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熙
摘 要:馬克思主義批評家詹姆斯·布朗將狄更斯置于文學市場來透視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從經濟和社會歷史的角度研究狄更斯及其作品,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揭示了狄更斯作為社會批評者與作為成功的深受大眾歡迎的小說家之間的矛盾,對于我們認識狄更斯的思想矛盾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詹姆斯·布朗 經濟和社會歷史視角 狄更斯批評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的狄更斯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批評十分活躍,研究成果繁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的《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1982)有其新穎獨到的一面,它從經濟和社會歷史的角度研究狄更斯及其作品,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揭示了狄更斯作為社會批評者與作為成功的深受大眾歡迎的小說家之間的矛盾。
一、狄更斯的現實主義本質 關于狄更斯的現實主義藝術,在一百七十余年的西方批評史上有過激烈的爭論。必須明確的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藝術不僅和薩克雷、特洛羅普、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果戈理等堅持客觀、冷靜、嚴格寫實的方法有顯著的區別,而且也與只讓少數讀者感興趣的喬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約瑟夫·康納德、D.H.勞倫斯判然有別。詹姆斯·布朗從經濟視角,將狄更斯置于文學市場來透視狄更斯的現實主義。他在《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指出:
狄更斯是日益發展的工業社會的成功作家,他的小說將正在發展的工業社會當作一個巨大的市場。社會關系日益表現為貨幣、商業和投機等經濟關系。人成了商品,友誼甚至于婚姻墮落為投資機遇。狄更斯的小說無疑譴責了社會,但他意識到了在日益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作家在文學市場的處境和地位。他既是時代的產兒,也是階級的產物。他作為社會批評者與作為成功的受人歡迎的作家之間的矛盾在他的小說中產生了明顯的沖突和張力。
雖然他的小說描繪了種種社會變革的方法,從革命到逐步改革社會,但他的社會觀是通過中產階級價值觀表達出來的。他以樂觀的情節結局來贊美中產階級價值觀。只有依賴中產階級價值觀,狄更斯才能保持他在文學市場中的地位。{1}
上述引文有三個關鍵詞:工業社會、文學市場、中產階級價值觀。狄更斯的小說反映了工業社會的本質狀況。一方面,狄更斯的小說否定了社會制度和交換價值之間的數量關系;另一方面,他的小說一發行就成了能夠帶來高額報酬的市場商品。例如,他在《小杜麗》描寫藝術家戈萬(Gowan)時,無情地批判了將藝術品僅僅看作是市場上有利可圖的商品的藝術觀,同時他又敏銳地意識到小說的發行量對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增加銷售量,他情愿改變自己的創作意圖,以滿足讀者的需求。
詹姆斯·布朗通過細讀狄更斯的五部小說《荒涼山莊》《雙城記》《小杜麗》《遠大前程》《我們共同的朋友》,探討了作為社會批評者與作為成功的受人歡迎的作家之間的矛盾在他的小說中所產生的沖突和張力。他認為,狄更斯小說的本質特征在于狄更斯作為一個小說家“既迷戀于想象,在藝術上又受到日常社會生活市場本質的啟迪”,同時又“敏銳地意識到了他自己在文學市場的經濟地位。對社會市場本質的批評闡釋是狄更斯的小說最根本的想象動力,但小說本身是有價值的商品,以普通讀者為對象。”{2}布朗警惕把小說僅僅當作社會文本來解讀,他認為哈姆雷·豪斯在《狄更斯世界》(1941)運用的就是這一方法。雖然階級意識形態作為調和因素在狄更斯對社會缺席的描繪中很重要,但是文學傳統也很重要。他認為狄更斯描述社會狀況是從藝術目的出發的,而不僅僅是對事實的客觀報道。由此不難看出狄更斯的現實主義本質,一方面,他的小說無情地譴責了社會,否定了市場本質;另一方面,小說本身在文學市場是能夠帶來報酬的產品,同時他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作家在文學市場的地位。這種矛盾所引發的張力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貌。
布朗的結論是,從根本上來說,狄更斯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十分關注社會。他的這一立場與約翰·凱里(John Carey)在《暴力肖像》(1973)中的的觀點發生了沖突。布朗堅持認為,狄更斯“絕不是有意識的親馬克思主義者(proto-Marxist)”。狄更斯對社會的批判不是以某一特定的理論為依據的。“狄更斯的小說反映社會的批評本質不僅僅意味著批評,而且是富于想象的判斷。”狄更斯的作品運用了象征隱喻,將社會看作“一個巨大的市場。”{3}
二、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表達者 關于狄更斯,首先應當厘定的是,他是一位典型的城市職業作家。城市職業作家的身份是自由職業者,僅僅是一個碼字工,靠碼字為生。也就是說,不碼字就不能換回柴米油鹽,無法自我拯救。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曾經指出:“波德萊爾明白自己的真實處境:他們像閑逛者一樣逛進市場,似乎只是隨意瞄瞄,實際上卻是想找一個買主。”{4}其實這句話更加適合狄更斯,因為波德萊爾一生貧窮潦倒,而狄更斯則是文學市場的弄潮兒,通過奮斗最終成了文學富翁。
狄更斯之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迎合了當時“主宰文藝趣味”的中產階級讀者大眾。他深諳自己的城市職業作家身份,認識到城市職業作家與文學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懂得自己的利益系于中產階級讀者的認可。他曾給自己的助理編輯威廉·亨利·威爾斯說:“請注意威爾基·柯林斯的文章……不要保留任何冒犯中產階級讀者的內容。”{5}
詹姆斯·布朗在《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指出:
沒有哪個作家像狄更斯那樣精準地判斷讀者大眾的需求。他的寫作是為了讓讀者閱讀,他致力于現實主義藝術從來不能排除他對讀者大眾接受需求的精準判斷。他始終如一地堅持中產階級優雅(delicacy)、得體(propriety)的標準。他運用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標準來構思小說并平衡悲觀主義的社會觀。因此,他從未令
人滿意地掙脫樂觀主義大團圓結局的傳統:樂觀主義大團圓結局是為了滿足中產階級讀者大眾的需求。必須強調的是,大團圓結局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形
式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中產階級讀者大眾的期待和需
求直接相關的。中產階級讀者大眾希望看到主人公(按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來界定)的美德得到獎賞和贊美,并通過愛情、婚姻和兒童的大團圓結局而取得合法地位。{6}
眾所周知,維多利亞時代是小說的黃金時代,名家輩出。如何在激烈競爭的文學市場保留住讀者是狄更斯關心的頭等大事。具有高度敏銳的經濟意識的狄更斯在形式和內容上竭力迎合中產階級讀者的需求。首先,在形式上,他在小說中加插圖,按月在雜志上連載小說。1836年,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用文字輔以插圖分期連載發行,創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跡,銷售了四萬份。《匹克威克外傳》開創的連載小說每期售價一先令,二十期出齊,等于用一鎊買下整部小說,比原先的一個半吉尼(31.5個先令),便宜了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小說的售價,從而開拓了小說市場。《匹克威克外傳》的巨大成功,使狄更斯和出版商們看到了文學作品潛在的市場價值和連載出版的優勢,后來他所創作的小說都是用分期連載的形式出版的。作品的暢銷給作者和出版者帶來了巨額收入,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狄更斯身后留下價值九萬三千英鎊的產業。他在一次演說中說:“文學終于拋棄那些私人贊助人……而幸福地轉向人民大軍,轉向人民這個中心的支撐點、這個無所不包的經驗、這顆跳動的心,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最高宗旨、自己活動的天然領地和最高獎賞。文學終于擺脫私人奉獻的屈辱……”總之,人民
使文學得以擺脫這些惡習劣跡而“獲得解放。”{7}
其次,在內容上,那個時代的讀者要求多愁善感、情意綿綿的讀物,而哥特小說、神秘小說、偵探小說、樂觀的情節結局等等都是中產階級讀者津津樂道的。狄更斯將18世紀英國文學傳統中為大眾所喜歡的諸種審美因素,如鬧劇、情節劇、感傷主義、歌特小說、神秘小說、偵探小說、怪誕、宗教等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的不同口味。有時他還根據讀者的反應和出版商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構思,被譽為拉伯雷式的童話的《匹克威克外傳》就是根據出版商的訂貨而寫作的。《馬丁·朱則爾維特》前幾章連載時,讀者反應冷淡,銷售量下降,狄更斯急忙將男主人公小馬丁和他的滑稽隨從打發到北美洲,這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旅美題材模式。甚至他還從有關統計的藍皮書和財務報表中拉出一些經濟人物放入作品,從而使讀者感到意外。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狄更斯對當時社會罪惡和偽善的批判,贏得了最廣泛的讀者群。他的批判是發自內心的,但同時這種批判恰恰又是對大眾心理和市場的迎合。狄更斯在其以社會改革為宗旨的作品中通過怒斥特權階級、官僚、法律制度和政府而迎合了大眾的意志。
總之,為了使自己的小說流行,狄更斯千方百計在形式、內容和道德倫理上與中產階級社會的傳統習慣保持一致。
三、詹姆斯·布朗在狄更斯批評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泰納以降,社會歷史批評認為文學舉起時代的鏡子反映社會,巨細無遺地描寫當代社會生活,往往運用實證的方法,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中從狄更斯的小說中尋找新的原始材料,根據這些材料來洞悉社會力量如何作用于個人、群體和各個階級,從而影響生活方式、價值觀、思考方式與行為模式。這種批評方法,把文學當成了紀實報道。詹姆斯·布朗認為,把文學當作新聞報道的實證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它否定了文學之為文學的特點,因為小說中的事件具有比喻或象征
意義,因而忽視文學之為文學的特點是文學社會學的
致命弱點;另一方面,它還忽視了偉大的文學反映社會力量和價值觀的復雜性。將小說當作社會事實的編年史忽視了小說家創造性的、批判性的一面。狄更斯的小說與社會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他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受到文學傳統和他的階級地位的制約。
詹姆斯·布朗的《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以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呂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的理論為依據。戈德曼在《小說社會學》中指出:“作品和它相關的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更為復雜,在與這個社會的經濟部門關系最為密切的文學形式小說那里,則比我先前研究考慮過的其他的文學或文化創作更為復雜。”{8}詹姆斯·布朗從經濟的角度揭示了狄更斯在文學市場的矛盾地位,一方面,他是社會的批判者;另一方面,他又是其中的參與者。這種矛盾所引發的張力使狄更斯的現實主義藝術與司湯達、巴爾扎克、果戈理等現實主義作家有著很大的不同。《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既能洞悉狄更斯作品的藝術成就,也能解釋狄更斯在藝術上的缺陷與不足。在狄更斯批評史上,狄更斯小說的情節劇,虛假的同情、說教、重復等屢遭指責,但是如果把狄更斯置于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市場,上述指責都能清楚地得以解釋。社會與市場之間的類比為洞悉狄更斯的小說所描寫的工業主義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狄更斯:市場中的小說家》深化了對狄更斯的解讀,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以碼字作為謀生手段的狄更斯認同市場法則,熱衷于以連載形式發表小說,使得他的小說在具有感覺、情節劇和懸念特征的地方結束,因而具有大眾化的戲劇性特色,極大地影響了他的現實主義方法,狄更斯希望他與讀者大眾的關系類似于偉大的通俗戲劇家和觀眾的關系,讓讀者大眾站在臺下欣賞他的小說的欲望影響到他的現實主義本質。雖然他的晚期小說在有機統一性方面做了極大改進,但情節劇和感傷主義等通俗文學特色依然揮之不去。因為在文學市場,狄更斯無法抗拒大眾的文藝趣味,他的一生始終順從了在社會中處于優勢的中產階級讀者大眾的品味。語言的運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無一不是遵循中產階級得體和優雅的規則。布朗認為,左翼批評家要完全信仰狄更斯是多么困難,雖然狄更斯的小說中提出了嚴峻的社會問題,但是他不贊同革命。因為狄更斯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社會觀反而越來越悲觀。即使他在批判社會罪惡時,狄更斯還是保持了他的中產階級傾向。雖然狄更斯批判了中產階級價值觀,但他絕沒有上升到或者下降到自己所隸屬的階級,也沒有在想象中進入更高或更低的社會階層。
必須指出的是,狄更斯是在歷史語境中生活與寫作的作家。他的藝術瑕疵以及他的錯誤的歷史預言,為英國小說增加了新的成分。他是英國第一個描繪現代都市的偉大小說家,他的作品開創了新的傳統——城市小說。這一傳統后來被吉辛、威爾斯、喬伊斯、勞倫斯等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2}{3}{4}{6} James Brown. Dickens: Novelist in the Marketplace. London: Macmillan,1982:1,67,23,23,67.
{5} George H.Ford. Dickens and His Readers: Aspects of Novel Criticism Since 1836. Princeton, NJ:Princeton Up,1955:New York: Norton,1965:72.
{7} Boris Ford.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Dickens to Hardy. British Penguin edition,1958.
{8} [英]拉曼·塞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M].劉象愚、陳永國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42-443.
作 者:蔡 熙,博士,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比較文學和貴州文化研究。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