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同福
江西瑞金市的收藏愛好者鄧志軍,收藏了一枚蘇區時期生產的罕見三連體手雷。連體手雷的發現,對研究蘇區時期紅軍兵工廠的彈藥生產具有重要價值。
這枚連體手雷為翻砂灌漿制造的半成品,雜銅質,共由三枚組成,外觀呈三角形。三個手雷呈地瓜形,外表鑄有12縱4橫溝槽,背面可見蘇區紅五星和斧頭、鐮刀圖標,里面充填有鐵砂。該三連體手雷三邊長分別為13、23、25厘米,足足有兩公斤重。單個手雷長10厘米,最寬處6厘米。
從這枚連體手雷形狀判斷,它出產時應該有四個,另外一個可能是成品,剩余的這三個是殘次品。因為蘇區地瓜手雷使用石英沙做范,由灌入熔化的鐵或銅水鑄造彈體,一次鑄成四枚,然后分離彈體,填充炸藥,安裝引信,最后投入使用。由這枚三連體手雷可以分析,當時蘇區兵工廠生產的手雷,成品不高,四枚僅一枚成功。
據了解,蘇區時期紅軍生產制造的地瓜手雷早期多用生鐵鑄造。生鐵易分塊,所以用它生產的手雷殺傷力大,是比較理想的作戰武器。但后來隨著反“圍剿”戰爭的持續進行,中央蘇區的生鐵原料被大量消耗,中央紅軍兵工廠不得不想辦法用其它的原料生產手雷和地雷。考慮到銅的熔點較低、質地軟,手工即可加工彈體口部的螺紋,容易鑄造,加上蘇區時期銅的存量也比較大,所以后來紅軍兵工廠就嘗試用子彈殼、銅錢等雜銅鑄殼來生產手雷。
當時生產的手雷多為雜銅質,韌性較好,但爆炸產生的彈片較少,對敵的殺傷力也受到影響。為確保兵工廠生產原料的供應,應對日益激烈的反“圍剿”戰爭,1934年4月1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于收集兵工材料的命令》,要求發動群眾收集兵工器材并作價購買,同時要求軍隊打掃戰場時,指定專人收集子彈殼。同年5月1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發出《收買子彈、子彈殼、銅、錫、土硝、鋼鐵供軍用的布告》,號召蘇區人民,緊急動員起來,收集彈殼、錫、銅、鐵、土硝等兵工生產原材料,支援兵工生產。
據載,當年設在瑞金岡面鄉的中央紅軍兵工廠,是中央蘇區最大的兵工廠,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重要軍事工業。1933年10月中央紅軍兵工廠遷往岡面鄉后的幾個月時間里,兵工廠為蘇區紅軍配置了4萬多支步槍、40多萬發子彈,修理了2000多組機槍、百余門迫擊炮,制造了6萬多枚手雷、5000多個地雷。在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中,革命先輩戰勝環境惡劣、設備簡陋、物資匱乏等種種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修配和制造武器,為武裝紅軍、鞏固發展革命根據地、支援革命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當時蘇區兵工廠彈藥生產原料奇缺,這么一大塊連體手雷殘品,為什么沒有及時回收重鑄?專家分析,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這枚連體手雷是紅軍長征前夕所鑄造,由于時間緊迫,兵工廠的工人大部分隨紅軍北上長征,設備原料則部分被帶走,還有一部分被填埋,三連體手雷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就地掩埋在兵工廠附近,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被當地村民發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