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強,張必樺,趙 強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安徽黃山245000)
無性系良種是茶葉優質、高產、高效的基礎,近年來,安徽省茶區雖然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發展較快,但全省無性系良種普及率仍然較低。據統計,我國目前的無性系良種覆蓋率已達41%,但安徽省的無性系良種覆蓋率卻僅僅只有15%,已遠遠落后于福建、浙江等省份。并且在引種上和良種布局上也存在不少問題,引種的目的及方向不明確,再加上各地引種水平不一,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嚴重制約了當地茶葉生產的發展。因此,安徽省引種現狀不容樂觀。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安徽省各地不少茶葉專業戶、當地龍頭企業及農戶在引種時往往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在全省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而且在品種推廣中沒有嚴格做到良種良法。為此,必須從根本上全面提高茶農的引種素質和引種水平,既要合理引種,又要切實做到良種應與良法相配套[1]。而全省各地農技推廣部門也要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并解決茶農引種時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另外,還要結合當前全省開展的美好鄉村建設,加大引種知識的培訓力度,以便更好地推進安徽省茶樹無性系良種化進程,使之盡快達到高產、優質、高效。逐步有計劃地實現茶園良種化,走可持續化發展戰略,也是建立現代化茶園的需要。這對提升安徽省茶葉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對品種特性、適應性缺乏了解 在選擇良種或引種時,首先應對該種的一些生物學特性及適應性作一個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根據當地的一些具體情況(如環境、生態條件等),并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以便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早生、優質、抗逆性強和適應性強的無性系良種。而安徽省一些農戶在引進新品種時對該種的特性、適應性等知之甚少,存在盲目跟風現象,引種的目的和方向不明確。而一些基層農技站往往在指導時對當地的實際考慮不周,引種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大,結果往往導致引進品種生長不良或未老先衰,甚至出現死亡。
1.2 對品種適制性考慮不夠慎重 一個地方需引進什么品種,則要看當地主要生產什么茶類,再根據產品特點確定引種的方向。然而一些茶農在引種時只單純考慮和一味追求發芽早、產量高等因素,從而忽視了品種適制性問題,忽視了茶葉品質優劣,待投產后,才發現茶葉品質欠佳,有的適銷不對路,而遭受很大損失。
1.3 主栽良種尚不突出 由于安徽省茶樹無性系良種眾多,再加上各地近年來從省外紛紛引種,致使大多的產茶縣特別是多茶類生產區的茶樹良種引種太混雜、太亂,即存在過多、過濫現象,引種的目的不夠明確。這樣就會導致主栽品種不突出,相互間雷同的良種甚多,形成不了地方特色。
1.4 茶苗引種時期選擇較盲目 確定引種適期的依據:①看茶苗的生長動態;②看當地的氣候條件。因此,茶苗移栽要因地制宜,而安徽省一些高海拔地區及江北茶區的一些茶農則盲目選擇秋栽或冬栽,結果遭遇干旱或低溫凍害,茶苗成活率不高。
1.5 對品種布局不太合理 主要表現在缺乏早、中、晚以及不同基因型品種之間的合理搭配,品種單一且大面積的種植,結果由于引種過于單一,往往造成遺傳基礎狹窄而引起病蟲害流行。比如日本曾大面積推廣藪北品種造成炭疽病的大發生,而安徽省一些茶區的不少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同樣由于引種過于單一,結果引起茶尺蠖、茶黑毒蛾等害蟲的大面積暴發,大片茶園被吃光,其教訓是深刻的。
1.6 建園基礎不實 園地整理粗放則是安徽省普遍存在的現象。突出表現在開溝吊槽深、寬度不夠,沒有嚴格按技術要求分層施足基肥或底肥,只是放入大量雜物或簡單及少量施些基肥后覆點土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未整地就直接栽植,結果造成生長緩慢或茶苗根系未與土壤充分接觸或被雜物阻隔未能充分吸收底層土壤養分、水分,茶苗因失水過快而枯萎、枯死。
1.7 良種良法不配套 目前安徽省不少單位或農戶只重視良種苗木的引進,卻忽視了良種良法的配套,因不同品種之間具有各自的特性。如有的品種較耐肥,有的表現直立,有的抗性差等等。任何品種只有在最佳栽培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良特性,但在實際工作中,配套技術與品種特性不相適應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造成不同用戶對同一品種的評價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茶業產業仍是安徽省的一大支柱產業,隨著近年來安徽省名優茶生產的快速發展和茶葉產品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無性系茶樹良種在茶葉生產中的重要性則顯得越來越突出,也引起了大家的相當重視。為了促使安徽省茶樹良種引種工作健康而有序地開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良種的適應性 在選用、引進新品種時首先要因地制宜,必須先對茶園所處的自然條件諸如溫度包括極限溫度、無霜期、年降水量、土壤條件、氣象災害等進行實地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再對引進品種所需環境條件作一分析比較,以便明確引進的茶樹良種需具備的抗逆能力(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做到科學、合理引種。如差異過大,必然會導致引進品種無法適應或生長不良。如高緯度和高海拔地方引種,應特別注意品種的抗寒性。此外,成土母巖是石灰巖一類的青石山或江北茶區要注意30 cm以下土層中土壤的pH,再就是要注意茶樹的遺傳特性。茶樹的特性是與自然環境長期和諧共處的結果,如將浙江安吉白茶引種到一些低緯度茶區,由于冬季不能出現0℃下低溫的“感溫期”,會使春梢的白化現象不明顯,這就失去了引種的價值。
2.2 良種的適制性 首先要全面分析當地茶葉產業的現狀,再根據產品的特點及定位來確定引種的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茶葉生產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一個地方需引進什么品種,關鍵是要看生產什么茶類以及該茶類中哪一類型的產品,而茶類和產品往往又取決于所在地的銷售市場。假如一個大方茶產區引進體大毛多、多酚類含量高的品種,必然生產不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大方茶,同樣,用茸毛少的品種也加工不出優質黃山毛峰來。因此,引種時先要了解該品種的最適制茶類和兼制茶類,切勿盲目引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為了盡量避免引種時出現偏差,則需把握住以下幾點。
2.2.1 選用優質品種。目前有種傾向,似乎發芽越早的品種越好,至于品質優劣是無關緊要的,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片面認識。前幾年大面積栽培的一些特早生種,雖上市早,但由于茶味淡薄,品質欠佳,不愛消費者歡迎。相反,一些發芽不是很早的品種,由于品質優異或風格獨特,產品年年暢銷不衰。所以,在消費觀念日益成熟的今天,應該時刻認識到優質才是茶葉的生命。
2.2.2 注重品種的純度。隨著近年來安徽省茶樹良繁工作的快速發展,各地良繁水平不一,其種性和純度往往得不到保證。因茶樹良繁的關鍵在于母本園,而母本園的建立則需要一定的周期,有的企業或個人只好通過購買穗條來獲得母本進行扦插繁育,由此可能造成繁育的苗木品種純度較低。因此,要向正規的且具有良好信譽的良繁單位如東至縣茶樹良種繁殖示范場等地引種,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2.2.3 突出主栽,形成特色。從品種生育期方面考慮,一般達到6.67 hm2茶園應有2 ~3 個,33.33 ~66.67 hm2茶園應有5~7個不同特色、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單茶類區的良種不宜過多,應控制在4、5個之內,多茶類區可增加至7、8個,但主栽良種都不宜超過3個,其產量至少要達到70%以上,以便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龍頭產品。非主栽品種是以調節洪峰為主,點綴花色品類為輔,這樣才有利于品牌的培育建立和市場競爭。
2.2.4 注重品種之間的合理搭配。①品種的適制性的搭配;②不同基因型品種的搭配;③早、中、晚品種的搭配,也就是不同物候期品種的搭配。
由于安徽省農村絕大部分茶農的茶園面積都較小,而且較分散,相對集中連片的茶園卻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盲目追求品種的搭配,而應根據對當地的主要加工的茶類、氣象、士壤等因素的綜合分析,選擇1~2個發芽期和內質均能較好兼顧的良種栽培。而對于經過土地流轉或承包的茶葉種植大戶、茶廠(場)等,在品種搭配時,則不僅要考慮發芽期的早晚,還要考慮品種適制性的搭配,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從市場應變能力方面來看,安徽省皖南茶區,在引種優良綠茶品種的同時,也應考慮紅綠兼制型品種的搭配,如鳧早2號、安徽3號等,其目的則是提高產品的應變能力。
市場的需求是動態的,栽培品種不能太單一。這樣既有利于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及時調整茶類結構,同時又避免品種過于單一而引起洪峰集中、勞動力緊張、病蟲害流行,甚至暴發等負面效應,并且可以增強抵抗“倒春寒”、“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比如從當前茶類多樣化需求看,扁形茶(龍井、大方、瓜片等)產區,不僅要種植少毫類品種,同時也要適當引進一些多毫的條形紅、綠茶品種及少量特色綠茶品種等,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而采取早、中、晚生品種搭配栽培,主要是有利于延長春季高檔名優茶的生產期,還可在早生種遇到“倒春寒”晚霜危害時還有中、晚生品種頂替,以減少損失。
2.3 良種移栽的關鍵技術 良種要有良法相配套。首先,無性系良種一般都是通過單株選育而成的,與有性系比較,其根系沒有主根,而須根和表層的吸收根卻很發達,苗期具有較高的生長勢,且對水肥的要求嚴格。為了確保引種的成功率,因而在栽培上應依據無性系的生育特點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加以保證。比如采取開溝吊槽、采用深栽法,澆足定根水,在幼年期適當增施氮肥和有機肥,抑制早花現象等等。其次,要依據無性系品種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地進行培育管理。例如,在冬季無嚴寒低溫地區(如皖南茶區),早生及特早生品種春茶萌發期一般在2月中下旬,如在這時移栽,損傷的根系難以滿足地上部分迅速生長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往往不易成活;而在秋季10月份移栽,當年有2~3個月根系恢復生長時間,次年開春就可正常生長,不僅有利于度過高溫干旱的夏季,還可比春栽提早半年到一年投產,因此能有效地提高茶苗成活率,提早成園。
針對良種抗性方面,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全免疫或不發生病蟲害的品種,但品種抗性的差異是存在的。如在相同地塊,龍井43抗云紋葉枯病就比龍井長葉弱,迎霜的抗螨力比翠峰弱,由于抗病蟲性強的品種容易達到不噴或少噴化學農藥的要求,所以茶樹引種,應當適當考慮抗病蟲性強的品種為宜。
[1]虞富蓮.談談茶樹引種[J].中國茶葉,2001(5):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