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友
摘 要:“大衍之數”是《周易》以“象數思想”描述宇宙萬有衍化規律的重要概念,是象數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一。基于《周易》的“太極陰陽思想”,通過比較分析古代關于“大衍之數”的若干論述,同時借鑒現代哲學與數學的思維方法,對“大衍之數”的內涵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論證,從而得出結論:“大衍之數”實質上就是“最大的五行生數5”與“最大的五行成數10”之間縱橫“相乘方式”結合而形成的最大衍化周期數。
關鍵詞:周易;太極;陰陽;大衍之數
中圖分類號:B8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040-02
流傳至今的《周易》版本,其內容通常包括《周易古經》和《易傳》兩部分?!兑讉鳌分饕菍Α吨芤坠沤洝返淖⑨尯徒庾x,以及關于“易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統闡示。《易傳》中所提出的“大衍之數”,是《周易》以“象數思想”描述宇宙萬有衍化規律的重要概念,是《周易》象數理論的基礎之一,故有必要基于易學“太極陰陽之道”①的基本原理,對“大衍之數”進行系統地分析論證以澄清其內涵。
一、大衍之數古論及評價
關于“大衍之數”,《周易·易傳·系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盵1]548-549意思是說,天地最大的衍化之數是五十,其用數是四十九。關于“大衍之數”五十,“用數”四十九,此二者之間的關系,歷來眾說紛紜。
《周易正義》中載,三國時期經學家及玄學家王弼注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挥枚靡灾?,‘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盵2]328意思是說,演化天地之數,所依賴的即為數字“五十”。其中“用數”為“四十九”,而“不用之數”為“一”。憑借“不用而用的‘一數”以實現通達一切的作用,通過“非數而數的‘一數”以實現成就一切數,這就是易道的“太極”。故四十九數,是天地衍化的極致之數。況且“無”不可以“無”自身來說明其內涵,必須通過“有”來闡釋,所以通常依托存在之物的極致,必然能闡明其由來的根本。
清代學者李道平,在其《周易集解纂疏》中案言:“《說文》曰:‘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成化萬物。蓋一者,道之始,即老子《道德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度y歷》所謂‘太極元氣,含三為一是也。蓋天一生水于北,北為空虛無用之地。一即‘乾元,藏于‘復始。虛而無用,實道之主。荀君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者,虛其中不用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虛其始不用也。虛其中,所以四達而不悖;虛其始,所以百變而不窮?!盵3]580
筆者認為,王弼雖然指出了從50數中“取1數不用”以象征太極,而“用數49”正好對應“大衍用數”,揭示了“用和不用、無和有”的太極陰陽對立統一關系,但并未說明50為什么是大衍之數。李道平所作之案語,吸取了諸家解釋之精要,并結合老子的《道德經》之觀念,可謂明達之論。李道平釋義指出:“天地之數55②”按水、火、木、金、土五行方位依“河圖”結構排列而形成5、10二數居于中央,以“虛其中5”而得“大衍之數50=55-5”,進而“大衍之數50”以“虛其始1”而達“大衍之用數49”;如此才能“虛其中,所以四達而不悖;虛其始,所以百變而不窮”,也就是說“中央與四方形成的對立統一體”即“時空方位的、縱橫相乘的矩陣結構”,故中央的“5、10”二數相乘所得50即為“以中央為參照體而通達四方”之數,所謂“虛其中”亦包含“以‘中為參照體”之義,所謂“虛其始”則包含“以‘始為參照體”之義,參照體是一切事物現象建立的基點,只有建立參照體才能體現與之相對的事物現象之存在,比如陰、陽即互為參照體,以“陰”為參照體則體現“陽”的存在,以“陽”為參照體則體現“陰”的存在。因此,“虛其中”是從空間方位而言設立“中”為參照體才能體現其他東西南北四方等空間方位的存在,“虛其始”是從時間方位而言設立“始”為參照體才能體現其他時間方位的存在,若無“始”無“中”則時空一切都無法建立,此時則對應無可言說、無可思議的“無象”,故要“虛其中”與“虛其始”而建立時空參照體,才能體現整個時空存在的“有象”,才能研究或把握整個時空條件下的一切事物現象。
二、大衍之數的綜合分析
為何名為“大衍之數”呢?下面我們從古代對“五行的生數、成數”定義開始分析??追f達在《尚書正義》中言:“《易·系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是五行生成之數。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如此則陽無匹,陰無耦,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陰陽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謂之成數也?!盵4]357
簡言之,即“1、2、3、4、5”五個自然數名為“五行生數”,而“6、7、8、9、10”五個自然數名為“五行成數”。因此,“5”是天地自然之數中“最大的五行生數”,而“10”則是天地自然之數中“最大的五行成數”,同時“10”也是自然之數中“最大的進制數”,若把“5”數看成一個整體,則可推知“天地之數55”=5×(10+1)=5×11即共有11個5,而11超越10數的1數部分是新的“五行生數”或“十進制數”的循環,所以自然數50=5×(11-1)=55-5=5×10,即以“50等于5乘10”揭示了“天地自然之數的最大五行生數5”與“天地自然之數的最大進制數和最大五行成數10”之間“相乘方式的相合之數(即現代數學中的縱橫矩陣模式)”,其所對應的包括但不限于“(時,空)、(x軸,y軸)、(上下,左右)、(縱,橫)”等能體現“陰陽對()共性內涵”各種具體的“陰陽現象對”。事實上,“一縱一橫”是全面表達一切時空或縱橫方位的坐標維度,故所形成的50之數就是天地自然數中能表達一切“時空或縱橫方位范疇”的最大的五行能生能成之數,其它一切數都可由此“衍生衍成”,故名之為天地自然數中的“大衍之數”。又因為一切現象之整體即對應太極,則此整體之數即對應“1”;例如:總數50的整體對應1數即1個50,一切數N的整體都對應1數即1個N,其本質在于太極對應的體數是1,故“太極的體數1”永遠不變;從而可推知“50=1+49”是以“數”表示“49數與1數同體于太極而成大衍之數50”,50數中“不用”之數為1,而“用”之數為49,正體現了“陰陽現象對(不用,用)”既對立又統一而同體于太極的內涵。
另外,根據《周易·系辭上》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1]556所揭示的太極陰陽分合變化的數理模式,可知太極1數分合變化為陰陽兩儀2數,陰陽2數分合變化為四象4數,從而形成最大的分合變化個位數1+2+4=7數,因為當四象之4數再進行陰陽分合變化形成8數時,則有7+8=15數已超過“最大的進制數與最大的五行成數10”而進行重復循環,所以7為太極陰陽自然分合變化的“最大個位數”。又因為“縱7數、橫7數相乘方式的相合之數”即為“7×7=49數”也是現代數學所說的“7×7矩陣結構”,故49數實質上就是太極陰陽“1分為2與合2為1”的天地自然分合衍化法則中,時空方位縱橫相乘方式相合范疇的“最大衍化周期數”。此結論與上面“大衍之數50,其用數49”的推論正好一致,所謂“用數”就是指“能作用與所作用”的變化或衍化之數。故“大衍之數50,其用數49”之說乃自然之理。
三、結論
大衍之數50,其實質是“最大的五行生數5”與“最大的五行成數10(也是自然數的最大進制數)之間,按照“相乘方式的相合作用”形成的結果,是用來表達時空縱橫方位范疇的一切現象之能生能成的最大衍化周期數。
大衍用數49,一方面,是指大衍之數50所體現的“太極體數1”與“太極用數49”之間,以“不用與用的陰陽”相加相合方式而同體于太極的內涵。另一方面,太極陰陽“1分為2與合2為1”的分合衍化過程中,其最大個位數即1分2、2分4所形成的1+2+4=7數,故49數是陰陽分合衍化的最大個位周期數7之間,按照“相乘相合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結果,是用來表達時空縱橫方位范疇的一切現象所對應的太極陰陽分合衍化的最大周期數。
總而言之,易學的“大衍之數”實質上就是“太極陰陽之道”的分合衍化規律的具體表現。因為有數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故象數一體而皆本原于太極陰陽之道。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唐]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
[4][唐]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金湛東.易學基本原理探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
[6][宋]邵雍.梅花易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高亨.周易古經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劉大鈞.象數精解[M].成都:巴蜀書社,2004.
[9]牛實為.易經系統觀[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