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晨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社會發展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推進素質教育,重建課程體系,培養創新精神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呼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而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學觀念與學習方式變革的基礎上,因為一切教育教學改革的設想都必須落實于學,都必須通過學生充滿個性的學習起作用。然而,縱觀目前的教學現狀,是在傳統教育的束縛下過分強調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統一的“劃一性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原本就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活動,每個學生都是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他們的學習必然閃爍著創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輝。而美術學習,更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探索、嘗試,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藝術個性和創造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學習環境;主體地位;教學內容
美術學習是一種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展現的生命活動,美術教育國家標準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努力探索、嘗試,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給學生有選擇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空間,學生的藝術個性和創造潛能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營造良好氛圍,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環境
環境的創造主要指物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創造。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環境,強調教學中師生民主、平等、友善與合作,把教學過程視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是實現培養學生健康、豐富個性的基本條件。
1.以“情”激“趣”,創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心理環境
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一個學生曾對我說:“老師,您上課一笑,我們可高興了!”事實表明,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都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以“景”激“趣”,創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物化環境
創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物化環境,讓學校的環境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讓學生做環境的主人。充分利用校園信息網、專用室、畫廊、板報等創設濃厚的學習化、信息化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品質,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兒童的世界是個奇妙而夢幻的世界,孩子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游戲規則在這個世界里生活的,因此,我們絕不能用清規戒律約束學生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表現,要充分尊重學生。
1.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去爭論,使個性得以充分展示
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對孩子個性的培養,應給他們提供一個民主、自由、極具創造性氛圍的學習空間,激活他們的思維。教師要允許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積極維護學生的“與眾不同”“異想天開”,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
2.尊重學生個性需求,從興趣愛好出發,創建獨特有趣的校本課程體系
我國的美術基礎教育要想走上繁榮而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從興趣愛好出發,充分運用本地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在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下,創建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美術校本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還課程以親切熟悉的面孔和時代氣息,使學習過程在學生眼中變“負擔”為“樂趣”。
三、以新課程理念為基石,構建個性化的美術教學內容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由于美術學科課程內容的相對穩定性,我們就要通過對學科內容提煉改組、拓展延伸、綜合滲透,使教學內容得到優化組合來幫助學生選擇確定個性化學習的內容。
1.賦予內容開放的時空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多么重要,我竭盡努力,使在童年時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地以鮮明的形象、畫面、知覺和表象來滋養學生的意識。”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投身于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把社區、公園、鄉村、田野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五彩繽紛。
2.賦予內容選擇的余地
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是個性化學習的保障,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沒有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如果考慮到這些差異,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學習,那么教育就會產生最大的功效。
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讓他們結合自身的需求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從而優化個性。
3.賦予內容情趣的體驗
沒有教師心靈的參與,課堂就會像沒有雨水的春日,干燥而缺少滋潤;沒有教育實踐的參與,教育研究就會像行將干涸的一潭秋水,沉悶而無活力。把美術教育的藝術與生命藝術合二為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展示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將是21世紀每個美術教師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薛彥華,王惠.教學藝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青云巷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