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妙喬 李大龍
【摘要】:增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動力,是職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方面,從求職就業的內在因素入手,有效地評判畢業生的求職行為,促進就業指導方法的調整,是緩解畢業就失業現象的有效措施,也是應對結構性失業的積極態度。
【關鍵詞】:就業動力;行動;觀念。
就業難成為社會焦點,大學畢業生已淪為與失業員工、進城務工者一樣的弱勢群體。然而,就業動力不足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就增強畢業生的就業動力,談以下看法和做法。
1、動力不足之原因
1.1謀生壓力不夠大
有了謀生壓力,才有求職動力;壓力越大,動力越足。從2012年起,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成長勞動力進入職場,這一年稱為90后“就業元年”。 在低出生率,高招生率環境中長大的90后畢業生,與父輩和老師的觀念相比,對于求職這件事,看得比較淡薄,“不以錢途定前途”,成了部分90后的人生信條,考公務員或者進國企、央企,視為人生目標,寧可待業也不屈就,不看重薪酬[1]。現在的職場新人,獨生子女占多數,畢業馬上就業的需求不強,不必立即賺錢回報父母,不僅在城市,部分農村學生亦如此。饑餓感不強,逛街者遇到餐館會視而不見。同樣道理,謀生需求不強,求職者看到機會也不夠珍惜。
1.2就業輿情不夠真
正確看待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是職業指導的重要環節。就業形勢嚴峻的說法成為媒體焦點。以廣東為例,被稱為高校畢業生生源大省和就業大省,畢業生總量從2006年21萬增加到2013年44萬,2013年到廣東求職就業畢業生達70萬[2]。這一年也被媒體炒作為“最難就業季”。實際上,關于就業難的輿情,有誤導學生之嫌。縱向對比歷史,或橫向對比它國,都不能斷言某某年就業形勢最為嚴峻。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采取統一配置包辦就業的形式,也曾出現過嚴峻的供求危機,千萬城市青年上山下鄉,就是一種特殊的化解就業危機的方式。媒體過度渲染形勢嚴峻,加劇畢業生觀望等待心態,乃至萌發了生不逢時的抱怨情緒。
1.3人生責任不夠重
求學讀書直接目的,是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奠定取得相應報酬的基礎。畢業后,就應盡可能地為社會多做貢獻,同時盡可能地謀求較高薪酬。然而,部分畢業生雖然就業了,但質量不高,出現了念書賠本的狀況。如,徐州一學生,母親異地拾荒供養他和弟弟讀書。他讀完了大學,弟弟也讀了大學。他不嫌棄母親的職業,將拾荒場景記錄參加攝影賽,引起社會關注。媒體報道有個細節:已經畢業兩年的那位家庭長子,在蘇州某婚紗影樓做事,2012年底每月拿1000多元,自己謀生尚且困難,更無力幫助母親和弟弟[3]。出現這樣的案例,不能全部歸因于社會的競爭和不平等。那位畢業兩年尚未擔起養家責任的長子,需反思自身的原因。
2、評判動力之要素
學生對待就業,其態度是消極和積極,要觀其行,而不是簡單聽其言。有學者指出,畢業就失業,與高考失利不同之處在于,落榜歸因于自己,失業歸因于客觀,如社會關系不足、提供崗位不足等,這樣輿情造成求職者的惰性[4]。只有積極地行動起來,發揮內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
2.1掌握充分、可靠的就業市場信息
具備就業動力的畢業生,較早地選修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定期光顧由學校、政府和企業組織的招聘會,也稱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雙向選擇會,能夠熟練地例舉出登載招聘信息的報刊與網站,多次去過人力資源市場,至少掌握五家以上用人單位的相關數據,如市場規模、雇員數量、薪酬標準等。
2.2經歷切實、有效的職場崗位磨練
就業動力比較足的畢業生,利用寒假暑假、實習學年,在勞動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到職場一線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其工作時間至少在四周以上。到了高年級,可達到半年或者一年,而且所獲得報酬不少于當時當地最低工資。
2.3從事過社會聲望不高的工作
就業動力很足的學生,比較接地氣,做事不在乎是否專業對口,只要能夠被雇傭,做什么都行。這樣的人生磨練極為重要,如廣東說法的“走鬼”經歷,即做短時間的無證流動商販。當一個人真正沉到社會底層的時候,不僅鍛煉了適應能力,更是聚集了爆發力。那位為拾荒母親拍照的畢業生,看到了收廢品的市場空間,辭去了蘇州工作,和媽媽一起收廢品,用學到的網絡技術辦起廢品收購網站,大規模提高業務量,一家人已經可以籌劃買商品住房[5]。
2.4與歷屆畢業生有緊密聯系
就業動力更足的學生,一入學,就通過同鄉校友等渠道,或者通過學生社會團體活動,與本專業高年級的師哥師姐建立聯系,記錄畢業生的職場行蹤,構建畢業生信息庫,數量至少在30人以上。
3、增強動力之措施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6]。作為職業指導者,應該將增強學生的就業動力作為主要任務,充分發揮畢業生在就業問題的主觀能動作用。
3.1打破失業代際相傳的魔咒
社會有種不容忽視的現象,即父母是曾是失業者、或長期處于失業狀態,子女將步其后塵。職業,是一個人的飯碗,更是一個人的階層名片。每個人有四種出身:家庭出身、地域出身、教育出身和職業出身[7]。青年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后兩種出身,并能夠決定其下一代的前兩者。在不斷創新發展的社會中,畢業生必須走出家庭圈子,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尋找就業機會,多數人不是依靠所謂關系就業的。父母沒有讀大學,更沒有機會經歷市場選擇的那部分學生,不能退縮和抱怨,而是要積極地面對社會選擇,積極的創造機會。
3.2披露就業市場的真實狀況
媒體披露的學生待業者數字龐大,誤導了一些人。必須說清楚的是,我國的實際就業率并不像有關部門統計的那么低,本科生就業率不如專科、專科不如技校生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檢驗。有些畢業生見到周圍的人好像都閑著,自己也不用著急,其實,地火在運行,多數畢業生沒有給學校遞交協議合同,實際上很少有閑著的,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在市場導向的就業環境中,是否就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學校和有關部門很難獲得動態信息。統計2013年的就業情況,并不是“最難就業季”,有人無事做、有事無人做的結構性失業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沒有職業的穩定,只有技能的穩定與更新,誰不能適應這種不確定,就無法及時就業。
3.3 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地就業
人生之路,是自己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就業機會,也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就業形勢再嚴峻,對于就業的個體來講,關系不太大。就業率70%或者90%,對于那些腳踏實地、放低姿態畢業生來講,沒有多大意義。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處于南中國的畢業生,已經建立了與時代同步的就業觀。深圳大學學生自行求職,不吃國家分配的大鍋飯,既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又把學生推向了社會挑選的考場。不再以“好爸爸”為本錢,不再為找后臺而發愁,也無需靠拉關系來強取豪奪[8]。但是,時代發展,學子落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等人安排。出現一種奇特現象,父母出面安排子女就業。必須對學生講明,職業選擇,權利在手,不能不用,不能推卸,不能自己限制自己,自己束縛自己,將自身固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之內。求職這件事,無人可靠。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按照社會的需要,來積極主動地選擇工作。
參考文獻:
[1] 壹周記者楊揚、盧曉欣.90后的就業觀[OL],新浪教育網www.sina.com.cn 2012.04.17
[2] 廣東省就業促進會.就業服務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J].中國就業,2013.10:(28-29).
[3] 陳曉楠. 冷暖人生[OL],鳳凰衛視,2013.02.13
[4] 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7-29)
[5] 周愛田.重訪拾荒老娘[N].彭城晚報2013.11.05(4)
[6] 毛澤東.矛盾論[C].人民出版社,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964.(276--277)
[7] 山雞哥.職業就是階層[J].《新周刊》2007.263(48)
[8] 唐才儒.深圳大學改革探索之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