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摘 要: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內核是由其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與當時流行的甚至占統治地位的各種思想理論激烈論爭的過程中形成的。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對于認識和解決社會思潮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唯物史觀;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B0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042-02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反映某一民族、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某種影響的思想趨勢或思想潮流。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人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有所動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抬頭,愚昧迷信等封建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族分裂主義等思潮乘虛而入,其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不可輕視。所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十七大報告又提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如何認識和解決社會思潮問題?筆者認為,運用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基本原理認識社會思潮問題,能夠為解決社會思潮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一、社會思潮問題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問題
任何社會思潮都是相對于主流意識形態來說的,否則社會思潮就不能稱其為社會思潮,就有可能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思潮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會產生兩種結果:社會進步和社會退步。如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后,社會思潮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代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而在蘇聯,社會思潮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由社會主義退回到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社會發展的退步。
當前條件下,在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與多樣化社會思潮同時并存。其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代表著我國社會意識的基本走向;多樣化社會思潮處于次要地位,代表著社會意識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雖然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已經反映了我國社會不同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利益和要求。但是,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卻始終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和挑戰。特別是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還沒有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和法律體系建設加以解決的時候,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并開始接受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在“別有用心之人”的宣傳、蠱惑下,一些“不明真相之人”竟開始懷疑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如有的社會思潮主張在我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如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這類社會思潮往往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站在資本主義的立場上,有側重、有選擇地解讀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極力宣傳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自由”、“民主”和“人權”,進而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有的社會思潮試圖分裂我國領土、破壞民族團結(如新疆東突恐怖主義思潮、藏獨分裂主義思潮等)。這類社會思潮往往通過虛構、篡改和歪曲歷史事實等方式,把西藏、新疆等地描述為單一民族國家,并極力美化西藏、新疆貴族統治下的這些地區歷史,并經常以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狀況為口實來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二、用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看待社會思潮問題
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多年來,在“一主多元”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結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中的思想上層建筑也必然是由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各種社會思潮(非主流意識形態)構成。各種社會思潮作為上層建筑的次要方面,往往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為主流意識形態提供思想材料,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完善。在各種社會思潮中,包含豐富的理論資源,它們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批判地繼承和吸收社會思潮中的積極有益成分,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完善和創新,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二是沖擊、侵蝕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和功能,威脅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在各種社會思潮中,還包含一些消極的、有害的甚至威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成分(如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它們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民主”、“人權”、“普世價值”口號下,在意識形態領域、文化領域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政治圖謀的常用手段。
社會思潮影響主流意識形態不是最終目的,其根本指向是動搖其背后的經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思潮問題是一個經濟問題。無論是自由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還是民族分裂主義者,都把資本主義社會或者分裂后的單一民族國家描繪得像人間天堂,并以此來吸引社會大眾的眼球,其追隨者們就是被這些思想、言論所欺騙和蒙蔽了。殊不知,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資產階級為主體、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沒有進入資產階級視野內的普通民眾的利益誰來代表、誰來維護,他們只能任資產階級各個利益集團宰割。再者,如果西藏、新疆都獨立為一個國家,那也只能是西藏、新疆貴族統治下的專制國家。可想而知,貴族們占有生產資料和工具的社會,普通的藏民、疆民的生活能好到哪里去!由此可見,這類社會思潮,它們影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最終目的是要動搖甚至改變其經濟基礎,搞奴隸制、封建制和私有制。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經濟基礎還不夠雄厚,但我們也絕不能走回頭路。因為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社會主義社會是高于資本主義等社會形態的新社會形態,它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真正主人,他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換言之,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有人代表和維護,他們才有可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但是,當前條件下,各種社會思潮之所以蜂擁而起,就是因為一些人在面對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和挑戰時,已經看不清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甚至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產生了懷疑。而各種社會思潮恰好迎合和填補了這些人的情感需要,特別是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和利益出發,審視整個社會變化時,感覺到自己是利益受損者,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因此發生了改變;所以,他們就不自覺地站到了社會思潮一邊,并為其搖旗吶喊。這就是當前各種社會思潮興起泛濫的社會心理基礎。
三、解決社會思潮問題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當前各種社會思潮對我們的影響有強弱之分,所以做好社會思潮工作,也不能夠等量齊觀,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關鍵環節,特別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和選擇。當前,各種社會思潮之所以能夠得到傳播并獲得部分群眾的支持,其原因在于這些社會思潮迎合了某一民族、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需要和情感需要。所以,解決社會思潮問題,必須從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和情感需要出發,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作為最高的價值選擇標準,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這是黨和國家在社會思潮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也是解決社會思潮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其目的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凝聚更多的社會共識,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那么,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嗎?一要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同的程度;二要看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大干部群眾能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增強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各種社會思潮之所以發展泛濫,說明我們還有很多工作亟待加強,特別是引領社會思潮的手段和方法亟須創新。
總之,社會思潮問題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問題,解決社會思潮問題要學習、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這個有力的思想武器,辯證地認識和對待這個問題,按客觀規律辦事,并自覺地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需要和價值需要,讓他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和分享改革紅利,特別是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其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家園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邢賁思.當代世界思潮[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
[2]中央編譯局.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