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勇
摘要:抓住課堂教學中一次意外的實驗現象,進行宏觀探究和微觀反思,發現意外現象背后的微觀變化,從而為今后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酚酞;渾濁;實驗;濃度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88-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酚酞是一種常用的酸堿指示劑,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有研究表明,在強酸性環境下酚酞會呈現出橘紅色;而在強堿性環境下,酚酞會先變紅,瞬間變為無色。[1]
在“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中,筆者將酚酞試液分別滴加在稀鹽酸和NaOH溶液中。意外發現,酚酞滴在稀鹽酸中出現了渾濁現象(產生了大量的白色沉淀),而酚酞滴在NaOH溶液中未出現渾濁,表現為正常的變紅。當時,我果斷的告訴同學們,酚酞中混有了雜質,與鹽酸反應生成了沉淀,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預先的設定進行下去。課后反思,這樣的解釋顯然缺乏說服力,重新審視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一、對宏觀現象的疑惑和探究
問題一:酚酞試液滴入酸為何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中的雜質(如:Ag+)與鹽酸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
實驗1:操作:另取一瓶酚酞試液,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雜質與鹽酸反應產生的。
猜想2:酚酞與鹽酸中的HCl反應生成了沉淀。
實驗2:操作:將稀鹽酸換成等體積的蒸餾水,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酚酞與HCl反應生成的。
猜想3:酚酞與水反應生成了沉淀。
思維辨析:酚酞溶液中本來就有水,為何不見渾濁?思維停滯,問題出在哪兒?
迷思概念:酚酞溶液一定就是酚酞溶于水配成的嗎?
查閱資料: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故實驗室所用酚酞試液是由酚酞與酒精配制而成的。這就解釋了為何酚酞試液本身并不渾濁。
結論:酚酞試液變渾濁肯定與水有關。
問題二:同樣的酚酞試液,去年實驗沒有出現渾濁,為何今年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變質了。
查閱資料:酚酞的保質期為5-6年,通常情況下不會變質,且酚酞試液滴在NaOH溶液中正常地顯紅色也證明了酚酞沒有變質。
猜想2:時間過長,酒精揮發,酚酞濃度過大。
實驗:藥品:酚酞(晶體,上海聯試化工試劑),無水乙醇(分析純,泰州市長浦化學試劑),蒸餾水;操作:取五支試管,分別加入2mL蒸餾水,然后分別向其中滴加2滴不同濃度的酚酞試液,觀察現象;現象:見表1。
結論:酚酞濃度太大是導致溶液變渾濁的主要原因。
二、對微觀變化的思考和解釋
宏觀現象的背后,肯定存在著對應的微觀解釋。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而酒精與水是任意比互溶,故在酚酞、酒精和水共存的情況下,必然存在著水分子和酚酞分子對酒精分子的爭奪。
猜想:將高濃度酚酞試液(含有較多的酚酞分子)滴加入水中,出現的渾濁現象,可以理解為水分子與酒精分子優先結合,導致酚酞分子與酒精分子分離析出(過程如圖1)。圖中 [F]代表酚酞分子, [J]代表酒精分子, [S]代表水分子。
驗證實驗:
操作1:取1支試管,加入1mL c0濃度的酚酞試液,再滴加蒸餾水;
現象1:剛開始未見渾濁,當蒸餾水加入量達到2.9mL時溶液由澄清變渾濁;
解釋1:水分子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操作2:向上述變渾濁的試液中滴加無水酒精;
現象2:滴加1滴酒精后,渾濁瞬間消失,溶液變得澄清;
解釋2:加入的酒精分子重新與析出的酚酞分子結合,導致溶液變澄清;
操作3:在上述變澄清的試液中再次滴加蒸餾水;
現象3:滴加1滴蒸餾水后,澄清的試液再次變渾濁;
解釋3:加入的水分子再次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
隨著酒精與水的反復滴加,渾濁現象重復出現,但每次渾濁的程度逐漸減弱。理由:酚酞雖然難溶于水,但是畢竟還是能溶解一部分的,隨著水的反復加入,總量不斷增加,導致少量的酚酞最終溶解在大量的水中,正所謂量變導致質變,這也解釋了為何低濃度的酚酞試液滴加在蒸餾水中未見渾濁的原因。因此,我們在配制酚酞試液時,特別是加入非堿性溶液中的酚酞試液,一定不能濃度過高。
回到先前的演示實驗,為何同樣濃度的酚酞,滴加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呢?理由:酚酞與NaOH反應生成了一種醌式結構的鈉鹽,該鈉鹽能夠溶于水,所以同樣的酚酞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
由于條件所限,對于酚酞滴入酸變渾濁的原因,在此只能通過定性的實驗進行描述,期待能夠加以定量的實驗探究,(如探究酚酞分子、酒精分子、水分子數在何種比例下會變渾濁,以及這些分子之間結合的微粒數之比等),以便更好地解釋這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熊言林,崔洪珊等.紅色酚酞逐漸褪色的原因探究[J].化學教育,2006,(11):56-57endprint
摘要:抓住課堂教學中一次意外的實驗現象,進行宏觀探究和微觀反思,發現意外現象背后的微觀變化,從而為今后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酚酞;渾濁;實驗;濃度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88-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酚酞是一種常用的酸堿指示劑,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有研究表明,在強酸性環境下酚酞會呈現出橘紅色;而在強堿性環境下,酚酞會先變紅,瞬間變為無色。[1]
在“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中,筆者將酚酞試液分別滴加在稀鹽酸和NaOH溶液中。意外發現,酚酞滴在稀鹽酸中出現了渾濁現象(產生了大量的白色沉淀),而酚酞滴在NaOH溶液中未出現渾濁,表現為正常的變紅。當時,我果斷的告訴同學們,酚酞中混有了雜質,與鹽酸反應生成了沉淀,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預先的設定進行下去。課后反思,這樣的解釋顯然缺乏說服力,重新審視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一、對宏觀現象的疑惑和探究
問題一:酚酞試液滴入酸為何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中的雜質(如:Ag+)與鹽酸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
實驗1:操作:另取一瓶酚酞試液,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雜質與鹽酸反應產生的。
猜想2:酚酞與鹽酸中的HCl反應生成了沉淀。
實驗2:操作:將稀鹽酸換成等體積的蒸餾水,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酚酞與HCl反應生成的。
猜想3:酚酞與水反應生成了沉淀。
思維辨析:酚酞溶液中本來就有水,為何不見渾濁?思維停滯,問題出在哪兒?
迷思概念:酚酞溶液一定就是酚酞溶于水配成的嗎?
查閱資料: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故實驗室所用酚酞試液是由酚酞與酒精配制而成的。這就解釋了為何酚酞試液本身并不渾濁。
結論:酚酞試液變渾濁肯定與水有關。
問題二:同樣的酚酞試液,去年實驗沒有出現渾濁,為何今年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變質了。
查閱資料:酚酞的保質期為5-6年,通常情況下不會變質,且酚酞試液滴在NaOH溶液中正常地顯紅色也證明了酚酞沒有變質。
猜想2:時間過長,酒精揮發,酚酞濃度過大。
實驗:藥品:酚酞(晶體,上海聯試化工試劑),無水乙醇(分析純,泰州市長浦化學試劑),蒸餾水;操作:取五支試管,分別加入2mL蒸餾水,然后分別向其中滴加2滴不同濃度的酚酞試液,觀察現象;現象:見表1。
結論:酚酞濃度太大是導致溶液變渾濁的主要原因。
二、對微觀變化的思考和解釋
宏觀現象的背后,肯定存在著對應的微觀解釋。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而酒精與水是任意比互溶,故在酚酞、酒精和水共存的情況下,必然存在著水分子和酚酞分子對酒精分子的爭奪。
猜想:將高濃度酚酞試液(含有較多的酚酞分子)滴加入水中,出現的渾濁現象,可以理解為水分子與酒精分子優先結合,導致酚酞分子與酒精分子分離析出(過程如圖1)。圖中 [F]代表酚酞分子, [J]代表酒精分子, [S]代表水分子。
驗證實驗:
操作1:取1支試管,加入1mL c0濃度的酚酞試液,再滴加蒸餾水;
現象1:剛開始未見渾濁,當蒸餾水加入量達到2.9mL時溶液由澄清變渾濁;
解釋1:水分子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操作2:向上述變渾濁的試液中滴加無水酒精;
現象2:滴加1滴酒精后,渾濁瞬間消失,溶液變得澄清;
解釋2:加入的酒精分子重新與析出的酚酞分子結合,導致溶液變澄清;
操作3:在上述變澄清的試液中再次滴加蒸餾水;
現象3:滴加1滴蒸餾水后,澄清的試液再次變渾濁;
解釋3:加入的水分子再次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
隨著酒精與水的反復滴加,渾濁現象重復出現,但每次渾濁的程度逐漸減弱。理由:酚酞雖然難溶于水,但是畢竟還是能溶解一部分的,隨著水的反復加入,總量不斷增加,導致少量的酚酞最終溶解在大量的水中,正所謂量變導致質變,這也解釋了為何低濃度的酚酞試液滴加在蒸餾水中未見渾濁的原因。因此,我們在配制酚酞試液時,特別是加入非堿性溶液中的酚酞試液,一定不能濃度過高。
回到先前的演示實驗,為何同樣濃度的酚酞,滴加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呢?理由:酚酞與NaOH反應生成了一種醌式結構的鈉鹽,該鈉鹽能夠溶于水,所以同樣的酚酞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
由于條件所限,對于酚酞滴入酸變渾濁的原因,在此只能通過定性的實驗進行描述,期待能夠加以定量的實驗探究,(如探究酚酞分子、酒精分子、水分子數在何種比例下會變渾濁,以及這些分子之間結合的微粒數之比等),以便更好地解釋這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熊言林,崔洪珊等.紅色酚酞逐漸褪色的原因探究[J].化學教育,2006,(11):56-57endprint
摘要:抓住課堂教學中一次意外的實驗現象,進行宏觀探究和微觀反思,發現意外現象背后的微觀變化,從而為今后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酚酞;渾濁;實驗;濃度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88-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酚酞是一種常用的酸堿指示劑,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有研究表明,在強酸性環境下酚酞會呈現出橘紅色;而在強堿性環境下,酚酞會先變紅,瞬間變為無色。[1]
在“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中,筆者將酚酞試液分別滴加在稀鹽酸和NaOH溶液中。意外發現,酚酞滴在稀鹽酸中出現了渾濁現象(產生了大量的白色沉淀),而酚酞滴在NaOH溶液中未出現渾濁,表現為正常的變紅。當時,我果斷的告訴同學們,酚酞中混有了雜質,與鹽酸反應生成了沉淀,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預先的設定進行下去。課后反思,這樣的解釋顯然缺乏說服力,重新審視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一、對宏觀現象的疑惑和探究
問題一:酚酞試液滴入酸為何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中的雜質(如:Ag+)與鹽酸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
實驗1:操作:另取一瓶酚酞試液,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雜質與鹽酸反應產生的。
猜想2:酚酞與鹽酸中的HCl反應生成了沉淀。
實驗2:操作:將稀鹽酸換成等體積的蒸餾水,重復實驗;現象:仍然出現渾濁;結論:渾濁不是酚酞與HCl反應生成的。
猜想3:酚酞與水反應生成了沉淀。
思維辨析:酚酞溶液中本來就有水,為何不見渾濁?思維停滯,問題出在哪兒?
迷思概念:酚酞溶液一定就是酚酞溶于水配成的嗎?
查閱資料: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故實驗室所用酚酞試液是由酚酞與酒精配制而成的。這就解釋了為何酚酞試液本身并不渾濁。
結論:酚酞試液變渾濁肯定與水有關。
問題二:同樣的酚酞試液,去年實驗沒有出現渾濁,為何今年出現渾濁?
猜想1:酚酞變質了。
查閱資料:酚酞的保質期為5-6年,通常情況下不會變質,且酚酞試液滴在NaOH溶液中正常地顯紅色也證明了酚酞沒有變質。
猜想2:時間過長,酒精揮發,酚酞濃度過大。
實驗:藥品:酚酞(晶體,上海聯試化工試劑),無水乙醇(分析純,泰州市長浦化學試劑),蒸餾水;操作:取五支試管,分別加入2mL蒸餾水,然后分別向其中滴加2滴不同濃度的酚酞試液,觀察現象;現象:見表1。
結論:酚酞濃度太大是導致溶液變渾濁的主要原因。
二、對微觀變化的思考和解釋
宏觀現象的背后,肯定存在著對應的微觀解釋。酚酞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而酒精與水是任意比互溶,故在酚酞、酒精和水共存的情況下,必然存在著水分子和酚酞分子對酒精分子的爭奪。
猜想:將高濃度酚酞試液(含有較多的酚酞分子)滴加入水中,出現的渾濁現象,可以理解為水分子與酒精分子優先結合,導致酚酞分子與酒精分子分離析出(過程如圖1)。圖中 [F]代表酚酞分子, [J]代表酒精分子, [S]代表水分子。
驗證實驗:
操作1:取1支試管,加入1mL c0濃度的酚酞試液,再滴加蒸餾水;
現象1:剛開始未見渾濁,當蒸餾水加入量達到2.9mL時溶液由澄清變渾濁;
解釋1:水分子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操作2:向上述變渾濁的試液中滴加無水酒精;
現象2:滴加1滴酒精后,渾濁瞬間消失,溶液變得澄清;
解釋2:加入的酒精分子重新與析出的酚酞分子結合,導致溶液變澄清;
操作3:在上述變澄清的試液中再次滴加蒸餾水;
現象3:滴加1滴蒸餾水后,澄清的試液再次變渾濁;
解釋3:加入的水分子再次將酒精分子包圍,導致酚酞分子析出,溶液變渾濁;
……
隨著酒精與水的反復滴加,渾濁現象重復出現,但每次渾濁的程度逐漸減弱。理由:酚酞雖然難溶于水,但是畢竟還是能溶解一部分的,隨著水的反復加入,總量不斷增加,導致少量的酚酞最終溶解在大量的水中,正所謂量變導致質變,這也解釋了為何低濃度的酚酞試液滴加在蒸餾水中未見渾濁的原因。因此,我們在配制酚酞試液時,特別是加入非堿性溶液中的酚酞試液,一定不能濃度過高。
回到先前的演示實驗,為何同樣濃度的酚酞,滴加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呢?理由:酚酞與NaOH反應生成了一種醌式結構的鈉鹽,該鈉鹽能夠溶于水,所以同樣的酚酞在NaOH溶液中未見渾濁。
由于條件所限,對于酚酞滴入酸變渾濁的原因,在此只能通過定性的實驗進行描述,期待能夠加以定量的實驗探究,(如探究酚酞分子、酒精分子、水分子數在何種比例下會變渾濁,以及這些分子之間結合的微粒數之比等),以便更好地解釋這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熊言林,崔洪珊等.紅色酚酞逐漸褪色的原因探究[J].化學教育,2006,(11):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