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棟祥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是葉瀾教授“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
新課程改革,不僅賦予教學許多新的理念和要求,而且使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
新課程中的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師的教育智慧不在于自己使勁教,而在于引導學生勤奮學;好教師一定是教程簡明、指令清晰的教師;好課堂一定是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節課只解決一到兩個主要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什么都想講清楚,那么學生也許什么都不清楚了。如果一個教師把一堂課講的很完美,那么他就剝奪了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創新的權利。
21世紀的教育是開放創新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基礎價值取向的教育,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說,只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戰場,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重傳授知識,輕能力培養,高耗費,低效率的教學現狀必須要改變,以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過于陳舊,教師一味地講,只會抹煞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片空地,讓學生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有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機會;有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機會。能“放”則“放”,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放”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點燃學生參與的熱情。自由時間的問題,不僅是涉及教學,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如果有趣有效,就能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就會真正做到脫離束縛,主動去探究和發現。
教師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是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二是把思維空間還給學生,三是把表現機會讓給學生。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是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物質保障;把課堂還給學生,實際上就是把學習權利與學習能力還給學生。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只有10—15分鐘,青少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超過10分鐘。這十分鐘稱之為“最佳注意時間”。我們教師應注意將重點講的內容在“最佳注意時間”里完成。研究表明:人在學習知識時,只用一種感覺器官,所達到的學習效率不如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協同作用所達到的學習效率高。五官并用,可以實現多元化信息向大腦中的滲透,提高教學的效果。如果需要教師講授的一節課里,教師需要講授的時間超過10分鐘,則應做到“精講精練、分段講授、講練結合、五官并用”,這也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
教師要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求,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習,才能學得更好。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正是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互相爭論,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過程,應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安排合適的內容進行互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教師在教學中對學困生實質性的幫助,對全體學生進行恰當及時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決定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的新情感和新知識的多少,“當堂訓練”能讓我們的教學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會為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提出當堂練習的時間保證10分鐘,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本條件。
我們要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學生生活與生命的一部分,是培養有個性的文明人、現代人的重要陣地,應該做到“我的課堂我主宰”。但我們應也認識到,人的個性有優劣之分,好的個性應充分張揚,差的個性應予摒棄。課堂不能“為個性而個性,為張揚而張揚”,應做到“放手而不放任,自主而不自流,互動而不浮動”。針對化學學科特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發展學生發現和提出化學實驗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化學新課程中,“提出問題”作為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受到高度重視。化學新課程中所倡導的化學實驗問題,應“有探究價值”。所謂探究價值,是指化學實驗問題一定要滿足化學實驗教學的主體─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的需要,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實驗探究問題時要考慮學生主體的需要。
跟隨課改的腳步,打造高效課堂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再也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反思和總結,在實踐中去創造能讓學生得到發展的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喜鳳,許俊翠,袁詩海.改革化學實驗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化學教學,2003(4).
[2]胡泠.新課程背景下和諧化學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上,2011(6).
[3]李紅梅.探究式化學教學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1(17).
[4]余奎芬.淺談如何創設互動的化學課堂[J].新課程:上,2011(6).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