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鎮江212400)
農業類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是科教興國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強“重農、學農、愛農”的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是農業高職院校實現環境文化引領,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1.1 服務社會對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基礎產業,糧食安全依然非常嚴峻,現代農業人才的培養,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社會呼喚農業高職院校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小農場主、小牧場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因此,要通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情節,激發立足農業創業激情,這已經成為農業高職院校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1.2 回應國家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對高職院校的明確要求,是高職院校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建設健康的、生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1]。《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指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協調發展。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將行業、企業、職業等要素融入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職業文化,培養職業意識,形成良好職業素養,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2]。
1.3 滿足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進入新世紀,高等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新型專業不斷興起,對農業高職院校的學科建設形成了很大沖擊,導致農業高職院校的傳統特色優勢逐漸弱化。因此在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繼續保持農業高職院校的傳統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建設以“農”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就顯得十分迫切[3]。
農業類高職院校與其他類型的高校相比,校園文化建設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大多數人認為“農”與“土”是密不可分的,似乎成了農業院校不需要文化的思維定式,“農”的傳統特色正逐漸被遺忘,因此,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差距。
2.1 人文氣息不濃郁 農業類高職院校大多是從農業中專學校升格而來,單一的農科專業成為學校發展根本,培養了學生樸實的品格,但缺乏人文素質培養元素,特別是校園建設缺乏財力支持,環境建設較為落后,人文氣息不濃。
2.2 校園環境不開放 長久的農業專業辦學歷程和中專院校的辦學歷史,封閉式管理一度成為管理特色,形成了封閉式的校園,學生獲得信息渠道主要來自校園,校園環境建設又比較簡陋,沒有吸收繁榮的文化成果,造成了封閉的較蒼白的校園環境文化。
2.3 農業文化不突出 農科高職院校雖然以農科專業為主,特別是升格后隨著大擴招,各個農科高職院校隨之申報了非農業專業吸引生源,農科專業有的萎縮,有的甚至停辦,農業文化氛圍甚至蕩然無存。堅持農業特色辦學的高職院校也沒有充分發掘農業文化,使得校園環境文化沒有鮮明的農業特色。
3.1 校園硬件設施要突出“農”的特色 校園硬件設施是文化的載體,突出農業特色,形成以農業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是江蘇省園林式學校,校園環境文化濃郁獨特。建設了占地166.7 hm2的“江蘇農博園”和占地133.3 hm2的“江蘇茶博園”,擁有農耕文化館、都市農業館、現代農業館、百草園、百花園、百竹園、茶藝館、垂釣中心等,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新生入學,參觀校園和兩大園區是入學教育的必要環節,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情節,奠定專業思想基礎。學院建有能承擔國內頂級賽事的現代化體育館,還有高爾夫球場、素質拓展基地和各類運動場館。校園內設立勵志廣場,以在農業產業中創業就業的典型激勵學生奮進。
3.2 校園文化活動要凸顯“農”的特征 校園文化活動是依托校園設施環境開展的系列有益的文化活動,在活動的策劃過程中要凸顯農的特征,滲透農的元素,培養學生學農、愛農、親農的情節和良好品質。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一是成立舞龍、舞獅、海安花鼓等農俗社團,通過豐富的社團活動突顯農的特征,形成農俗特色。二是成立了葡萄、草莓、蔬菜、有機大米、食用菌等創業社團,讓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體會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快樂,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扎根農村的信念。三是依托“科技掛縣強農”,讓學生深入農村,參加科技推廣工作,讓學生接地氣,參加農業活動實踐,培養熱愛農村的情結。
3.3 校企合作辦學彰顯“農”的價值 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文化,在校園環境建設上體現“職”的特點。將企業里嚴格規范的管理和員工的大局意識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可以從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做起。結合學校實際借鑒企業的 VI設計,設計校園的形象識別系統,增強師生員工的認同感、歸屬感,這樣在校園環境建設上突出“職”的特點和企業文化的氛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園內開辟了“名企廣場”,把知名的農業企業發展理念和企業發展介紹展示出來,再加上總經理寄語,提高學生對農業產業的認識和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農、愛農意識。同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努力將企業的制度文化精髓融入校園管理中,結合農業特色,突出農業產業價值。
3.4 堅持以農為本發掘“農”的優勢 農科高職院校要咬定“農”的特色,發掘“農”的優勢,堅持以農為本,辦好農科專業,培養農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增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吸引力,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充分體現學“農”不“土”的教育理念。其次,農科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掘農業優勢教育學生,運用到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當中去。例如江蘇農林職業職業技術學院在籌劃將學校樓宇和道路命名全部用古代、近現代農業知名專家來命名,用神農樓、思勰樓等來命名樓宇,同時在大廳內設置神農、賈思勰等半身或者全身雕像,再配上文字介紹,讓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都體現出農業文化和農業特色,充分發掘農業優勢,運用到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當中去。
[1]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文)[Z].2004.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04.
[3]郭光華,向群.試論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1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