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現在已經被稱為糖尿病第一大國,但對糖尿病這個疾病還是有許多人并不了解,有許多人對其認識有誤區。盡管我們一直強調糖尿病的教育,也一直都在努力做,但這些誤區在許多人眼里依然還存在。了解這些誤區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正確的認識糖尿病,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極為復雜,涉及到遺傳、感染、基因變異、環境、飲食等,至今未被醫學界完整清晰地闡明。如果家中有一級親屬,比如父母、兄妹,有糖尿病,這都是會遺傳的;生了巨大胎兒的孕婦,也容易患糖尿病;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肥胖的等等,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所以說糖吃多了就會導致糖尿病的說法并不客觀,愛吃甜食與患糖尿病并沒有直接的聯系。

不過高危人群過量吃甜食,可能引發血糖高,誘發糖尿病。多吃糖對身體肯定沒好處,因為多吃糖會發胖,肥胖就易誘發糖尿病。目前青少年患病率有所提高,很多孩子是從小喜歡喝飲料不喝水,甜味劑攝入太多,因此誘發了糖尿病。
糖友需要自我血糖監測,這樣才能了解到自己日常的血糖情況。不過自我監測并不能替代專業檢測。有些人認為,身體不舒服時,在家自我測量一下血糖,以此來分析病情,這是非常片面的。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進行檢測,至少每個月有一天要監測早晨的空腹血糖。同時我們還要檢測三餐后兩小時的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有時間有能力的話,可以測一日7次血糖,也就是三餐前后和睡前血糖。
另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值,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糖尿病最終控制的好不好,要看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近兩三個月整體血糖控制水平,不受抽血時間等因素干擾,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的‘金標準’。
這可能是許多人的認識,患糖尿病了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這當然沒有錯,不過如果眼里只有血糖,就可能會陷入一種治療的誤區里。因為糖尿病要注意的遠不止血糖一項。還包括:①降血脂:糖尿病患者往往會出現脂代謝紊亂的情況。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應適當地選用調脂藥物,以糾正脂代謝紊亂。②減肥,使體重指數(BMI)達標。BMI的計算方法是: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體重指數可作為糖尿病患者每日攝入熱量多少的參考依據,同時可以指導其臨床選藥。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應首選雙胍類藥物進行治療,而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應首選磺脲類藥物進行治療。③降血壓和血黏度。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被稱為糖尿病患者的四大隱形“殺手”。糖尿病患者在初診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血壓、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狀況,若有異常應及時地進行對癥治療。④其他與糖尿病相關的指標都需要關注;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問題也必須重視起來。
血糖值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中都占據重要地位,正常人空腹時血糖一般在3.9~6.1mmol/L之間,餐后2小時不超過7.8mmol/L。許多糖尿病患者,當血糖穩定以后,就自行將藥停掉了,專家提醒,這肯定是不對的。
因為之所以血糖會穩定,是因為藥物產生了作用,將血糖控制住了,比如吃藥或者打胰島素,如果一旦停藥,血糖馬上就會波動,血糖有可能會因此升高,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患者認為藥物有副作用,而且自己血糖已經控制得比較穩定,那可以去醫院向醫生進行專業咨詢,根據醫生的建議減藥,但絕對不能擅自停藥。有些初發的患者可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慢慢減藥,到最后可能能停用口服藥,甚至是胰島素。但一定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切不可自己盲目判斷,因此影響病情。

理論上講三高降了就能避免并發癥,這一點沒有錯,因為并發癥的產生和糖尿病控制水平有關。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如果糖化血紅蛋白超過6.5以上,所有的并發癥風險都會增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糖尿病病人第一個目標是一定要把血糖控制下來,通常我們說的空腹血糖在3.9~7.2mmol/L,飯后的血糖兩個小時小于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第二個目標是血壓,應該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第三個目標是血脂。首要的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如果有冠心病應小于1.8,如果沒有冠心病應小于2.6。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外,甘油三酯要求小于1.7。但是如果因為害怕并發癥每天都心情緊張的忙于降三高,這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除了降低“三高”外,心理也很重要,有些患者因事情不順或者心理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要多關心糖尿病患者,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心態平和一些,盡量不要發生情緒激動的情況,以免影響病情。
許多人認為市面上的中藥能降血糖又沒有副作用,比醫院開的西藥好,其實不然。有些外面宣傳的降糖中藥經常加有磺脲類口服降糖藥,比如格列苯脲,這種藥雖然能控制血糖,但容易增加體重,是不適合肥胖患者的。專家認為,不是說血糖能降下來就是好藥,有些假中藥會摻此類藥物,雖然降了血糖,但有可能造成腎臟受損或者體重增加,尤其很多老年人,亂吃降糖藥后有可能造成低血壓或者腎臟受損,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