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豐
摘 要: 古漢語詞類活用中因不明活用的性質存在大量誤用現象。本文主要從誤把詞語活用義當做義項、把詞語本義當做活用義及把詞語引申義當做活用義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分析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關鍵詞: 古漢語 詞類活用 詞語性質 誤用現象
詞類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中就已談到,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承澤先生所著的《國文法草創》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詞類活用”說。諸多學者對詞類活用都做出了不同定義。如王力先生提到的:“在上古漢語里,詞類活用現象比現代漢語更多一些,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靈活運用。”[1]黎千駒先生說:“古代漢語里的某些詞在一定語言環境中往往會出現靈活性的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這種現象就叫做詞類活用。”[2]許嘉璐先生認為:“上古漢語里,某個詞屬于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也有明確分工。但是,有些實詞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子中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充當其他詞類才能充當的句子成分,這就是實詞的活用。”[3]由此我們可以了解詞類活用的性質。詞類活用本質上是詞的語法功能臨時改變。詞語的活用義與詞語的義項、詞語的引申義及詞語的本義是不同的概念(雖然詞語的引申義屬于詞語的義項范疇,但我們這里把義項和引申義分開來講)。我們在談及活用義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幾種概念區分開來,才能充分明確詞類活用的性質。反過來講,不明活用的性質體現為誤把詞語活用義當做義項、誤把詞語本義當做活用義及誤把詞語引申義當做活用義三個方面。本文主要從不明活用的性質這一角度對這三方面進行闡述,進而分析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詞語活用義是指詞語在活用后產生的意義,而義項是指每一個不同概念意義事物的敘述內容。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若不明詞類活用的性質而把活用義當做義項,就會導致活用義和義項相混淆,導致詞類活用誤用現象。如《論積貯疏》:“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此為廩廩也。”《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可見“富”的本義為財物多。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富”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富足”。而“富”的眾多意義中包含“使……富足”這一義項。《柳子厚墓志銘》:“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說文》:“家,居也。從宀,豭省聲。”本義為養豬棚。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家”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安家”。“安家”實際上是“家”的一個義項。《出師表》:“……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說文》:“昭,日明也。”可見“昭”的本義為日光明亮。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昭”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顯明”,而“使……顯明”是“昭”的一個義項。
“詞的本義,指的是根據字形結構(一個單音詞就是一個字)和古代文獻資料能證明的詞最早產生的意義” 。詞的本義和活用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若不明詞類活用的性質而把詞語本義當做活用義,則會使詞語活用義和本義相混淆,導致詞類活用誤用現象。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說文》:“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見“老”的本義為年歲大的人。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句中第二個“老”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老人”,“老人”實際上是“老”的本義。《寡人之于國也》:“填然鼓之。”《說文》:“鼓,擊鼓也。”可見“鼓”的本義為擊鼓。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鼓”是名詞用做動詞“擊鼓”,“擊鼓”實際上是“鼓”的本義。
“所謂引申,是指詞義從一點出發,沿著本義決定的方向向相關方面延展出一系列新義的詞義運動形式” 。不明詞語活用的性質會使詞語活用義和引申義相混淆,導致詞類活用誤用現象。這類誤用主要體現在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語法現象上。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說文》:“市居曰舍。”“舍”的本義為“客舍”,泛指房舍,引申為“住宿”。又如《三國志·諸葛亮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說文》:“器,皿也。”可見“器”的本義為器具,引申為才能,再引申為“賞識,看重”。再如《吊古戰場文》:“既城朔方,全師而還。”《說文》:“城,以盛民也。”《廣韻》:“城,城郭。”可見“城”的本義為城墻,引申為修筑城墻。以上例中的引申義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誤以為活用義。原因是現代漢語里的“飯”、“食”、“衣”、“軍”、“舍”、“器”、“城”等一般不作動詞。人們“以今度古”,以為古代漢語里的上述詞語也不作動詞,于是當這些詞語在古文中表示動作行為的意義時,就認為是“名詞活用做動詞”。實際上,人們認為的活用義不過是詞語的引申義而已,也有大量用例體現在名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中。如《諫逐客疏》:“……卻賓客以業諸侯。”《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懸鐘鼓,捷業如鋸齒。”可見“業”本義為古代懸掛樂器架子橫梁上的大版。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業”是名詞的使動用法。據考證得知,“使……成就功業”是“業”的一個引申義。《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離”本意為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鳥遭到捕獲。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離”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離開”,而據考證得知,“使……離開”是“離”的一個引申義。
綜上所述,我們要充分認識詞類活用的性質,并對詞語的活用義、義項、引申義和本義等相關概念加以區分,避免產生詞類活用誤用現象。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8:340.
[2]蔣冀騁,黎千駒.古代漢語[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00.
[3]許嘉璐.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