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飛 劉艷 曾林 陸順生 楊國田 單艷 吳桂仙 楊臘梅
摘要
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房鄉白龍井村歷年來雜交玉米、生豬、泡核桃、菜豌豆、紅花增加值與農民經濟純收入增加值之間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影響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增長的途徑。 結果表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經濟純收入增加的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泡核桃、菜豌豆、紅花、生豬、雜交玉米。 該研究為保山市山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經濟收入快速增長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保山;農業;產業結構;灰色關聯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148-02
Analysis of Farmer Economic Net Income Growth Models and Ways in Poverty Mountain Area
SONG Yunfei, LIU Yan, ZENG Lin* et al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tation in Longyang Distrct,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Using grey system theory and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ditive value of hybrid maize, piglet, walnut, vegetable pea, safflower and farmers economic net income increasing value in Bailongjing Village, Wafang Township, Longyang Distrct, Baoshan City, Yun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e ways for influencing farmers per capita economic net income increas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income of peasant by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ulture is walnut>vegetable pea>safflower>raise pig>hybrid maize. The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Baoshan City, promo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farmers economic income.
Key words Baoshan;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國家一直通過“多予、少取、放活”、“增加農民各種政策補助”等方針來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但是從現實來看,貧困山區農民經濟要持續增長依然困難重重,出路在于改革——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和灰色局勢決策對甘薯[1]、水稻[2]、玉米[3-5]、小麥[6]等作物品種進行研究報道后,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不斷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研究中得到應用。劉楠對糧食作物產量、肉產量、蛋產量等產業與農業增加值的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表明[7],肉產量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最大。范況生運用灰色關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歷年來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增加值和農業總增加值之間的關系[8],說明了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過高,畜牧業、林業、漁業比重偏低,影響農民增收。郭麗娜等通過對種植業、牧業、林業等產業變動與農業總產值的灰色關聯分析[9],得出種植業對農業總產值影響最大。張瑞黎等利用新疆1978~2008年的數據,建立線性函數模型,實證分析新疆農業內部結構的變動與農民農業收入增長的相關性[10],證實了農業結構調整對提高農民收入有直接的影響,牧業和林業對農業人均收入的貢獻率比較大,增大牧業和林業比重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李關瑩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11],結果表明,影響廣西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的3個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區內產業轉移投資額、地區進出口總額和區內消費水平。王淼等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云南省洱源縣農業產業結構和影響因子進行實證分析[12],發現種植業是洱源縣的主導產業,其次是畜牧業、漁業和林業。這些研究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對農業產業結構細化定量與農民經濟純收入增加值的關系分析尚未見報導。為了有效促進云南省保山市貧困山區(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 300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化升級,筆者在對欠發達山區(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 300元)的細化具體產業與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增長進行研究的基礎上[13],利用2004~2010年保山市隆陽區西山“3+2”扶貧戰略實施典型貧困村白龍井的雜交玉米、生豬、泡核桃、菜豌豆、紅花的純收入變動與農民經濟純收入增加值的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以期為貧困山區農民經濟純收入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白龍井村隸屬隆陽區瓦房彝族苗族鄉,是隆陽區農業局連續10年的扶貧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6.5 km,轄四棵樹、白龍井、古嘎3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465戶,1 940人,農業人口1 940人,勞動力8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781人。
全村國土面積19.05 km2,海拔1 310~2 207 m,村委會駐地海拔1 710 m,常年降雨量1 200 mm,實有耕地305.8 hm2,人均耕地面積0.16 hm2,林地857.4 hm2。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4.6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682元。該村土地資源豐富,氣候優越,但仍屬于貧困村,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為此,隆陽區農業局依據“3+2”扶貧項目,從2005年開始在該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2010年推廣雜交玉米165.3 hm2,總產量1 488 t;泡核桃326.7 hm2,部分掛果;生豬養殖出欄肉產量343.7 t;冬早菜豌豆61 hm2;紅花49 hm2,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87.34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1 951元。
1.2 數據來源
采用2004~2010年保山市隆陽區瓦房鄉白龍井村人均產業經濟純收入與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的年報數據(表1)。
1.3 研究方法
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14],研究農業產業的發展對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原始數據的規一化處理
原始數據在年份時間序列中,數量級甚遠,難以直接比較,根據可接近性、可比性原則,將原始數據去掉量綱作等權規一化處理,將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定義為Yij,列為參數數列,各產業人均經濟純收入為Xij=[Xi(1),Xi(2),…,Xi(5)]=[雜交玉米,生豬,泡核桃,菜豌豆,紅花],按照規一化處理[Yij/10 000,Xi(1)/1 000,Xi(2)/1 000,Xi(3)/100,Xi(4)/100,Xi(5)/100]的要求,計算得各數據的規一化結果(表2)。
式中,n為樣本數。利用此公式求得雜交玉米、生豬、泡核桃、菜豌豆、紅花5個產業與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的關聯度分別為:r1=0.437 6;r2=0.527 5;r3=0.821 6;r4=0.805 3;r5=0.790 0。按關聯度大小順序依次為泡核桃、菜豌豆、紅花、生豬、雜交玉米。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通過對研究區白龍井村農業產業結構變動結果的灰色關聯度分析,各產業的發展對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多少的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泡核桃、菜豌豆、紅花、生豬和雜交玉米,由此可見,泡核桃、菜豌豆和紅花將成為今后該村進一步提高農民經濟純收入的主要產業。
3.2 農民經濟純收入增長的模式與途徑
保山市隆陽區瓦房鄉白龍井村具有優越的立體氣候資源,研究結果可為保山市乃至云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 300元(約合355.6美元)類似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借鑒和參考。項目實施區在西山“3+2”扶貧項目的支持下,雜交玉米、生豬養殖、泡核桃3大產業效益開始顯現,雜交玉米、生豬養殖當年投資,當年見成效,屬于現實產業,對增加農民現實經濟收入意義重大;泡核桃定植5年及5年以后進入初果期,8年及8年后進入盛果期,是長效產業,對今后乃至長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貢獻巨大;菜豌豆和紅花屬小春產業,發展起來,受冬春降雨影響,但是投資少,收益高,見效快,對增加農民經濟純收入貢獻大。因此,未來保山市貧困山區農民經濟純收入增長的模式及途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注意以下3方面:第一,繼續鞏固和提升雜交玉米和生豬養殖,雜交玉米以主攻單產為主,支持生豬養殖,提高出欄數。第二,在加強已定植泡核桃中幼林增產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同時,在海拔1 800~2 500 m地區擴大泡核桃種植面積。第三,因地制宜調整小春作物種植結構,在海拔1 600 m以下地區大力發展冬早菜豌豆,品種以中豌6號為主,也可以采用紅花間作菜豌豆與玉米輪作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方法[15];在海拔1 600 m以上地區推廣種植紅花,品種以云紅2號、云紅3號為主,進一步擴大農民經濟純收入增長的空間。
3.3 討論
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將原始數據作等權規一化處理,對欠發達山區各產業與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的關系進行分析[13],結果表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解決欠發達山區(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 300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倍增的最根本途徑,實踐性和指導性強。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分析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計算步驟不多,方法簡單,結論可靠,分析結果趨于現實化,可操作性強,對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實際意義。原始數據等權規一化處理可以廣泛運用于農業產業結構細化定量與農民經濟純收入增長關系的灰色關聯分析中。
參考文獻
[1]
李樹君,周祖亮,殷春武.基于灰色關聯度的農作物品種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263-1264.
[2] 曾林,張朝鐘,陸順生,等.灰色局勢決策在水稻新品種評價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4):1466-1468,1470.
[3] 曾林,陸順生,楊志明,等.限制因子學說和灰色關聯分析在玉米栽培中的應用[J].園藝與種苗,2012(2):7-8,16.
[4] 李北齊,趙蘇維,王貴強,等.玉米雜交組合產量相關因素的灰色關聯度評價[J].玉米科學,2006,14(2):44-46.
[5] 孫海潮,萬金紅,郭安斌,等.灰色關聯度分析在玉米組合鑒定試驗中的應用[J].玉米科學,2006,14(2):47-49.
[6] 梁云娟,郜慶爐,薛香,等.小麥單株產量、收獲指數與主要農藝性狀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生物數學學報,2013(2):335-360.
[7] 劉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597-7598,7622.
[8] 范況生.河南農業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動態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2):234-236.
[9] 郭麗娜,駱商遠,閔文華.浙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2):174-176.
[10] 張瑞黎,黃明風.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影響的效應分析——以新疆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11):27-28.
[11] 李關瑩.廣西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優化對策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27-32.
[12] 王淼,周其文,趙玉杰,等.灰色關聯分析在農業產業結構中的應用——以云南省洱源縣為例[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27(2):71-74.
[13] 曾林,張朝鐘,萬衛東,等.山區農民經濟純收入倍增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3):119-123.
[14] 鄧聚龍.農業系統灰色理論與方法[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7-60.
[15] 曾林,陸順生,吳桂仙,等.紅花間作菜豌豆與玉米輪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方法[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