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蘭
摘 要:教育是立國之本。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對我國的教育提出了嚴格的考驗。教師背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要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語文學科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基礎,只有基礎足夠牢固,才能保證學生以后的發展。新課改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開放式教學也是現階段大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時常思考的問題,就小學語文實施開放式教學展開初步探究。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教學內容;學習效率
一、開放語文教學渠道,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語文是關于母語的學習,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多注重字詞的積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是在一定詞匯量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可見語文的學習是逐步深入的。傳統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保持著“嚴師”的形象,為學生安排好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不僅局限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會造成“越學越死”的現象,構建開放式的語文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的學習要實現多渠道化,部分教師過于遵循教材,教學死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是單一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封閉在教材這個圈子里。對于課程有幫助的資源,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比如課文的一些插圖、關于文章的小故事等等,這些都可以讓語文學習活躍起來,而且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時,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學生對于歷史悠久的趙州橋沒有深切體會,教師教學時可以展示關于趙州橋的圖片或者是視頻,將古老的趙州橋形象化地展示到學生面前,靈活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放教學內容,讓語文教學充滿快樂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應該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有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出自于名家大作,描述了自然和社會中的人文內容。教師教學時不能孤立地講解課文內容,而是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這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學生感覺到學習不是為了應試,語文和學生自身聯系密切,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
三、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每一科的學習都不是孤立的,每個學科之間都是互相促進、互相聯系的,將語文的學習巧妙地和其他學科相聯系,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例如,在講授《家》這一課時,有一句是這樣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能夠充分理解這句話是教學中的難點。為了易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并配有56個民族人民手拉手的圖片,還可以將“娃哈哈”這首曲子設置成背景音樂。教師啟發學生:在祖國這個大家庭里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并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歌曲的演唱,讓學生充分體會班級這個大家庭的美好。這部分教學就是將語文和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也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多姿多彩。
語文的開放式教學,是符合現階段教學要求的,更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應該充滿樂趣,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讓學生告別沉重應試的負擔和繁重的家庭作業。在開放式語文課堂中,學生自主發揮,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充滿樂趣。
參考文獻:
廖志萍.對小學語文開放式教學的探討[J].科技資訊,2006(16).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第五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