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偉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科學,在整個自然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理應受到重視。但是目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沿用著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課堂完全由教師操控,教學方法陳舊、單一,有的課根本不講,直接畫出重點,讓學生背誦,然后通過多次的反復練習鞏固,這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既忽視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也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生物新課程打破了傳統的模式,提出了新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提高生物科學素養,要倡導探究性學習。那么,作為生物教師,應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
“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边@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的話。他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本質,強調的是“主體性學習”,即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科學活動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實現自主發展。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死記硬背,學習被動,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的主動性。只有改變教學觀念才能打破這種模式,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實現自主學習。
二、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人認為這種轉變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即魚、漁、欲?!棒~”代表固有的現成知識,“漁”代表探究知識的各種方法,“欲”代表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和內在的驅動力。一個只有對學習產生內在驅動力的人,有旺盛求知欲的人才具備趕超社會發展,知識更新的動力?!坝币舱w現了新課程理念中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切忌尖刻批評,以適當適度贊賞激發學生的愉悅情感,點燃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能顯示出友好態度激發學習熱情。學習是多元的,對不同內容的學習方式也是多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造的教學情境也應該是多元的。這樣有利于開發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有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明確的任務指導驅動下激發每個人頭腦中內在的“欲”,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生物課程中有很多內容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有學生耳熟能詳的詩詞諺語;有學生日常生活體驗;有社會當前的熱點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適時恰當地與所教內容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詩詞諺語激發興趣
在《生態系統的穩態》一章中講到環境中生態因子對生物體的作用時,筆者借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學生反應迅速,一致認為是溫度的影響。這詩是他們學過的,引此一句即可使學生對溫度這一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印象深刻。
在《遺傳變異》一節探討遺傳變異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穿插這些諺語俗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再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則反映出食物鏈以及營養級的關系,學生學得有趣?!耙簧讲蝗荻ⅰ笔呛卧??為什么肉的價格總比蔬菜貴?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繼而能讓他們更好地領悟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二)自身體驗出發激發興趣
某日上課進班缺兩個學生,他們因感冒無法上課,另有幾個學生也出現了相似的癥狀。學生問:老師,什么是病毒性感冒?為什么會傳染?我靈機一動把原來準備的課程改為了《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一節。先講病毒結構再講侵染過程最后補充了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措施。由于涉及自身健康,學生聽得認真,不時補充一些問題。將課堂內容和學生關注的自身健康相聯系,勢必會撥動學生頭腦中的“欲”念從內心生成這種“想知道”使學生對于相關內容更易理解接受。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興趣
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一節時我首先用幻燈展示了一組照片:菜市場上擺放著各式蔬菜,而菜商正在用水壺噴水;家里做的涼拌西紅柿和腌黃瓜,小瓷盆里會出現很多的水。問題:為什么要往蔬菜上噴水?是為了增加重量么?西紅柿和黃瓜只單純地切開會有很多的水么?為什么加糖或鹽后會出水?吃比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連續嗑咸的瓜子時,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覺?為什么?這些都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很少有人注意現象背后的規律,因此,當我提出這些和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時學生很快就興奮起來了,有的學生甚至還提出了新的問題:水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水會從細胞中滲出?植物細胞會有水分的丟失會不會有水分的吸收呢?這些現象又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呢?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這樣就為講解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奠定了一個良好地開端。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在講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時可以聯系白血病的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講細胞失水可以聯系日常蔬果的保鮮以及殺菌。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還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正確的指導。
三、新課改要求充分利用課外活動
圍繞課內所學內容開展小實驗及拓展性實驗,采集實驗材料、制作動植物標本,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實驗材料,充實標本室,又可彌補課內技能培養的不足,還可密切師生間的關系。
新課程教材有好些課外活動課,我們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只重視課內忽視課外的做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外活動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的。我們是農村中學,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畜就是我們學習的材料。例如,在講“營養器官的生長”時,我建議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挑些結構完整,飽滿的大豆和小麥種子,將其置于適宜的條件下促使種子發芽,并把發芽后的種子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在不影響幼苗的正常生長的情況下觀察根莖葉的生長變化,學生還要做好觀察記錄。這項活動帶給學生很大的樂趣。我還讓學生們親手制作動植物標本,飼養小動物等,豐富了他們的課外活動,也陶冶了情操。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只要把握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教育素材,通過各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優化教學教程,形成生物帶有鮮明個性的教學風格,就能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