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貴州新聯爆破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摘要:爆破排淤填石法處理水下地基和基礎的一項新的施工技術,它利用炸藥爆破釋放的能量、排除淤泥質軟土并換填塊石置換,從而達到改良地基和基礎的目的。
關鍵詞:爆破排淤填石法;水下地基;施工控制技術
爆炸排淤填石法的使用已經有了諸多的成功案例,而且施工便捷、施工時間短、造價比較低,主要適用的條件是淤泥質軟的土地基,能夠用在拋石置換水下淤泥質軟基的防護堤、護岸、圍堰、駁岸、圍堤等工程。本文主要探討爆破排淤填石法處理水下地基的施工控制技術。
一、工程概況及特點
1.工程概況
某防波堤工程,結構為混合式斜坡石堤,第一期工程長為500m,堤頂標高為8m,堤頂寬度為8m,防浪墻頂部標高為9.5m,堤底寬度在78m左右。防波堤外側邊坡為1:1.5,采用人工預制塊體吊安護面;內側戧臺上邊坡為1:1.3,采用插砌條石護面,內戧臺下邊坡為1:1.5,采用拋、理大塊石護面。上部結構為現澆砼胸墻護頂。主要工程量:拋填石方量約為50萬m3,預制及吊安人工塊體7088塊,現澆砼1萬m3左右。
2.工程特點
本防波堤工程所在水域水深線為-10m,表層淤泥厚度為4m~9.25m,該淤泥層不能作為持力層,按設計及規范要求必須予以清除。由于本工程水下軟基處理工程量大、工期緊,必須趕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完成主體結構的施工任務。因此,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來指導施工。按照常規施工工藝,所有淤泥土需水下開挖外運(挖至持力層),再拋
填塊石,無法滿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經方案比選,擇優選用爆破擠淤填石這一特殊的軟基處理工藝,以達到淤泥清除與填石置換雙重效果,并通過爆破形成平臺及堤心斷面。
二、爆破排淤填石法的基本原理及相關參數
1.爆破排淤填石法的基本原理
爆破排淤填石法為我國首創。該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堤頭適當位置的淤泥內埋設群藥包,爆炸將淤泥向四周擠出并向上拋擲形成爆坑,鄰近爆坑的堤頭堆石體,在爆炸負壓與強烈壓縮、振動作用下滑向爆坑,形成瞬時定向滑移與泥、石置換。塌落石方滑向爆坑后,形成“爆炸石舌”。“爆炸石舌”的長度與厚度決定了泥、石置換效果,其轉換效果是由爆炸參數決定的。繼而,在爆后堤頭拋填,形成新的拋填堤頭。新的拋填體將“石舌”上部浮淤擠走并壓在“石舌”上,形成完整的拋石體。在新的拋填堤頭前方繼續埋藥爆炸。這樣“拋填一一爆炸”重復進行,直到完成海堤設計長度為止。如圖1、圖2所示:
1-超高填石;2-爆前剖面;3-爆后剖面;4-補填剖面;5-石舌;6-藥包
圖1 爆破排淤填石示意圖
a端部推進排淤
b側坡拓寬排淤
c爆破形成平臺及堤心斷面
1-爆前;2-爆后;3-藥包
圖2 爆破排淤填石典型斷面過程
爆炸法處理水下軟基的工程質量檢驗是本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經多年研究與實測,已形成了由體積平衡檢驗、長期沉降監測、鉆孔檢測、物探檢測、探地雷達檢測等方法組成的完整有效的檢測系統。該檢測系統既能進行竣工檢測又能對施工過程的質量進行監測。
2. 施工方案及有關參數的確定
以樁號0+000m為防波堤軸線長度起始點,0+000m分界線以東為堤根段,采用直拋塊石成堤。0+000m分界線以西為防波堤主段,根據該區域的地質資料,采用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法。0+000m~0+024m段,淤泥厚為1~3米,采用直接拋石擠淤處理基礎。0+024m~0+500m段,淤泥厚度4~9米,采用爆炸排淤填石置換的處理方法。
2.1 0+024m~0+500m段落施工步驟
第一步,堤頭爆炸處理。藥包布置在堤壩頭單循環進尺6~7m,經堤頭爆炸--拋填--爆炸循環進尺后,形成穩定的施工堤身。
第二步,側向爆炸處理。當堤身進尺到一定長度后,在堤兩側布藥,進行
側向炸填處理。一次處理40~50m,經側向處理后堤身達到設計要求的斷面寬度。
第三步,兩側平臺爆夯。
第四步,理坡及堤頂加高到設計高程。
2.2拋填參數
堤頂拋填高程 3.0m
堤頂拋填高度 26~28m
2.3爆炸參數
A.堤頭推進爆炸
一次爆填進尺量 6~7m
布藥寬度 30m
一次爆炸用藥量 640kg
一次爆炸導爆索量 400m
堤頭爆炸次數(含堤頭加強爆) 82次
堤頭爆炸合計用炸藥量 52480kg
堤頭爆炸合計導爆索量 32800
B.側向爆炸填處理
一次側向爆填處理長度 40m
一次爆炸藥量(兩側同時處理) 960kg
一次爆炸導爆索量 800m
兩側爆炸次數 12次
堤頭弧形側爆用炸藥量 900kg*2
堤頭弧形側爆導爆索量 700m*2
兩次爆填合計藥量 13320kg
兩次爆填合計導爆索量 11000m
C.兩側平臺爆夯
一次爆夯處理長度 60m
一次爆夯藥量(兩側同時爆炸) 960kg
一次爆夯導爆索量 800m
兩側爆夯次數 8次
堤頭弧形平臺爆夯炸藥量 720kg*2
堤頭弧形平臺爆夯導爆索量 700m*2
平臺爆夯總炸藥量 9120kg
平臺爆夯總導爆索量 78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