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宏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下,改變語文教師傳統教學方式,拓展學習的時空,促使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創造性地探索求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是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教與學中的難點,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位一體,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閱讀課程”“寫作課程”“綜合性學習課程”的教學,筆者認為以下的教與學方式能讓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創造性地學習語文。
一、情境激發式
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多媒體電腦網絡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視頻圖像或圖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與景的交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中,提高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課時,我先通過演示作者的頭像及有關文字,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展示有關岳陽樓的畫面,在此基礎上展現洞庭湖這一特定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完成對表象的認識。這樣,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使學習過程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意境中賞美,在興趣中生情,在教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時,播放電腦制作的畫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廣闊無垠,大雪紛飛”的北國大地。想象著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巔,極目遠眺陽光照耀下的美麗雪景,從而感受作者“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英雄氣概。同時,配以這首詞的錄音歌曲,讓學生在享受中很自然地激發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以上的語文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認識規律及心理特點,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有目的、分層次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全面觀察,這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整體優化課堂結構,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啟發討論式
教師首先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問題,然后通過點撥、啟發,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產生把問題弄清楚的強烈愿望,并在不同見解的交叉和對峙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先情境導入:展示中國古代被譽為“四大名樓”的圖片,配以古典音樂。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接著合作交流:嘗試以網絡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欲望。課堂上通過小組成員自主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師出示自主探究問題一: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情況下,范仲淹選擇從哪一角度為岳陽樓作記?問題二:文中哪些獨到之處使《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形成思維的交鋒,師生交流,達成共識。使學生能從審美的角度把握課文本身,理解作者寫景意圖所在。最后,進行創新訓練:在蓄積情勢的狀態下,以洞庭湖、岳陽樓煙波浩渺、雄偉壯觀的實景展示,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借景抒情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圖改變古文教學過于沉悶的課堂氣氛,過于固定的教學模式,體現新課改下對古文教學的要求,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真正達到古文教學與現代化教育整合,珍視傳統文化基因與創新審美相結合。
三、學科交叉式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一個支點,對教師教育研究者而言,它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運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并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讓學生進行交叉綜合學習。信息技術創設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社會相聯系的學習環境,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實現下述目標: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養;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尤其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在多學科交叉中,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將信息技術作為基本的知識載體、教學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組織《探索月球的奧秘》這個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先布置學生到網上去收集關于月球文化的資料。結果,學生找到的資料要比教師找到的豐富得多,精彩得多。還比如,組織“賽詩會”過程中,學生紛紛到網上搜尋相關主題的詩歌,如“李白詩”“革命烈士詩”“詠夏詩”“詠梅詩”等,教師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大大豐富了活動內容,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從而提高文學素養、陶冶精神情操。還比如綜合實踐活動課——“保護野生動物”一課,教者在制作該網絡課件的時候,注意整合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多媒體呈現方式,如公益廣告《我是一只小小鳥》《鳥是人類的朋友》《不要讓多米諾倒下》《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非典”后的思索系列新聞報道;保護野生動物flash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獻給可可西里藏羚羊》《熊貓咪咪》;還在“探究拓展”主頁面中設計了“視頻館”“動畫城”“集郵屋”“新聞坊”等與野生動物有關的鏈接頁面,旨在利用網絡“海量化”的資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只要我們采取恰當的教與學的方式,正確的運用多媒體,發揮其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多媒體教學手段,成為優化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