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侯波 馬健
摘要
利用撫順地區3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984~2013年的雷暴資料,從雷暴初終日、日變化、月變化、年際變化、空間分布等方面統計分析撫順地區雷暴活動特征。結果表明,近30年撫順地區年平均雷暴日為31.8 d,市區多于東部山區,初雷暴日最早出現于1990年1月17日,以4月份出現次數最多,終雷暴日最晚出現于2004年12月10日,以10月份出現次數為最多,夏季雷暴出現頻率最高,一天當中則主要發生于下午時段。
關鍵詞 雷暴日;初雷暴日;終雷暴日;特征;撫順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008-02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 Fushun in Recent 30 Years
LIU Fei, HOU Bo, MA Jian
(Fushu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ushun, Liaoning 113006)
Abstract Using thunder storm data in three national stations in Fushun region during 1984-2013, thunder storm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first day, final day, daily variation, monthly variation, annual var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recent 30 years, annual average thunder storm days is 31.8 d, the earliest first thunder storm day appeared on Jan. 17th 1990, the latest final thunder storm day appeared on Dec. 10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under storms appeared in summer,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fternoon winthin a day.
Key words Thunder storm day; First thunder storm day; Final thunder storm day; Features; Fushun region
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常伴有強烈的陣雨或暴雨,有時伴有冰雹和龍卷風,屬強對流天氣系統[1]。雷電災害被確定為目前中國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撫順地處長白山脈西側,東部為山區,西部為丘陵或平原,河流、山脈多為東西走向,由于太陽輻射使地面、近地面層迅速升溫,當有強冷空氣活動時,迎風坡抬升、山谷河流等特殊地形作用下產生較強的上升運動,易出現雷暴天氣[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高層建筑的日益增多,雷擊事故帶來的損失和影響也越來越大。筆者在此對撫順地區近30年的雷暴活動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開展雷暴活動研究提供基礎性工作,對于開展雷電風險評估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撫順地區共有撫順站、清原站、新賓站3個國家基本氣數理統計、趨勢分析等方法對初雷暴日、終雷暴日、平均年雷暴日、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數和次數及雷暴的日、月、季節、年
際等時空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總結。雷暴日指一天內有耳聞雷聲發生,無論幾次,均記為1個雷暴日;初雷暴日指一年中第一次發生雷暴的日期,終雷暴日指一年中最后一次發生雷暴的日期[3];年雷暴日指一年內雷暴日數的總和;雷暴月指發生過雷暴的月份;雷暴次數指有觀測記錄的雷暴出現的次數。
2 雷暴活動的主要特征
2.1 雷暴初終日分布特征
根據所選30年的資料統計分析(圖1),撫順地區初雷暴日一般發生于1~5月份,以4、5月為最多,最早出現于1970年1月17日,30年間1、3月均僅出現過一次,2月也僅出現過2次;終雷暴日一般發生于9~12月,以10、11月居多,最晚出現于2004年12月10日,30年間9、12月均僅出現過一次。
2.2 雷暴發生的月、季節分布特征
從撫順地區3個氣象站1984~2013年30年間各月的雷暴日數和撫順地區近30年各月雷暴出現次數(圖2)可以看出,撫順地區全年各月平均雷暴日數變化呈單峰型,峰值出現在6月,向兩側逐漸減少;1~12月份均有雷暴發生,尤以夏季6~8月份為最多,雷暴次數占全年的70.3%,其次為秋季9~11月份,雷暴次數占全年的15.6%,春季3~5月份雷暴次數占全年的14.0%,冬季12月份~次年2月份最少,占0.1%。這主要是因為夏季高溫潮濕,大量的暖濕氣流遇到弱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加上地形抬升作用,容易形成局地強對流天氣,因而夏季雷暴出現頻率較高,冬季則是冷空氣占主導地位,故極少產生雷暴[4]。
2.3 雷暴發生的日分布特征
為分析雷暴在一天中最易出現的時間,將一天劃分成4個不同的時段,統計1984~2013年間不同月份、不同時間段雷暴出現的次數[5]。從表1可以看出,雷暴主要發生在午后,也就是14:00~20:00,所占百分比為46.4%;其次是08:00~14:00,所占百分比為21.1%;02:00~08:00和20:00~次日02:00雷暴發生的次數相當,所占百分比分別為16.5%和16.0%。從月份上看,雷暴在不同月份、不同時間段出現的規律沒有明顯區別,均以14:00~20:00為最多。可見,撫順地區下午至傍晚時段極易發生雷暴,尤其是夏季,應特別注意防范。
暴次數對比,市區及撫順縣多于東部山區。
(3)撫順地區近30年平均年雷暴日最多年44 d,最少年20 d,主要集中在30~40 d。
(4)撫順地區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出現,主要集中在夏季(6、7、8月份),占全年的70.3%,冬季極少出現,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全年各月平均雷暴日數變化呈單峰型,峰值出現在6月,向兩側逐漸減少。從日變化來看,主要發生在14:00~20:00。
參考文獻
[1]
陳雷,王寧,謝勇.近50年長春地區雷暴日統計特征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2,32(8): 159-160,171.
[2] 劉玉鳳,富莎,李竹云.撫順地區雷暴活動特征及成因分析[J].遼寧氣象,2003,19(3):16-17.
[3] 陳麗,唐云起.伊春地區雷電活動特征及雷災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8): 104.
[4] 孫麗,李志江,李嵐,等.遼寧省雷暴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0(1):59-62.
[5] 何君濤,黃海智,林書壯.三亞市雷電活動特征及雷災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58-160.
[6]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