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喜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所講述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為美談,成為一段千古佳話。這不僅是一篇文學佳作,同時也是一篇德育教育的典范之作。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不僅讓學生領略了它的文學價值,更側重了對學生進行深刻的德育思想教育。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思想上應該從這幾個方面有所收獲:
一、進行團結合作的德育思想教育
文章中的趙國就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上至趙惠文王、文武百官,下至跟班的仆人,可以說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他們精誠團結,上下一心,共同為趙國的利益出策出力。
藺相如帶和氏璧出使秦國,當發現秦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時,仆人們積極協助藺相如,趁秦國不備,將和氏璧安全送回了趙國;澠池會見,藺相如和趙王深入險地,進行文攻;老將廉頗在邊境做好了防御準備,進行武衛。正是他們的精誠團結,上下一心,所以才在完璧歸趙的過程中,在澠池會盟中,兩次戰勝強大的秦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們懂得了我們這個班級就是一個整體,班里的每一個人,做什么事情首先都應該講究團結合作,這樣才能把班級建設搞好,維護班集體的利益。
二、進行以大局為重、寬厚待人的德育思想教育
文章中講到: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新功,被封為上卿,職位高于廉頗。廉頗不服氣,要給藺相如難堪。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后,避而不見廉頗,處處忍讓。我讓學生分析這件事反映了藺相如的什么品質,學生說藺相如胸襟開闊,忍辱負重,屈己待人,以國家利益為重,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學生分析完后,我緊跟著問學生,假如你和別人發生了矛盾,你該如何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呢?學生們會意了,懂得了人與人之間如果出現矛盾,應該向藺相如學習,屈己待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以自己的寬厚,以自己的誠心感染別人,從而達到化解矛盾,妥善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進行坦誠直率、勇于知錯就改的德育思想教育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點,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老將廉頗,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常人,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看到藺相如的職位超過了自己,心里不服氣,就對別人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又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這段話一方面反映了廉頗的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廉頗的為人坦誠直率,從不隱瞞自己的想法,是個光明磊落的人。當他聽到藺相如的話后,能夠冷靜下來,仔細一想,覺得自己為一己之私,不顧國家的利益,確實不應該,于是主動登門負荊請罪,這更說明他的豪爽直率,勇于知錯就改。這也是一種十分美好的品質,學生從廉頗身上也受到了啟發:每個人犯錯誤不可怕,關鍵是要敢于承認錯誤,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是為人之道。
四、進行誠實守信的德育思想教育
藺相如作為使臣,要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在趙國朝廷上立下錚錚誓言:“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才叫大丈夫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他在秦國宮庭上,臨危不懼,和秦王斗智斗勇,最終戰勝了秦王,完璧歸趙,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這說明藺相如是個誠實守信的人,說到了就做到,這真是一諾值千金。我們做人也應該像藺相如那樣,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則就不要輕易去許諾別人。
文章中的秦昭王是個反面典型,他得知趙王得了件無價之寶——和氏璧,就給趙王寫信,說愿意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當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把和氏璧交給秦王后,秦王卻只顧欣賞璧,絕口不提交城的事。當藺相如把和氏璧悄悄送回趙國,要求秦昭王先給十五座城時,秦昭王卻對這件事不了了之,只得送藺相如回國。這件事充分說明了秦昭王的言而無信,不重承諾。學生從秦昭王身上得到了深刻啟發:做人不應該像秦昭王那樣不守信用,要以城待人,不應采用欺詐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試想作為一國之君都不守信用,在如此重大的邦交問題上都不重承諾,又如何教化本國的臣民,讓臣民都誠實守信?學生通過一正一反兩個典型感受到了誠實守信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要學習藺相如,不學秦昭王。
五、進行以人為本、互相尊重、人人平等的德育思想教育
在澠池會上,秦昭王要趙惠文王鼓瑟,并叫史官對此事做記錄。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對此事進行評議,學生說秦昭王的做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真想聽趙惠文王鼓瑟,只不過是以鼓瑟為名對趙惠文王進行一番侮辱,因為各諸侯國之間本應是平等的,各國國君的地位也是一樣的。秦昭王要趙惠文王鼓瑟,實際上是命令,是威脅,是恃強凌弱。他對趙惠文王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他沒有把趙惠文王和自己平等相看,因此是對趙惠文王的極大侮辱,但秦昭王最終還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被藺相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大大地羞辱了一番。學生借此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要樹立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道德觀。
六、進行任人為才、虛心求教、民主和諧的德育思想教育
文章中的趙惠文王看似做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難得的君王。
首先,他很講究民主,能夠營造一個和諧的領導團體,把文臣武將緊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為趙國的建設盡心盡力。他不獨斷專行,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當強秦來信想以城換璧時,想在澠池召開會盟時,他首先召來大臣共同商議,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解決重大問題。他講究民主的做法很值得稱道。
再次,當他通過宦者令繆賢了解了藺相如的才智后,不顧藺相如的地位卑微(藺相如當時只是宦者令繆賢家中的一個門客),親自召見藺相如,向他問詢以城換璧之事,并堅決大膽地起用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當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后,他又能夠論功行賞,把藺相如從一個門客直接晉升為上大夫,這些都說明趙惠文王用人不講究門第觀念,能夠做到任人唯才。這種精神在古代帝王中是難能可貴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
七、進行尊重人才、為國舉才、大公無私的德育思想教育
文章當中還有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物,是他把藺相如推上了歷史舞臺,這才引出“將相和”的故事。這個人就是趙國的宦者令繆賢。關于繆賢推薦藺相如一事,《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這樣描述的: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通過這段介紹,也反映了繆賢的可貴品質,他坦蕩無私,積極為國家舉賢,他發現藺相如確有真才實學,不是嫉賢妒能,壓制人才,而是把棟梁之材推薦給國家,這種精神也是值得今天的人學習的。
八、進行愛國主義的德育思想教育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不論是趙惠文王的任人唯賢,藺相如的不辱使命、大智大勇和忍辱負重、屈己待人,還是廉頗的知錯就改,繆賢的大公無私、為國舉賢,以及藺相如手下人的密切合作,這些都反映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將相和”的故事實則就是一曲愛國主義的頌歌,我們今天在講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