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娥 李明明 馬靜
滄州市委黨校
頤和文園社區隸屬于滄州市運河區西環街道辦事處,是運河區新建的十二個社區之一,于2011年6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轄區面積106560平方米,管轄區域為解放西路以南,經二路以東,朝陽大街以西。頤和文園小區是滄州市“三年大變樣”后新開發建設的高標準智能化生態園林式生活小區,現有居民樓15棟,共3070戶,沿街商業門市302戶。
隨著社區建設的不斷深入,街道社區建設水平呈現出快速推進、全面提升的態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增強,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社區功能呈現出社會化、多元化的趨勢,如何進一步拓展社區建設發展思路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下面我結合實際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社區建設水平問題作初淺探討。
一、社區建設回顧
(一)提出“醫”“保”“養”“教的服務模式
“醫”是社區與社區衛生所聯合,我們在社區內設立了一個衛生室,聘請衛生所的醫生在社區值班,為轄區老年人進行簡單的醫療診斷。“保“是社區定期在老年日間照料室為老年人開展養生、保健知識講座等。“養“是指社區養老,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而是社區中的老人在社區養老,社區養老也不是社會養老,而是將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行社區的在家養老。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建立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服務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教”是指敬老養老的宣傳教育工作,以轄區中青年為目標對象進行大力宣傳教育,開展一系列敬老養老的宣傳活動,在轄區內營造濃厚的敬老愛老的氛圍。
(二)文化建設工作
為加大社區文化建設,我社區在小區平臺上專門開設了社區文化宣傳欄,將社區的文化建設充分的展示給居民,讓更多的人投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另外我們還組成了一支文化宣傳骨干隊伍,定期進行素質培訓,為社區的文化建設能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圍繞“以德治區”戰略及和諧社區建設,在不同的時期,開展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宣傳活動,以多樣文化適應居民的多樣需求,把居民群眾攏聚在社區的范圍中。
社區內現設有圖書室、京劇室、書畫室、太極拳室等多個活動室。圖書室現有圖書千余冊,每周對外開放五天,其他活動室全天對外開放,并配有專人管理。我們充分利用小區內各類文化資源,先后組織了社區書畫比賽,乒乓球比賽,太極拳及京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贏得了居民群眾的普遍好評。
我們還聯合了西部曙光社區、通翔園社區、一城楓景社區以及金獅社區成立了一個社區“及人劇社”,“及人劇社”是一個通過小劇場、小舞臺的文藝演出形式,倡導敬老助老文化,為豐富老人年的晚年文化生活及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成立的組織,不斷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三)社區治安維穩
頤和文園社區內居民多以回遷戶為主,但外來人口也較多,社區內流動人口多,流動性大,給治安、計生等工作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情況較為復雜,為切實保障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轄區穩定,我社區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以創建平安社區為契機,把治安維穩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全面創建平安社區。
我社區積極響應運河區制定的“五個全覆蓋”,通過基層黨組織,基層民主組織、綜治維穩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和基層文化組織的全覆蓋,把社區居民全部納入組織體系當中。結合頤和文園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整個轄區分為兩個區,每區設一個區長,區內實行分片管理,每棟樓設一個樓長,每個單元設一個單元長,單元長配合樓長負責本樓棟的治安、衛生、流動人口、信息收集、政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并及時向社區反映居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擔任社區民意搜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區治安信息員、政策法規宣傳員。樓長每周至少與社區干部溝通和聯系一次,樓長要隨時與所聯系單元長溝通,及時掌握社情動態。單元長要將重要情況隨時上報,確保社區對各類社情動態第一時間掌握。居民之間有任何矛盾,單元長及樓長要第一時間進行調解,力爭做到化解矛盾不出片,解決糾紛不出區。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措施,充分發揮了基層組織管理、監督、服務、引導、培養、教化的作用,化解各類矛盾,提供致富載體,真正實現了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調節和自我保護,從而為進一步實現社區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六位一體”聯動工作機制,完善社區管理服務體制
“六位一體”管理模式中的“六位”是指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區警務室和社會組織。“六位一體”工作機制就是建立社區黨總支、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區警務室和社會組織等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責任落實制度,實現辦公一體、人員交叉、信息共享、工作融合、責任共擔聯動機制,統籌推進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而為社區的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更好地管理社區、服務居民。
(五)以“管家式”服務為依托,打造社區新型服務平臺,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頤和文園社區采用“管家式服務”的新型服務模式,為小區內的每棟樓配備了專門的管家(即一到兩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本樓居民的一切事物,居民可將需求直接告訴所在區域的管家,由管家與社區和物業的各職能部門協調,全程跟進,確保問題圓滿解決,并就處理結果向居民做跟蹤回訪,進而承擔執行這一問題的直接責任,居民有任何需要物業解決的問題和投訴,不必找管理處和各部門,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樓,大事不出社區”。居民還可以對服務的內容提出建議和意見,以便制定更為全面、細致、完善的服務內容,對居民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呵護。
二、關于下一步社區建設的思考
(一)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廣大居民的全方位需求。社區服務要把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作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堅持做到“四個面向”,即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會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當前,要從拓展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手段,完善服務機制入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要求為目的,福利性和經營性原則并舉,推進社區服務向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二)抓好共駐共建共享,形成全民廣泛參與社區建設的新風尚。
廣泛參與是社區建設的本質特征和必要條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強化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營造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要把解決大多數居民群眾實際需求放在首位,注重用共同利益調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要從居民群眾的實際出發,做到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結合,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要提倡從身邊小事做起,注重發揮每個居民的特長,使他們在參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身價值。
(三)完善社區功能,建設完備的社區基礎設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是社區建設的物質基礎,是建設“有形”社區,增強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載體。社區基礎設施匱乏,財力投入不足,始終是社區建設的“瓶頸”。要廣開渠道,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廣泛吸收社會資金,鼓勵社會各界捐助,逐漸建立和完善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多元投資機制。要整合、調劑、利用現有設施資源,解決社區基礎設施缺乏問題。同時,要發動駐區單位,開放設施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四)預防和疏導社區內各利益群體的矛盾與沖突,發揮社區 “安全閥”功能。
社區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在社會沖突的預防方面:首先,社區要通過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和營建公平、公正的社區環境,滿足居民的需求、擴大居民的參與,增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源頭上減少矛盾和沖突的產生;其次,社區要特別關注和關懷一些特殊的弱勢群體,了解他們的心聲,為他們尋找社會資源,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再次,社區要大力發展和扶持社會中間組織,建立居民利益表達的正規渠道,避免無序隨意的、非正常渠道的利益訴求對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以及由于利益要求的長期壓抑造成的突然爆發。