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江蘇在大力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農業部定點市場和特色市場為基礎,新型流通業態為導向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農業部定點市場28家,省級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68家,市場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的2家,超50億元的10家,超30億元的13家,超20億元的19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據不完全統計,全省連鎖配送專賣企業數量約180家,有農產品專銷區的綜合性超市300多家,農產品銷售額達到80多億元,全省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達69.4%。但調研發現尚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產品流通管理機制與流通市場發展不相適應。一方面,農產品流通的職能管理部門“多頭領導”、“各自為政”。目前,商務部門負責落實農產品市場規劃建設和農產品流通冷鏈建設等相關財政支持項目,農業部門主要負責農產品產銷銜接和市場規范運營服務等工作,這導致國家支持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政策措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服務農產品流通工作的部門缺少經費保障,推進農產品市場建設的許多工作,如組織產銷對接活動、農產品市場定點監測、農產品市場預警等,都因缺少必要的工作經費而難以扎實開展。
農產品市場規劃和建設不盡科學合理。一是部分地區存在片面重視招“大商”、建“大市場”,注重市場的“高、大、美”,而對農產品入市交易成本和市場的公益性相對重視不夠。如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和鹽城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兩個功能相近的市場規劃建設在一起,資源配置重復浪費,造成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二是部分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由于距縣城較遠等原因處于“有場無市”的尷尬局面。個別縣級新建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高、規模大,甚至將農產品市場建設混同于房地產開發,房子一賣了事,市場主體失去經營主導權。
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定位不合理。農產品批發通常可分為產地批發、銷地批發市場和集散與中轉批發。按照農產品流通一般規律,在300公里半徑范圍內,如果交通便捷,鮮活農產品可以從田頭直接到達目標市場,無需經過集散與中轉。長三角地區是江蘇農產品的主要目標市場,據調查測算,在省際及省內鮮活農產品產地距目標市場大多在300公里半徑內。因此,絕大多數市、縣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要功能定位為集散外銷本地農產品功能,是值得商榷的。
部分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配套建設不健全、市場功能不強。主要問題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有市無場”。部分產地批發市場是自發式集中,交易設施簡陋,功能不強,規模不大,仍停留在簡單的實物集散狀態和對手交易層次,大多數缺乏配套的倉儲保鮮設施。同時,大多農產品沒有商品化處理,缺少市場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檢測也難以保障正常。二是“有場無市”。由于多方面原因,建好的市場沒有運轉,成為“空殼市場”。部分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專業特色不夠明顯,與當地產業發展缺乏緊密聯系,對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特色農產品規模和產量上不去,專業特色市場也難以發展和壯大。此外,市場經營主體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低,經營方式粗放、管理落后等也影響了產地批發市場功能的發揮,制約特色產業的發展。
江蘇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頒布的《江蘇省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中提出2020年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達到80%。為此,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江蘇特點,應緊緊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核心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任務,變革和創新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提出如下建議:
理順農產品流通管理機制,加大投入并完善支持政策。一是理順農產品流通管理體制。建議打破現行流通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將農產品流通管理歸口于一個部門,相關政策、規章均由其具體實施,并明確其他配合單位的權責,將目前的“以主體管理為中心”轉變為“以行為管理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共同推進江蘇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二是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大在(冷鏈)物流平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質量安全追溯等平臺建設力度;加大對成績顯著的鄉村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田頭市場)、農民經紀人的扶持和獎勵力度,增加農產品市場流通服務部門的工作經費,使職能部門有必要的工作經費保障。三是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免征,并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鮮活農產品,完善流通業稅制,落實總分支機構匯總納稅政策,規范和降低超市和集貿市場收費,繼續落實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結合實際完善適用范圍,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統籌規劃設施布局,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一是統籌布局全省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物流配送設施與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建立與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鼓勵和支持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和批發配送中心,提高農產品物流業的規模效益,加快培育重點龍頭冷鏈物流企業,推動冷鏈物流信息化。實施路徑可建立一套從“田間”到“餐桌”的保障和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過程冷鏈物流體系,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流通組織化來支撐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大力發展“大型連鎖超市主導型、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主導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導型”的流通模式,推進包括產地組織、批發市場、零售終端及外銷組織的冷鏈設施建設。二是科學整合現有的空間或運行效果不佳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統籌城鄉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積極拓展與完善綜合性批發市場功能。一是農產品流通工作的重點從招商建市場轉向加快現有市場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拓展完善市場功能,推進市場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現代化上來。從江蘇區域位置和目前省域市場實際運行情況看,市級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縣級綜合批發市場應當首先發揮其服務大市區和縣城區的功能。二是積極引導市場拓展場地掛鉤、加工配送、質量監管、規范包裝、公共服務等方面功能,借鑒歐美與日本經驗,發揮批發市場保供穩價、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服務城市為主的市、縣綜合批發市場要發揮其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保證周邊及對接基地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方面的作用,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本地農產品市場預警、信息采集和發布等工作。endprint
大力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一是大力發展連鎖專賣。積極推廣太倉倉潤農產品專業合作聯社專賣直銷超市、蘇州南環橋批發市場的農產品社區直銷店等成功的直供直銷模式。鼓勵引導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建立農產品連鎖店、優質農產品專銷區、專賣店等營銷網絡,努力增加省內名特優新農產品在消費終端的直銷規模,做大做強品牌連鎖流通企業。二是全面推進以合作社為主體的“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和“農市對接”,搭建產銷直掛平臺,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三是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組織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拓市場,以及企業農產品網店等農產品網絡銷售規模,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市場主體,獨自或聯合建設具備網上支付功能的農產品營銷網站,推介特色農產品,推行網上銷售。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開展現貨電子拍賣交易試點,實現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同時,積極組織出口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參加各類境外促銷活動,鞏固歐美、日韓、港澳臺和東南亞市場,積極拓展南非等地新興市場,持續增加農產品出口。
加強流通公共信息平臺和網絡體系建設。首先,以江蘇優質農產品營銷網為核心的商務信息網站聯盟為基礎,形成全省統一的公益性農產品流通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并不斷豐富公共信息平臺功能。其次,建立快速、準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絡,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體系。再次,加快建立以農業部門為主體、以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為支撐、以農產品信息收集發布制度為基礎、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載體,覆蓋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營大戶的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信息網絡,形成手段先進、制度規范、隊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預測、發布、交易于一體的農產品現代流通信息體系和交易網絡。
建立以物聯網應用為主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一是在農產品倉儲、配送、銷售等各環節將各項相關信息通過電子簽名寫入“無源電子安全標簽”,并通過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的各項關鍵數據進行采集,實現數據分析和智能處理,形成完整的知識庫,并提供一致、高效的數據查詢、追溯機制。二是以保障公眾安全為目標,建議政府牽頭成立跨產業、跨部門的專門機構來統籌和推進物聯網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相關應用工作。三是制訂農產品流通領域物聯網標準與規范,組織相關部門成立標準與規范制定委員會,針對農產品領域的不同特性、不同的讀寫終端、電子標簽、通信技術、安全策略、追溯技術等制定出相應的“安全電子標簽”、電子標簽的安全讀寫系統、物聯網接入體系、溯源體系等統一的標準與規范,用統一的標準要求農業企業從原材料、生產加工、流通、倉儲、銷售等環節按規范實施。
〔本文系鹽城師范學院周華副教授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