業促使產權變革。
海南農墾在深化體制改革中,近幾年推行土地換就業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解決職工就業的同時,促使了橡膠產權發生了方向性的變化。一是東部臺風重風區農場的國有膠園,總局規定更新后不再由國家投資重新種回橡膠,而是把更新膠園騰出來的土地分給待業職工自主耕種,有趣的是職工分到土地后,別無選擇又重新種回橡膠,重風區東太農場近3年非國有膠園就增加了423.8 hm2;橡膠重點植區的邦溪農場,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執行土地換就業政策,近3年新增非國有膠園650.4 hm2。就這樣不管是重風區還是重點植區,推行土地換就業政策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使橡膠產權發生了很大變化。據統計,2003年海南農墾非國有膠園為8 956 hm2,占總面積3.6%。2013年非國有膠園達到35 393 hm2,占總面積14.1%,表明10年間新增絕對數為26 437 hm2,按每8畝安排一個就業崗位,意味著海南農墾近9年就解決了將近5萬人就業,而且使橡膠產權的非國有比重增加了10.5個百分點。這是一條既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又可以改變國有膠園產權的成功實踐經驗,應該堅定地從速推廣。基于此,海南農墾應該繼續執行土地換就業的政策,國有膠園更新時不再由國家投資重種,把土地分給職工自己耕種,如果要保證橡膠基地適度規模,在土地換就業時可以要求職工種回橡膠。眾所周知,橡膠33年為一個周期,33年后海南農墾天然橡膠生產基地規模或許還會繼續擴大,但國有產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護林保膠這個困擾農墾多年的社會問題也將成為歷史。按一般估算,一年下來海南農墾支付護林保膠費用和產品流失損失不少于10億元,而海南農墾總公司2013年苦苦經營實現的利潤只有1.64億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變更目前215 333 hm2國有膠園產權不但可以使國家減少130億元投資壓力,而且每年可以節省護林保膠綜合損失10億元,而且換得來的是廣大職工產權在握、社會和諧、生產秩序井然,處處展現農墾內生正能量。私有產權的全面建立,隨之而來的肯定是穩定的周期效益和安全自主的生產秩序。從國營農場層面觀察問題,橡膠產權改革使職工真正成為橡膠的主人,過去長期困擾橡膠生產的勞務分配問題將迎刃而解,農場則可以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朝著農業現代化和項目開發兩個輪子同時推進的二次創業戰略目標高歌猛進。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目前的社情,更新膠園按土地換就業規定分給待業職工,還可以減少引發新的土地權屬矛盾,不但可以保住國家原先劃撥給海南農墾的疆域,還會對維護社會穩定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而且海南橡膠在控制本土天然橡膠資源方面變得更加主動。據統計,目前平均每個膠工承包的割膠面積將近3.33 hm2,如果要種回橡膠,每個承包割膠崗位可安排兩個人就業,一個人在1.67 hm2土地上種上900棵橡膠,年收入可達6萬元,加上林下間種收入1.5萬元,全年收入可達7.5萬元。職工自己種植1.67 hm2橡膠,按目前投資水平,約需投入10萬元,而投產前8年的間種收入就可以還清投資,投資者承受的壓力非常小,南陽農場膠園間種一造菠蘿每畝收入達到2.4萬元;如果改種別的熱帶高效農業,目前承包的一個崗位可以增加4個就業機會,產權變革期間海南農墾土地換就業機會多達20萬個,而且每個崗位年收入同樣可以達到7萬元以上,這樣的收入水平在相當長時間都將保持較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可以加快專業集結,加快墾區農業現代化,大大提升農業產出水平。綜上所述,國有膠園的產權改革,應該以土地換就業為契機,盡快擺上議程并加以強力推進。
縱觀世界天然橡膠目前形成的產權格局,反觀海南國有膠園面臨的諸多問題,全球私人膠園占90%的產權選擇是正確的。今后不管是在哪里發展橡膠,即使使用股份制形式,也要把產權明確到股東身上,千萬不要走國有膠園的發展老路。要始終記住,農業自身效益原本就比較低,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20%被沒有產權的承包者偷走,就沒有什么效益可講;同樣,農業企業的領導機關和決策層,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項目建設上面,絕不能長期充當護林保膠的“派出所”和“機動隊”,被折騰到精疲力盡。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如果說海南農墾在橡膠產權問題上過去是身不由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今就應該緊緊抓住土地換就業這個“牛鼻子”,加快國有膠園產權變革,這也是海南農墾今后發展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