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典
摘 要:面對全球化趨勢加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的背景,“為政以德”思想對當下中國政治的啟示有:執政要以民為本、執政者要修身立德、執政者需以身作則、要形成以德選官的用人導向;對社會建設的啟示是:德法相濟構建社會治理模式、以德為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為政以德;全球化;市場經濟;社會治理;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062-02
一、“為政以德”的基本內涵
(一)“為政以德”的基本內涵
“為政以德”的本質是“民本”。《尚書·大禹謨》說:“德唯善政,正在養民”。從維護統治的目的出發,要實施德政,而德政的基礎在于人民。《尚書·五子之歌》說“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寧”,再次證明人民在社會統治中的重要地位,統治者要認識到民眾才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孔子總結前人的思想,提出“為政以德”,其本質就是將民眾放在維護統治的基礎地位上來看待。統治者在實施德政,維護愛護人民大眾的同時,也獲得了維護統治的目的,并且拉近了統治者與民眾的距離,他說:“民之于仁,甚于水火”,民眾本就期望獲得統治者的重視和愛護,而統治者實行“德政”正好契合了民眾的需求。“德政”就是統治者與民眾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橋梁。
“為政以德”的核心是“仁愛”。“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說文》曰:“仁,親也,從人二”。“仁”的基本形式是人們彼此之間相愛的倫理關系——“愛人”,它要求人們將人作為人來對待,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其實質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仁愛”要求不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都應從心底培養“仁愛”的修養,只有相互“仁愛”社會才得以治理,“為政以德”才能落到實處。
二、“為政以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影響
(一)“為政以德”思想與道家相比注重“入世有為”
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主張用禮樂教化來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他積極入世,并且身體力行,自己也做過小官,他的許多弟子也做過官。因而他的思想也體現出積極有為的傾向,他最終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中。他提倡統治者應該“返璞歸真”,心靈回到“無名之樸”。統治者應該不弄權,不妄為,只需守靜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讓社會保持安定,順其自然。
(二)“為政以德”思想的影響
在動蕩不安,社會劇烈轉型,百家齊鳴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一直試圖在其思想和現實政治之間建立起一種固定的聯系。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積極恢復禮治的孔子大聲疾呼,他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然而社會進步的腳步是無法阻擋的,在動亂年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注定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直到西漢的大一統,社會發展平穩有序,儒家思想也逐漸恢復發展起來,例如早期的賈誼等人。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后,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迎來了發展的高峰。自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將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最高潮,儒家思想功不可沒。李世民以身作則“為政以德”,他的繼任者們也同樣發揮了儒家思想統治的巨大功能。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朱熹、程頤等儒家學者逐漸完善“為政以德”的思想內涵。儒家思想不僅在時間的長度上影響一代代中國人,而且在空間的廣度上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周邊國家的社會和民眾各方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儒家文化圈。“為政以德”思想作為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成為統治者政治思想的基礎和來源,而在民間評判政治是否清明的標準就是統治者是否“為政以德”。
三、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時代背景
(一)全球化發展趨勢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發端于19世紀末期的全球化愈演愈烈,推進大國崛起的中國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西方傳統的腐朽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個人主義的廣泛接受,衍生出眾多的思想問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追求個人利益的偏激思想沖擊著千百年傳統重義輕利的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舊有的思想體系被破壞殆盡,而新的社會思想道德標準尚未建立,人們遺失了信仰和道德準則,義利觀發生錯亂。具體表現在政治上的如:“官本位”、錯誤的政績觀以及權力尋租現象等。當然,制度上的缺陷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思想深處的問題。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不僅僅是“德治”的政治思想,它也體現在社會規范的建設,思想道德準則的形成上。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始終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想進行優化吸收。全球化不是“西化”,更不是照搬西方的思想意識形態。我們應認識到我們的優秀傳統,在建立新的社會思想體系過程中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有益的西方思想。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國”和后來領導人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都是對傳統和現代的結合。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中國的市場經濟有個大前提,那就是“社會主義”,可是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個大前提。社會主義強調的是社會大眾的集體利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同富裕、共同理想,是社會集體的大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質是義利的完美結合和統一,是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但又充分尊重個人合法追求的社會主義義利觀。社會主義義利觀在肯定人們追求“利”的同時,用道德規范和調節人們對“利”追求的方式和方法;在強調國家人民利益的同時,尊重和引導個人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社會主義義利觀是“義”與“利”的有機統一。但是在當前現實社會中,我們要么不敢講“利”,要么只講義或者重義輕利。我們習慣于將“義”和“利”分割開來,將“義”和“利”當作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
孔子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國家繁榮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是社會的大義,也是社會的大利。他的“為政以德”所謀求的就是社會的大利,而這一作為又是社會大義的集中體現。他的義與利本質上相統一的思想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四、“為政以德”思想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啟示
(一)“為政以德”思想對當下中國政治的啟示
執政者需以身作則。孔子認為,正派、正直是當政者最重要的品質,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季康向孔子請教從政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政”即“正也”,執政者率先垂范,誰還敢不正呢?孔子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即執政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便不命令,百姓也會服從;執政者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統治者律己修身,不僅可以實現自我道德完善,更能夠引導百姓向善。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像風,百姓們的德行就像草,風吹向哪邊,草就跟著向哪邊倒,上行下效是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普遍規律。這就更加強調治國者在道德面前首先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要形成以德選官的用人導向。“為政以德”的任務之一應該是從嚴要求國家的所有行政人員,他們都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都要做到隨時隨地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在家孝敬父母愛護子女,在社會上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德是舉,先治己才能治人。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行以德治國戰略最重要的一步莫過如此。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重大方針,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敢為事業用人才,讓各類人才都擁有廣闊的創業平臺、發展空間,使每個人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有用之才,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動局面。”做好人才工作,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推動經濟社會長期快速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證。必須嚴格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中國共產黨90多年歷史經驗表明:干部是實施政策的中堅力量,沒有好的干部,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在組建干部隊伍過程中,要嚴格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以防止腐敗分子混入我們的干部隊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不能越走越遠,中華民族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關鍵就看有什么樣的干部隊伍。所以我們的干部選拔一定要嚴格標準,把“德”放在首位,任用那些有真才實學,道德素質好的,能為人民辦實事且不謀私利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
(二)“為政以德”思想對中國當下社會建設的啟示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和諧是保證社會穩定的前提,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孔子“天人合一”觀在政治思想中的具體體現。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我們要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思想,提出“五位一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戰略,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定位在下一個十年。
參考文獻:
[1]徐楊.談《論語》中“為政以德”思想的古為今用[J].廣西大學學報,2007(29).
[2]陳.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M].上海:上海書店,2007.
[3]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劉緒貽.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干春松.制度儒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