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海
摘 要:火災隱患的治理是減少火災發生的主要途徑,認清火災隱患,分析火災隱患的成因,探討了制約火災隱患整改的主要因素,從而客觀地找出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規體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執法監督、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火災隱患整改社會化等有效整改火災隱患的措施,是筆者的初衷。
關鍵詞:火災隱患;概念及分類;成因;制約因素;整改措施
1 火災隱患的概念及分類
1.1 火災隱患的概念。按照公安部令第120號《消防監督檢查規定》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筆者認為火災隱患應當定義為:影響人員安全疏散或者滅火救援行動、消防設施未保持完好有效、擅自改變防火分區、在人員密集場所違反消防安全規定,使用、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等可能增加火災實質危險性或者危害性的情形,容易造成損失大,傷亡大、影響大的火災事故。
1.2 火災隱患的基本特征。火災隱患具有隱蔽性、危險性、突發性、隨意性、重復性、季節性、因果性、時效性等八個基本特征,應當深刻地熟悉和把握火災隱患特征及發展規律,不斷完善隱患整治機制。
2 火災隱患的成因
2.1 社會消防安全意識和法制意識淡薄。一些重點單位重生產,輕安全,擅自改變建筑結構,堵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停用消防設施、設備;違章動火、用電、用氣;一些個體、私營單位消防安全負責人意識不強,員工消防知識淡薄,違章帶險作業;有的公眾集聚場所未經消防安全檢查合格擅自開業開業,場所遺留先天性火災隱患。還有在一些社區村屯,居民大風天氣焚燒桔桿、燒荒、漚糞、燎煙囪、燒垃圾、扔煙頭等不良習慣造成的隱患,以及家中電氣線路不及時維護更新遺留的隱患等。
2.2 消防管理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各類新生火災隱患不斷涌現,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公共消防設施相對滯后;高層建筑、地下工程廣泛開發利用,建筑材料不符合消防技術標準;隨著私營經濟不斷擴大,個體小單位、小場所涌現,出現了集生產、儲存、居住于一體的“三合一”現象,由于大多數建筑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不足,建筑消防設施不完善,加之建筑內物資、人員大量集中,消防安全管理混亂,容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火災事故。
2.3 歷史遺留火災隱患。消防技術規范和法律法規在不斷的修改過程中,一些已經建成的建筑在消防建筑結構、消防設施設置、安全疏散、防火間距等各方面落后于新的標準規定,衍生出一批整改難度較大的火災隱患,形成歷史遺留火災隱患。
2.4 城區規劃建設形成火災隱患。有的地方在城市規劃中未將消防納入,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供水、消防通訊、消防裝備、消防站等不符合城市消防規劃要求,極大影響了城市公共消防安全。
3 制約火災隱患整改的主要因素
3.1 領導主觀認識不到位。有的單位領導主觀上不重視整改火災隱患,認為整改火災隱患資金投入資金大,購買滅火器材等少量的投入可以承受,增設消防設施、改變建筑結構等投入資金,就有可能造成虧本甚至倒閉,況且企業停產停業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想方設法逃避整改火災隱患資金投入。
3.2 空間限制制約火災隱患整改。一些單位場所受空間限制不能實現火災隱患整改,增設樓梯沒有場地,設置消防車通道無場地條件,要想整改只有更換建筑或者倒閉。這類隱患在人員密集場所較為常見,危險性較大。
3.3 執法行為受干預也是隱患整改的一大難題。一些地方領導行政干擾消防監督執法,認為消防執法會阻礙地方招商引資工作,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對消防部門依法執法行為橫加干預,致使對火災隱患不能得到有效整改。還有來自社會各個方向的人情干擾,阻礙火災隱患整改,有的單位場所甚至把尋找各種理由、各種關系逃避消防執法作為開展消防工作的目標。
3.4 消防安全責任制的落實流于形式,消防部門唱“獨角戲”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觀,一些社會單位領導沒有明確消防工作中職責、權利和責任,沒有正確履行消防安全責任主體,有的單位過度依賴消防部門檢查發現隱患,消防工作處于被動局面。
4 整改對策
4.1 健全消防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國家要根據當前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技術的需求,從適用性、時效性等方面適時修訂法律法規和消防技術標準,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使社會消防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運行,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2 完善政府領導協調機制。要緊緊依靠格機政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組織、領導、協調作用,通過將社會化消防工作和火災隱患整改列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范圍,加強城市消防規劃的編制和落實工作,開展消防工作評優爭先活動,將火災隱患整改納入政府行政審批要件,督促有關單位整改火災隱患。同時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火災隱患實行群防群治,大力實行火災隱患有獎舉報制度,強化輿論監督,對存在重大火災隱患久拖不改的單位,要及時掛牌督辦,視情節采取關停、取締、幫扶、換址等方法,督查消除火災隱患。
4.3 加強消防監督執法工作。發揮公安消防執法主力軍作用,依法監督火災隱患整治力度。加強消防執法隊伍素質建設,在提升執法能力的同時,要不斷創新執法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執法、消防移動執法終端和執法記錄儀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執法,切實發揮好消防法律法規強有力的制約作用,積極督促幫助社會單位,采取有效措施,有計劃、分步驟、按要求整改火災隱患。同時,要培訓派出所消防干警和單位消防專職人員,使他們能夠及時發現和整改一些常見的火災隱患和習慣性違法現象。還可以開展由政府領導牽頭組織多個執法部門聯合檢查,對一些火災隱患履不整改的單位,由政府施加壓力責令他們進行整改,對個別單位火災隱患整改特別困難的,由政府部門組織協調,最終達到共創消防安全環境的目的。
4.4 嘗試運用市場手段整改火災隱患新舉措。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利用消防中介機構、企業信用評價、信貸評估、風險抵押、保險等市場手段,培育行業消防技術服務中介組織,有計劃的發展、改造和優化現有消防中介組織,承擔火災隱患的整改論證評價職能,將火災隱患整改納入消防中介服務項目、信用評價條款、信貸評估要件和保險彈性費率等級標準,會大大增強火災隱患整改的力度。
4.5 大力開展社會化消防宣傳教育工作。將消防宣傳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建立消防志愿者、消防宣講團、消防宣教員隊伍等社會化宣傳組織,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媒體手段開展群眾性消防宣傳,積極推進消防法制教育,推動政府將消防法律法規納入“十二五”全民普法教育內容當中,提高社會消防安全意識和全民消防安全素質,增強全社會抗御火災隱患的能力。
4.6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社會化體系。當前社會化消防組織很多,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機制管理,有效的辦法是在各級政府、各系統部門、社會各單位,各類場所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消防安全組織。可以通過勞動保障部門,統一選拔招收消防專職人員,明確職責任務,落實工資待遇,配備消防工作裝備,建立健全專職消防人員工作機制,拓展消防監督檢查的深度和廣度,擴大火災隱患的控制面。建立火災隱患情報信息工作機制,對情報信息進行分析研判,找準消防工作薄弱環節,形成動態跟蹤、集中打擊、專項整治的火災隱患防控模式,對火災的發生起到預警和干預作用。
參考文獻
[1]GB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Z].2008-10.
[3]消防監督檢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令第120號)[Z].2012-07.
[4]沈友弟.火災隱患成因分析及整改對策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