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貞,孫 杰
(1.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安慶246000;2.安慶市園林管理局,安徽安慶246000)
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十七大作出進一步的補充:“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有資料顯示,從1978年到2011年,城鎮人口從1.72億增加到6.9億,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1.27%。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7億,城鎮化率達到52.6%。伴隨著快速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高速發展,農村的一些自然村落和古村落在迅速消失。很多地區大拆大建現象嚴重,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分散在全國各地多種多樣的各民族住宅建筑樣式、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隨時面臨著被拆、被改、被并的危險,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于無形中被抹殺,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10年里有90萬個村子消失,一天之內就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古村落[1]。如何在新型城鎮化與美好鄉村建設中保護好古村落,保留一些文化記憶,就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
1.1 古村落涵義 村落是聚落的一種類型,是長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個邊界清楚固定區域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所組成的空間單元[2]。古村落亦稱傳統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歷史村落。
1.2 古村落景觀保護的意義 我國古村落數量眾多、豐富多彩、價值獨特。它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遺產,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個民族的“DNA博物館”,也是我國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富有利用價值的旅游資源,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3]。
2.1 農村美化運動與古村落景觀保護的矛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許多城市針對日益加速的郊區化傾向,為恢復城市中心的良好環境和吸引力而進行城市“景觀改造運動”,即城市美化運動。但由于其具有局限性,被認為是特權階級為自己在真空中做規劃,裝飾性大,并未解決城市的要害問題,未給予整體良好的居住、工作環境,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在歷史舞臺逝去。但這種城市美化運動卻在當代中國的城市建設中屢見不鮮,城市化發展造成千城一面,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景觀。這種運動在新型城鎮化與美好鄉村建設中必須加以控制和引導,否則將會演變成農村美化運動,破壞了古村落的原貌和文化,致使古村落被拆或被毀壞,千村一面場景將會重現,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將消失。
2.2 現代文明生活追求與古村落景觀保護的矛盾 村莊空巢化將加速古村落的消失。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新生代農民工舉家進城生活,古村落原居民遷出,形成了數量驚人的空村,古村內的老建筑長期空置,無人居住維護,古建筑也無法得到很好的維修和保護,逐漸倒塌滅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能繼續傳承下去,古村落景觀逐步消失,古村落鄉土文化就沒有延續性甚至消亡。
2.3 多部門管理機制與古村落景觀保護的矛盾 目前,古村落保護沒有一個統一部門管理。比如村鎮建設歸建設部管理,物質文化遺產歸國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文化部非遺司管理,有些業務又歸農業部管理。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雖然評定出160多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但評定標準是從建筑方面考慮的,且門檻很高,而很多傳統村落又不能列入其中。結果造成了目前新型城鎮化與美好鄉村建設工作管理部門很多,古村落保護困難的現狀。
3.1 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自然不屬于人類,但人類屬于自然[4]。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歸根到底,就是保護自己[5]。幾千年來,古村落的建設和發展都以對自然破壞最少、犧牲環境代價最小為目標。古村落發展生生不息,不僅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遺產。所以在保護古村落過程中,以生態發展為基礎,盡量減少古村落保護的建設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的不良影響,確保古村落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和保護的有效性,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3.2 促進古建筑的保護 古建筑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地域性建筑,是祖先留給人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古村落景觀保護首先就要對現有的古建筑給予保護,其次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前提下,采取原來的特色建筑材料和傳統的建筑工藝,對老建筑進行適當修葺,維持老建筑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筑裝飾。
3.3 促進歷史遺址保護 在一些古村落散落著大量的因歷史、事件、活動或個人而著名的景觀,在新型城鎮化與美好鄉村建設中,要保留和挖掘散落在民間的一些歷史、事件、活動元素和符號,名人故居等歷史遺址,加以保護并發掘新的內容。
3.4 促進歷史鄉土景觀的保護 歷史鄉土景觀是通過人們的使用而演化的景觀,人們的活動和居住行為塑造的景觀[6]。堅持生活延續性和鄉土景觀保護,保留并延續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傳統氣息、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不干擾破壞村民的傳統習俗和生產、生活秩序,維護好寬松安靜的人居環境。
3.5 促進人類學景觀的保護 人類學景觀亦稱文化遺產,包含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的景觀[6]。在富含自然和文化資源的景觀地域,應加強古村落景觀保護,維持該地域人類學景觀的相對穩定,并歷史性傳承下去。積極探索人類學景觀與現代文明和科技發展相適應的新途徑,讓其迸發新的文化活力。
4.1 科學規劃,重在管理 當前美好鄉村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的推進過程中,其規劃也正在編制和審批,一定要在城鄉區域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綜合規劃指導下,同步制定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和古村落保護規劃,并加強規劃實施的管理。避免重視美好鄉村規劃,輕視古村落保護規劃,或過分強調古村落保護規劃,阻礙美好鄉村規劃實施。要兩個規劃協調發展,同步管理。
4.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古村落景觀保護并重 在注重生態環境和古村落景觀保護的前提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主要包括道路、排水系統、供水工程、電網改造、網絡通信、景觀綠化等方面,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筑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以維持原狀,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絡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不得影響古村風貌;景觀綠化要保護好古樹名木,新栽苗木盡量使用鄉土樹種并與環境相協調。
4.3 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充分利用和活化古建筑 在保護古村落景觀的整體風貌不變的前提下,一是對老建筑進行適當修繕,二是根據老建筑的用途,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盡可能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讓人們充分享受科技成果和現代文明;三是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采取各種辦法充分利用和活化古建筑。如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肥西縣三河古鎮對老建筑保護和古村古鎮歷史風貌都保護得很好。
4.4 古村落景觀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 充分利用古村落景觀資源和農耕文化,開發古村落旅游、生態旅游、休閑居住、農莊經濟、鄉村養老、養生耕種等一系列經濟活動,以實現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把古村落景觀保護與休閑、旅游相結合,把古村落景觀保護與養老、養生相結合,把古村落景觀保護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使古村落景觀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
4.5 關注群眾利益,調動群眾的古村落景觀保護積極性 古村落保護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權利,古村落發展規劃、整合與開發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不能大拆大建,更不能行政命令遷走全部村民。要充分保障群眾的利益,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出臺扶助政策鼓勵村民利用古村落傳統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發展農業觀光、生態旅游,讓保護和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和社會共享。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特別強調: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城市建設“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無論是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還是新型城鎮化、美麗中國建設,古村落景觀保護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馮驥才.古村落消亡速度驚人 一代人當自責[EB/OL].(2012-06-08)http://www.zhenzhi.org/bencandy.php?fid=80&id=3362.
[2]馬航.中國傳統村落的延續與演變[J].城市規劃學刊,2006(1):102.
[3]周乾松.古村落保護亟待加強[N].光明日報,2013-09-21(05).
[4]黃鼎成,王毅,康小光.人與自然關系導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5]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6]阿諾·艾倫(謝聰,陳飛虎,譯.)為何保護文化景觀[J].中國園林,2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