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覃岳虹 張振東
摘 要:《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課程是新疆高校開設的一門地方特色課程,通過專題教學增強課程實效性十分必要。通過對高職院校進行課程專題教學的摸索實踐,提出專題教學的改革思路及教學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希望對今后提升該課程教學效果有所借鑒。
關鍵詞:高職;《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227-02
一、《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課程地位及開展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一)課程地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從2007年春季起,自治區對2006級普通高校本科學生、高職高專院校專科學生開始開設《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以下簡稱《教程》)。該課程是由原來的《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概論》、《科學無神論》等三門課程整合而成。作為一門地方特色課程,《教程》課成為新疆高職院校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和四個認同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時,它也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渠道。
為進一步強化《教程》課的作用,新疆各高校從2008年逐步開始進行提升課程實效性的教學改革,我院也在教學中逐步摸索以大綱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以專題教育為內容,以問題式教學為主線,以實踐性教學為重要環節,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專題教學模式。
(二)開展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新疆的多民族、多宗教、多邊境的復雜特點及特殊形勢決定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教程》課教學。新疆是我國的西大門,新疆的穩定不僅關系到我國西北地區及全國的穩定,更關系到整個中亞地區的穩定。因此,世界各種政治力量都關注著這片地區,特別是西方反華勢力一直覬覦著這片土地并長期染指新疆問題,且對新疆實施了很多有計劃、有預謀的暴力恐怖犯罪活動。近一時期,這些暴恐活動發生的頻率還在不斷提高,給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給新疆的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破壞,也給新疆的維穩工作造成很大壓力。這些惡性事件發生以后,各民族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隔閡,社會輿論的消極影響明顯,如何消除這些錯誤認識和消極影響成為當前維穩工作的一個重點,這也更突出了開展這門課程專題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此外,新疆職業院校作為直接為當地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培養德才兼備的技術人才是我們的光榮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就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并結合當地的現行政策,詮釋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做到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熱點相結合,使學生的思想適應當地現實發展需要。作為新疆的地方特色課程,開展專題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專題教學改革的思路
按照大綱要求,《教程》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新疆歷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政策。筆者將全書10章內容劃分為6個專題,以問題為主線開展專題教學,思路如下:
專題一:認識美麗新疆,了解課程體系。作為緒論部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展示新疆的地理、民族、風俗等特色,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本課程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領會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專題二:新疆自古不可分割,切實維護祖國統一。本專題涵蓋教材第一、六和十章的內容,分三大問題開展教學,即新疆自古不可分割的、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通過這三大問題,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基本理論,深刻理解新疆自古不可分割的原因,從歷史回到現實,系統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認識當前新疆“三股勢力”的反動本質,自覺用行動維護新疆穩定和祖國統一。
專題三:多民族的新疆及黨的民族政策。本專題涵蓋教材第二、四和五章的內容。首先介紹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基本理論,使學生掌握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以歷史發展為主線,介紹新疆不同時期各民族的發展與演變,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開發的地方,最后回到現實,幫助學生系統深入了解當前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專題四:發展新疆經濟,弘揚民族文化。本專題涵蓋教材第七、八章內容。通過專題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理解當前我國民族問題的突出表現,以及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促進民族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正確認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理解兵團是新疆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使學生了解文化的含義及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性,認識黨和國家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相關政策和成就。
專題五:多教并存的新疆及黨的宗教政策。本專題涵蓋第三、九章內容。首先介紹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理論,幫助學生認識宗教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理解宗教的本質和作用,并能正確區分宗教與迷信、邪教等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以歷史發展為主線,介紹新疆自古以來多種宗教并存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最后系統介紹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使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大學生不能信教,以及如何引導宗教與當前社會相適應,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專題六:新疆歷史與現實發展的結論。這也是本課程的結束語,通過專題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樹立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各民族團結奮斗、繁榮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這樣的教學改革,打破了原有教材章節體系,立足于學生實際和社會發展實際,以專題教學大綱為中心,提煉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既能避免內容繁雜,又能做到重點突出。同時它摒棄了過去那種完全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動手能力。
三、《教程》課專題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一)教學中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1.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尊重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首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學習新疆三史,理清新疆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客觀地評價新疆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要讓學生從歷史中吸取智慧,從理論中明辨是非,駁斥民族分裂分子對新疆歷史的歪曲、杜撰。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地將歷史學習與當前現實聯系起來,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消除當前對新疆歷史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歪曲認識,這是在教學中應當首先明確和始終注意貫徹的一個基本原則。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是提高《教程》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如在講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題中密切聯系新疆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現實,聯系黨和國家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實際,堅持把中央新疆工作會精神以及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去,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引導作用,這也是認識當前新疆所面臨的新問題和尖銳問題的需要。
3.課堂講授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原則。為改變過去思想政治理論課“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程》的專題教學必須堅持課堂講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原則。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能讓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理論內容,又能提升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尤其針對職業院校的大學生,能把理論學習與自身專業相結合,這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所在。
(二)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形象直觀、聲畫具備,頗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青睞。《教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化解了傳統教學中教學信息量較小、教學內容枯燥的難題,如在講述新疆與內地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部分,通過大量出土文物的圖片展示,可以直觀地表現出新疆與內地相互依賴的關系,既加深了記憶,又提高了學習興趣,極大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但是,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也有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比如難以長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件的信息量大,容易形成課堂無重點的現象。因此,多媒體教學必須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優勢互補,做到因材施教。
(三)應注重實踐性教學
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教程》課的實踐性教學有著特殊的意義,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切實增強學生的認同感,使學生主動認識新疆、了解新疆,熱愛新疆。另一方面,通過實踐環節的安排,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口頭交流以及寫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要做好《教程》課的實踐性教學工作,就必須長期堅持“三結合”原則,即與課堂理論相結合,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校園文化的活動以及學生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新疆高職院校《教程》課教學是很重要的,作為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不但要研究課程的一般的共性,更需要下大力氣研究其特殊性,不斷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增強《教程》課的教學效果,讓它成為學生終身受益并衷心喜愛的地方課程。
參考文獻:
[1]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2010.
[2]李驥.關于民族團結教育的思考[M]//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海秋丹.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策略[J].社科縱橫,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