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發為腎之華、血之余,頭發的生長與脫落與人的氣血盛衰密切相關。《黃帝內經》建議“一日三篦,發須稠密”。多梳頭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牢固發根。此外,梳頭對有關經脈穴位和五臟六腑是良好的刺激,能使經絡暢達,對于頭痛、神經衰弱、失眠等可起到緩解作用。
現代腦力勞動者常常苦于用腦過度導致脫發,其實,古代許多文人墨客也飽受脫發之苦。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一度脫發,受名醫指點后堅持早晚梳頭,“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不久就治好了脫發。慈禧太后也深知梳頭有益養生,她每日命太監梳頭百遍,早起和臨睡都要梳頭,故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
古人對梳子的材質也大有講究,金、銀、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種名貴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綱目》中推薦了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的黃楊木梳,認為其“可清熱、利濕、解毒”。過去宮廷貴婦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頭和做裝飾,犀角清熱解毒,善清血熱,可以治療熱病頭痛,火熾神昏,是珍貴的藥材。民間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溫潤而不掛發,同時牛羊角本來也是具有涼血、息風、鎮靜作用的中藥,還可消炎鎮痛,治療頭痛、熱毒,還能去屑護發,治療失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