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就是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時刻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最終教學目的。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一、充分讀書,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文字優美,語言堪稱典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課文的語言更是絢麗多彩,韻律節奏感強。每學習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語言美,吸收其中的精華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人文素養。如《可愛的草塘》中“浪花翠綠翠綠的,綠的發光,綠的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成鮮綠色,遠一點的呈翠綠色,再遠一點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這一段話把草塘寫得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把草塘的美麗可愛展現出來。因此,我引導學生分析體會每句話所描寫的景物,感受草塘的美麗,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
二、教會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一)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
首先,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編了一本《誦有所得》,共選入適合學生閱讀的古代詩詞20首。其中以唐詩為主,詩文文質優美,朗朗上口,適宜背誦。為了方便學生自由背誦,所有詩詞全部注音。
確定了要誦讀的篇目,就要指導學生去學了。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了一個古詩園,里面的內容每周一更換一次,并在周二的晨讀課前抽出十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做簡單的介紹。每節語文課前2分鐘小預備時間通過背誦復習背過的1-2首古詩,這樣基本解決了“回生”現象,使學生熟練背誦。
詩的特點是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所以每指導學生學習一首詩,我都要先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但小學閱讀只是屬于啟蒙階段,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古詩不可能有深切地體會,所以我一般先給學生誦讀,讓學生模仿,慢慢積累,也就會吟會誦了。
古詩文誦讀,其實就是一個語言感受過程,而語言感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過程。朱光潛說:“欣賞一首詩便是再造一首詩。”所以,我還嘗試著讓學生對感興趣的詩配以畫面,內容不拘一格,只要他們能創造出一個想象合情合理的圖畫即可。另外,我還試著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畫,評論他人的畫,鍛煉他們的思維及表達能力,鼓勵發表獨特見解。
(二)設立“讀書筆記”,積累詞語,豐富詞匯
語言學習也同任何學習一樣,是需要以積累為基礎的。正如著名學人鄧拓所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的。”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的論述;南北朝學者劉晝也以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喻此理。無論課上還是課下,我都很注意與學生說話時的措辭。課上,理解課文內容或是明確圖意時,我都盡量教學生一些淺顯易懂的詞語。如在學習《愛爸爸媽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要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從而學到“力所能及”這一詞語;在指導學生觀察《小貓種魚》一文的插圖時,通過讓學生觀察農民的表情,從而學到“合不攏嘴”“笑容滿面”等詞語。有時在學生聽課疲勞時,停下講課給他們介紹一個成語。另外,我每周班隊會抽出10分鐘的時間,專門教學生兩個成語。所學到的這些詞語每周整理一次,記在專門設置的“語言積累本”上。現在,學生已積累了不少詞語,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靈活運用了。這一做法還大大激起學生積累詞匯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推薦精品,鼓勵學生多讀多看
讓學生閱讀最重要的不是要讓他們讀多少書,重要的是讓他們喜歡上書,培養讀書的興趣。在開學初,我給學生講了幾個有趣的故事,介紹了幾位名人的軼事。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同時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我從書中得來的,從而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
有了興趣,就需要選擇一些適合的書籍。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據估計一個最勤奮的讀者,畢其一生所能讀完的書出不會超過兩千冊。因此,必須嚴格地挑選書籍,善于指導青少年怎樣去讀這些書。”好的書,特別是名著,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而形成,是人類彌足珍貴的財富,對于人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素質,尤其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方面大有裨益。為此,我專門給學生推薦了一系列適合他們年齡及認知特點的書籍,如《安徒生童話選》《誰是木偶人》《飛向月亮的火車》《伊索寓言》《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等。為了方便學生閱讀,班級內建立了圖書角,每天午飯后,讓學生自由在書中游覽。兩周左右抽出一節課,讓學生暢談自己讀書所得。
總之,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或者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我們語文教師的共識和不懈的追求。我們要改變教學模式,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為實現學生素養的提升,付出我們應有的努力。希望各位學生也能不懈努力,取得新成績。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