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澎
巴格達迪的本名叫易卜拉欣·阿里·巴德里·薩馬賴,他在巴格達的伊斯蘭大學獲得伊斯蘭學博士學位,之后成為“薩拉菲”教派傳道者。來自伊拉克情報部門的報道稱,伊拉克及黎帆特伊斯蘭國(ISIS)現在總共擁有資產20億美元,坐在這座金山上的恐怖組織“哈里發”巴格達迪,目前只有兩張照片被公之于世,其中一張印在美國人發布的全球通緝令上,懸賞金額1000萬美元。由于他領導的“伊斯蘭國”勢力不斷壯大,巴格達迪已然成了全球圣戰的新領袖。雖然說這個極端組織的作戰地區主要在伊拉克和敘利亞,但自從被扣押了兩年的美國記者詹姆斯·福利被斬首的視頻畫面播出后,巴格達迪便成了西方的新敵人。
自封“哈里發”
巴格達迪于1971年出生在伊拉克北部城市薩邁拉,自稱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之一。他在巴格達的伊斯蘭大學獲得伊斯蘭學博士學位,之后才成為“薩拉菲”教派的傳道者。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使巴格達迪開始投身軍事。他化名阿布·杜阿,成立了一個二線的武裝組織。法國圖盧茲大學專門研究伊斯蘭問題的教授馬蒂厄·吉代爾表示:“由于接受了軍事訓練,再加上擁有扎實的神學理論功底,他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成了一位優秀的戰略家。”隨后,他開始領導“基地”組織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分支機構,并直接受約旦人扎卡維的領導。
2005年,巴格達迪被美國特種部隊抓獲,并在伊拉克南部關押了4年。由于當時只被視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最終得以獲釋。雖然關于他入獄的情況沒有詳細記錄,但是西方媒體相信巴格達迪本人正因為這段牢獄生涯才發生思想變化,開始走向極端和恐怖主義思維。
在他獲得自由之后不久,便遇上了“伊拉克伊斯蘭國”(ISI)的權利真空,這個組織后來更名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它的第一任領導者扎卡維在2006年被美軍定點清除掉了,2010年第二任領導者馬蘇里也被炸死。巴格達迪順理成章地接過ISI的領導職位,并在2010年給自己加上了一頂“伊拉克伊斯蘭國埃米爾”的帽子。“埃米爾”是阿拉伯國家的貴族頭銜,大致相當于“總督”或者“酋長”的地位。自從有了“埃米爾”的光環,巴格達迪的出身就突然高貴起來。在該組織的宣傳手冊中,巴格達迪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具有宗教上的正統權。這一點隱隱有和“基地”組織分庭抗禮,爭奪自己在穆斯林世界領導權的意思在里面。
2011年,他拒絕宣誓效忠“基地”組織以及后來本·拉登的繼任者、埃及人扎瓦希里。在此期間,美國國務院將巴格達迪列入恐怖分子名單,并懸賞1000萬美元通緝他。
從2012年開始,“伊斯蘭國”開始參與敘利亞的內戰。出于戰略考慮,巴沙爾·阿薩德對其采取了容忍態度,這導致“伊斯蘭國”的迅速崛起。
2014年6月9日,在一些忠于薩達姆·侯賽因的前軍官和一些“薩拉菲”教派武裝組織的支持下,“伊斯蘭國”攻占了伊拉克的費盧杰和摩蘇爾等重要城市。6月29日,巴格達迪自封“哈里發”,意為“全球穆斯林的最高統治者”,宣布建立“伊斯蘭國”,“國土”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從敘北部阿勒頗省至伊東部迪亞拉省。馬蒂厄·吉代爾認為,巴格達迪的目的是“重新打造中東地區的版圖,并建立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伊斯蘭政體”。他還表示:“‘伊斯蘭國擁有國家預算,而且一切都是按國家來設置的。除了哈里發之外,還包括總督、警察局長等。”如今,這個“伊斯蘭國”控制了伊拉克和敘利亞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
“脫穎而出”靠什么?
短短的幾年內在眾多武裝頭目中脫穎而出,巴格達迪依靠的是他個人敏銳的判斷力和軍事能力。
2006年在ISIS成立初期,盡管打著“基地”伊拉克分支的名號,美國軍方對這個組織的判斷性表述卻稱,其運作松散,缺乏系統,遠非“分支”規模。
然而從2010年巴格達迪接手ISIS后,該組織從什葉、遜尼兩派嚴重對立形成的“土壤”中不斷汲取“養分”,迅速發展壯大,并逐漸將其影響力滲透至鄰國敘利亞境內,成為最殘酷和最“成功”的極端組織。
接手ISIS一年后,正值敘利亞內戰爆發,巴格達迪嗅到機會,果斷決定向敘利亞部署“老練戰士”并向“基地”在敘利亞的分支“救國陣線”提供資金,ISIS順勢成為反抗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的生力軍。
為充實戰斗力,他在2012年7月發布視頻,煽動追隨者在伊拉克全境實施“劫獄”“越獄”。隨后一年內,他指揮了24起汽車炸彈襲擊、攻擊9座伊拉克監獄,致使數百名被囚極端分子越獄,這些人的加入令巴格達迪的實力大增。如今,在伊拉克,ISIS勢力不斷擴張,令巴格達迪的個人影響力不斷上升。
巴格達迪的成功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他的謹慎,曾經親眼見過他的敘利亞武裝分子阿卜杜勒·拉赫曼·哈馬德告訴《時代》周刊記者,巴格達迪非常重視自己和手下安全。發動每一次攻擊前,他都會精心策劃退路和營救路線。哈馬德說,參加武裝活動初期,哪怕只有親信在身旁,他也不忘以頭巾掩面。“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知道人們多么容易被金錢收買,所以他從不與人分享秘密。”哈馬德說。
此外,巴格達迪作風極其殘忍,就連其他好戰分子都聞之色變。巴格達迪除了無情掃蕩敵人,也會毫不猶豫地鏟除從前的盟友。巴格達迪會將擄獲的戰士和非戰斗人員槍斃或斬首,并用視頻記錄血淋淋的一切,好讓對手感到恐懼。
2014年7月5日,巴格達迪現身的視頻公布后,一度有人對其身份真實性表示質疑,伊拉克官方隨后宣布對視頻展開調查,以確定該男子是否為巴格達迪。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隨后宣稱美國“沒有理由懷疑視頻的真實性”。
如果該男子被證實確為巴格達迪,那么被稱為“鬼影”和“隱形圣戰者”的巴格達迪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主動現身?
外界對此有各種推測。一是發表“就職演說”。6月29日,即伊斯蘭教齋月的首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在互聯網上發表聲明,宣稱在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廣大區域建立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巴格達迪被奉為該國“哈里發”,即政教合一的國家領導人。像所有其他國家領導人就職時一樣,巴格達迪也選擇在他的“國家”成立后不久發表“就職演說”,試圖以此方式強化其組織和“國家”的存在。endprint
二是爭取支持。ISIS在“建國”聲明中號召全世界穆斯林向巴格達迪效忠。巴格達迪也在此次講話中要求伊斯蘭教民眾追隨他,“就像我追隨真主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巴格達迪將公開露面時間安排在伊斯蘭教主麻日,而地點則是在摩蘇爾一座清真寺里,并且身穿黑袍、頭戴黑色頭巾。在伊斯蘭教中,黑色頭巾一般只有作為先知穆罕默德圣裔的男子才可以佩戴。巴格達迪近年來一直在強調自己是穆罕默德的后代,此次著黑袍黑巾在主麻日發表講話,也正是為了彰顯正統宗教身份,以贏取伊斯蘭民眾的認同和擁戴。
同時,巴格達迪的公開露面也被認為是為了鼓舞其追隨者士氣并爭取更多“圣戰者”的加入。雖然目前ISIS號稱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過萬名成員,但相較于巴格達迪在橫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等國的廣大區域建國的野心,這些人馬還遠遠不夠。一些媒體認為,巴格達迪的公開露面也有著進一步宣傳招募成員的考慮。
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外界示威。在伊拉克沖突局勢相持不下,武裝分子在北部和西部遜尼派省份占領了大片領土后攻勢減弱,政府軍在此兩周之前就宣布要奪回薩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但反攻行動卻遲遲不能取得進展。巴格達迪選擇在此時露面,為ISIS武裝分子打氣的同時,也意在向伊拉克政府示威,表明自己已經在伊拉克境內站穩腳跟,可以隨意出現在極端武裝控制的區域。
此外,作為原“基地”組織成員,擁有建國野心的巴格達迪不滿“老一輩”恐怖分子的“小打小鬧”,一直在試圖挑戰現任“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的權威。美國國務院前反恐官員本杰明表示,在美國懸賞1000萬美元殺死或捉拿他的情況下,巴格達迪還敢公開露面,是想表現出自己比拉登和扎瓦希里更厲害,“他想展示另外兩人都做不到‘伊斯蘭國那樣,牢牢控制領土,而他就是領土的統治者”。
奧巴馬稱伊斯蘭國為“癌癥”
2014年8月20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白宮先后確認了美國記者詹姆斯·福利被斬首視頻的真實性。美國總統奧巴馬稱伊斯蘭國是“不應該存在于21世紀的癌癥”,美國國防部宣布考慮向伊拉克增派近300名士兵,協助保衛駐伊美國外交辦事處的安全。德、法、意等國家也表示將打擊圣戰分子的野蠻行徑。
伊斯蘭國圣戰組織稱,斬首詹姆斯·福利是為了還擊美國在伊拉克境內進行的數十天的空中軍事打擊。如果美軍不停止空中行動,伊斯蘭國圣戰分子手中的第二名美國人質、記者斯蒂芬·索特洛夫恐怕也將面臨相同命運。
在北約峰會期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土耳其、意大利、波蘭和丹麥的國防部和外交部官員舉行會議,討論對付“伊斯蘭國”的戰略。
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會上說:“我們必須打擊他們,但不能讓我們的軍隊卷進去。”他說:“顯然,我認為這就是這里所有人的‘紅線:不能有地面部隊。”奧巴馬也承諾“要對‘伊斯蘭國主動出擊”。此間,有關國家在加大工作力度,力圖組建一個廣泛的國際聯盟,以便對伊拉克境內的極端伊斯蘭叛軍采取軍事行動。北約峰會閉幕之際,奧巴馬發表講話,他概述了美國將如何“削弱并擊敗‘伊斯蘭國”,還使用了一些迄今為止最為強硬的措辭。
美國等9個北約成員國和澳大利亞當天就為組建一個對“伊斯蘭國”作戰的軍事聯盟一事舉行了磋商。此次會談并未承諾派遣“地面部隊”,但商討認為有必要采取其他軍事選項,其中包括協同實施空襲并加大力度訓練以支持伊拉克軍隊。
奧巴馬重申,美國不會派兵干預敘利亞沖突。但他也表示,他將與反對巴沙爾總統的“溫和聯盟”開展合作。他還聲稱,一些重要北約盟友準備與美國一起采取軍事行動,擊敗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激進分子。奧巴馬誓言要“除掉”這一對西方構成重大威脅的組織的領導人,并同時表示,華盛頓將對這一已占據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片土地的組織窮追不舍,直至將其消滅。
在10個國家的部長在北約峰會會場外舉行會議、組成華盛頓所謂的“核心聯盟”后,奧巴馬說:“一些重要的北約盟友已準備好通過軍事、情報和執法手段以及外交努力對付這一恐怖威脅。”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5日刊登的題為“奧巴馬概述打擊‘伊斯蘭國大戰略”的文章中稱,奧巴馬總統當天將美國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大肆劫掠的“伊斯蘭國”的反應升級,招募了至少9個盟國幫助打擊這一組織,并概述了一個協調的軍事戰略,這一戰略效仿了10多年前他的前任小布什提出的反恐戰爭。
奧巴馬說,這一努力將依靠美國對“伊斯蘭國”領導人和陣地的空襲、加強溫和的敘利亞反叛組織的力量以奪回被“伊斯蘭國”占領的土地,并邀請該地區的友好政府加入這場斗爭。
對于奧巴馬來說,組織一個聯盟對抗“伊斯蘭國”尤其重要,因為他當初是作為一個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總統登上世界舞臺的。現在他又在同一個國家被拖回了作戰角色,因此他不愿意被看做是單槍匹馬采取行動。與奧巴馬政府關系密切的一個研究機構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的國家安全問題專家布賴恩·卡圖利斯說:“被重新拖入中東地區的又一場暴力沖突與這屆政府的本性格格不入。但是,‘伊斯蘭國這個夏天的驚人舉動敲響了一記警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